新华社北京六月十八日电(记者题:奔向“五万亿”,体育产业距离成为“支柱”还有多远?——体育产业系列调研之四)
新华社记者
“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等等,一直是体育产业的方向和目标。2021年是“十四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标志着总规模5万亿元的体育产业目标进入了最近五年的冲刺期。经过疫情的冲击,我国体育产业经历了一场洗礼,体育产业领域的专家和从业者对体育产业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疫情期间,主管体育产业的浙江省体育局副局长李华最关心的是浙江省“浙环步道”的建设。在这片“七山两水一田”的土地上,场地稀缺成为体育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华认为,体育场馆设施是浙江省乃至全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我们的体育场馆不见了。在大力推进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的同时,要积极推进围绕群众的小型体育场馆建设,包括围绕群众的角落、进入公园的体育设施等;在大力推进室内体育场馆建设的同时,要推进室外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在推进传统篮球场、排球场等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新型时尚体育设施的建设。通过增加体育设施,将人们对健康和健身的需求转化为经济动能,也是经济转型的可行路径。”李华说。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与人文学院副院长王锴在场地问题上也有类似的观点。王锴认为,目前体育设施的供需不匹配。一方面,人们健身热情高却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另一方面,许多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不高。
王锴说:“目前的做法是扩大‘金角银边’的空间,改造老厂等。有很多政策支持,但也有一些瓶颈,比如打屋顶空间,居民会投诉。事实上,从目前来看,通过技术创新,在屋顶铺设具有隔音效果的材料可以解决这类问题。”
好消息是,体育场馆的稀缺程度正在逐步改善。今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2020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馆371.34万个,面积30.99亿平方米,人均面积2.2平方米。其中,人均体育场馆面积比2019年的2.08平方米增加0.12平方米,体育场馆数量比2019年的354.4万个增加16.94万个。
场地设施是体育产业生存的基础之一。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方正认为,体育产业对经济有很强的拉动作用,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来巩固体育产业的基础。
方正说:“在体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提供基本的公共设施。体育产业不同于一般商业。体育有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但更重要的是有教育功能。体育产业是一个绿色产业,是一个高度相关的产业。如果只计算体育产业本身的产值,可能会比较小,但是体育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作用很强,所以我认为未来的体育产业被定义为支柱产业。没毛病。”
方正说,体育产业的下一步发展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空间问题,二是人的问题。只有体育场馆设施供应充足,一代代的孩子形成体育习惯,体育产业才会有坚实的成长和成长土壤。
在李华看来,体育不仅是一种产业和文化,也是一种城市治理方式。他举了一个拿硕士学位的例子
回到人行道的话题,李华提出了“小人行道,大经济”的概念。在他看来,发展户外运动有助于美丽乡村建设、生态保护等大项目。李华对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前景表示“充满信心”。
关于“支柱产业”这个话题,江苏体育产业集团董事长顾野说:“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一件很基础的事情。全民健身普及了,体育产业才有未来的空间。从江苏的情况来看,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并不太高,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体育消费意识不够强;二是体育消费的供给相对简单,满足高质量、多样化需求的产品相对较少;第三,人们周围的体育设施需要进一步升级。从整个体育产业结构来看,我国体育服务业的比重有所增加。如果服务业占比超过70%,可以认为体育产业的春天真的到了。”
九石体育副总经理杨一斌也非常看好中国体育产业的未来。他说:“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未来肯定是大有可为的,但我们发展体育产业的道路肯定不会是美国或日本的道路,我们的道路必须自己探索。在中国,我们必须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借助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体育产业发展道路。”
(注:执票人:林德仁,参评记者:王、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