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与青山之间,清源山革命历史博物馆记录了一段烈火。(数据图片)
竖立在纪念馆里的青铜雕塑散发出完整的气息。(数据图片)
东南网6月23日电(福建日报记者赵金飞赖浩拓通讯员邱卢)清源山是蒲城东北部山区的总称,包括关厝、忠信、涪陵,与蒲城相邻的浙江龙泉、遂昌、江山等县的边境山区。这个地区有高山和茂密的森林,地形复杂而危险,方圆有650多平方公里。
青山绿水之间,矗立着一座两层小楼,楼前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正门上方,八个大字“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记住使命”令人印象深刻。是福建省清源山革命历史博物馆,记录了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光辉岁月。
粟裕率挺进师创建游击根据地
1934年7月初,红七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从中央苏区东部出发,向闽、浙、赣、皖四省国民党统治区后方推进,宣传和推动抗日救国运动,遏制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围剿”。9月4日凌晨,先遣队到达蒲城县清远村的东坑桥和灯盏坪。红军纪律严明,爱护人民财产,不去私宅休息,深受群众拥护。
后来先遣队一路奋战。1935年1月中旬,部队向闽浙赣根据地转移时,遭到敌人伏击,在参谋长苏羽和政治部主任刘英的领导下,仅350人突围。
1935年2月,中国革命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决定在突围部队的基础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先遣师。苏羽任师长,刘英任政委。前进师奉命进入浙江进行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与闽东北建立联系,进攻、吸引和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
同年3月下旬,苏羽率亲师至蒲城咸阳,后至中信,后入浙江龙泉。他们在清远山区打了几十仗,成立了中共浙西南特委。然后推进师和士兵分两路,在浙西南和清源山全面展开创建游击根据地的斗争。其中活跃在清源山地区的前进师第二纵队,频繁地打击国民党保和团和反动地主武装,在茂阳等地建立了农民武装和党的基层组织。
红军主力长征后,先遣师动员闽浙边区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带领农民分田分地,号召青年参军参战。先遣师的力量和地方武装发展迅速。国民党当局惊慌失措,动员了几十万军队两次“围剿”根据地。清源山军民同甘共苦,与敌拼个你死我活。其中《南长湾胜利》值得一书。
1936年5月,在听到第二纵队在龙浦(市)边界受挫的消息后,活跃在松溪(政府)正在建设的闽北红军第三纵队,前往龙浦边界寻找第二纵队失散的同志。两队会合后,在关厝清远的歪头山寺休整,发现驻守浮保兵团的国民党一个中队和170多名乡兵正向歪头山进发,第二纵队派出八个支队埋伏在W
从此国民党顽固派卷土重来。根据敌强我寡的现实,党组织改变斗争策略,组织群众上山隐蔽,武装等待时机打击当地反动势力。
在极其危险的斗争环境中,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义无反顾,不屈不挠。互助溪党支部书记曹被捕后遭到敌人酷刑,房子被烧,妻子和两个弟弟相继遇害。但是,他始终保守着党的秘密,慷慨赴死。青草洋党支部书记刘被捕后,坚决拒绝透露游击队的秘密,被敌人用木槌活活打死。女共产党员陈依兰被捕入狱,坐在虎凳上,被泼辣椒水,手掌被凶残的敌人钉在板壁上,但宁死不屈,最终在狱中被折磨致死.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100万人渡过长江。第二野战军第十七军第五十一师浩浩荡荡越过仙下关,于5月12日晚抵达浦城郊区。5月13日凌晨,在浦城地下党组织、游击队和城市工业部的大力配合下,解放军解放了浦城,清源山也翻开了新的历法
史篇章。庆元村党支部书记曾新泉介绍说,博物馆内的藏品大多是老区群众捐献的。(资料图片)
明史承志
福建日报记者 赵锦飞
庆元山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的史料、文物和图片,讲述了当年庆元山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先烈们的牺牲精神。据了解,馆内300多件藏品大多是老区群众捐献的,这些闽北山区常见的蓑衣、竹饭篮等日常用具,因见证了当年烽火连天的红色岁月,弥足珍贵。
岁月沧桑,虽然这些藏品褪去了鲜艳的色泽,但其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奉献与追求,仍熠熠生辉,启迪后人。在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中,庆元山的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信仰之歌。当时,闽北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其中浦城党组织甚至与上级失去联系。危急时刻,粟裕率红军挺进师入浦,发动和依靠革命群众,经过浴血奋战,开辟了庆元山游击根据地,与浙西南游击根据地连成一片,终使星火燎原、红旗不倒,在浦城以及浙西南革命史中写下了重要篇章。
欲知大道,必先明史。今天重走庆元山的红色道路,就是要激励我们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坚定理想信念。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即使前路多艰、困难再大,我们也要矢志不渝,像庆元山英勇牺牲的革命前辈那样,保持一往无前的精神,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