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头条 > 新闻正文

确保重要民生商品得到保障和稳定,关注近期价格走势

新华社北京六月二十九日电(记者题: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遏制大宗商品价格不合理上涨——聚焦近期价格走势)

新华社记者安贞、魏玉坤

今年以来,由于国际传递等多重因素,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为了确保民生重要商品的稳定供应和价格,遏制商品价格的不合理上涨,监管部门打了一系列组合拳,为保持价格平稳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完善机制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公布,6月21日至25日,全国生猪食品均价为4.90比1。按照《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的规定,已经进入过度下降的一级预警范围,中央和地方政府将启动猪肉储备和储存。

这是该计划自6月初实施以来,第二次发布预警信息。为了有效缓解生猪和猪肉市场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多个部门联合制定并发布了方案,并从完善机制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安排。旨在将这一轮政府猪肉储备监管的经验和做法制度化,努力理顺“猪周期”的波动,有效调节异常的市场影响,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价格过高时,投放储备保障居民消费需求,将价格推回合理区间,避免生猪产能过度扩张;当价格过低时,开始采购和储存以支持市场,并为农民吃“安心丸”,以避免过度消除猪的生产能力。”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粮油、肉、蛋、蔬菜、水果和牛奶等重要民生商品生产、供应和价格稳定,关系到人民的基本生活、发展和安全。中国重要民生商品的生产、供应、储存和销售链条长,环节多,覆盖面广。“小生产,大市场”的特点突出。面对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和突发事件,价格容易大幅波动。加强制度建设,对保障重要民生商品的稳定供应和价格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的意见》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已印发实施。6月初,国家发改委召开视频会议,全面部署和完善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重点建立和完善价格监测、预测和预警系统、价格稳定长效机制、价格异常波动防控机制、价格上涨应急控制机制、民生保障机制、市场价格监管机制等制度体系,构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四大支柱、八大支柱”,防止价格波动影响基本民生。

重拳出击遏制大宗商品价格不合理上涨

一些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增加了下游行业的负担,给实体经济的复苏和健康发展带来压力。

在5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点名”商品价格上涨过快。5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确保大宗商品供应,遏制不合理价格上涨,努力防止向消费价格传导。6月18日,鉴于今年农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实际种粮农民给予一次性补贴。

一方面,供需双向调整,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关税,对生铁和废钢实行进口暂定零税率,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促进国内市场供给增加;同时,要调整结构,抑制能源密集型项目,加强大宗商品和储备的进出口监管。另一方面,鉴于价格欺诈和h

6月16日,国家粮食局宣布,将组织发布全国铜、铝、锌储量。投入中下游的加工制造企业,实行公开招标,参与条件尽可能向中小企业倾斜。国家发改委发言人孟伟表示,根据市场变化,将适时推出多个批次,及时增加市场供应,缓解企业成本压力,促进价格回到合理区间。

6月中旬,《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指数行为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分析师指出,此举对防止价格指数操纵、促进价格指数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基础、有条件保持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

在沉重打击下,大宗商品快速上涨得到有效遏制。截至6月28日,铁矿石、钢铁、铜、煤炭、玉米期货价格较5月上半月高点下跌9%至18%。

针对煤炭价格走势和盛夏供应形势,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运行调控局相关负责人6月26日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目前煤炭生产和供应总体稳定,供需基本平衡,价格没有大幅上涨的基础。煤炭供应得到充分保证,将为夏季高峰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预计7月份煤炭价格将进入下行通道。

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5月工业生产者PPI同比上涨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供需矛盾、全球流动性宽松等因素将继续影响PPI走势。叠加去年同期基数相对较低,第三季度PPI同比增幅可能保持高位。国家为维护市场秩序、保障供给、稳定价格而采取的有力措施,将有效缓解PPI的上行压力。

商品价格上涨会传导到消费价格吗?

国家统计局发言人付费

凌晖分析,从供给端看,我国经济整体还处于恢复中,主要需求指标尚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生产供给保持较快增长,供求基本面不支持价格大幅上涨;从结构因素看,我国粮食生产保持稳定,主要农产品供应比较充足,生猪产能持续恢复,食品价格稳定有较好条件;从政策因素看,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加大保供稳价力度,有利于价格稳定。“PPI价格上涨传导作用有限,居民消费价格全年保持基本稳定有基础、有条件。”他说。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