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星座 > 新闻正文

上海儿童医院中药用药小常识

上海儿童医院中药用药小常识


1.婴幼儿患者中药如何使用

1。

婴幼儿合理使用中药的原则 婴幼儿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过程之中,不论在肌肤、脏腑、筋骨、津液等方面均柔弱不足。在这个时期,许多器官和组织尚未发育成熟,新陈代谢旺盛,吸收、排泄都比较快,对药物敏感性强。

由于中药疗效好、副作用小,许多小儿常见病、疑难病中医中药疗效独特,因此现代临床对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常见病、疑难病应用颇多。 用药原则: ①用药及时,用量宜轻。

小儿得病急,变化快,因此用药要及时。小儿脏腑娇嫩,对药敏感,处方要精,用量要轻。

②宜用轻清之品。小儿脏气清灵,对大苦、大辛、大寒、大热、攻伐和药性猛烈的药物要慎用。

若为风热表证,当以辛凉解散表邪,以银翘散、桑菊饮为主。 对外有表邪,内有火热之发热,仍以辛凉解表。

顺其大热之势清而扬之,不宜用苦寒退热之品,以免闭遏邪气于里,攻伐正气;如属必用,则宜少量,中病即止。 ③宜佐健脾和胃之品。

小儿脾气不足,消化能力差,因此应佐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之山药、山楂、陈皮、六神曲、麦芽、鸡内金、白术等。 ④宜佐凉肝定惊之品。

小儿体属“纯阳”,热病偏多,且肝常有余,易出现肝热抽搐、惊风之症。救治小儿疾病特别是外感病邪,出现壮热、烦躁、惊惕等症,则应在清热透解之时,佐以平肝熄风之蝉蜕、钩藤、僵蚕、地龙等。

⑤不宜滥用滋补之品。小儿生机旺盛,宜饮食调理,不宜滥用滋补之品,否则会使机体阴阳失衡,伤及脏腑气机。

2。婴幼儿合理服用滋补药 婴幼儿服用滋补药品应有讲究。

中医认为“虚者补之”。这就是说,滋补药的对象应该是有虚证的儿童。

随意甚至滥用中药滋补剂,如人参、人参蜂皇浆、冬虫草精、北芪精等,不但达不到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例如小儿感冒后容易食欲减退,若此时舌苔厚腻,口有异味,大便秘结,说明体内湿热重,绝不能给予滋补药。

又如生长发育旺盛的儿童,若过多服用含有激素的食品或补品,可引发性早熟,导致男孩子口唇边汗毛变粗、变长,阴茎变粗、易勃起;女孩子八九岁乳房就开始增大,阴蒂增大,乃至阴道流血等。 对于体虚夹湿热,而有口臭、便秘、舌苔黄腻的患儿应先用清热除湿的藿香、黄芩、黄连、薏苡仁、陈皮等,使热清湿化,然后再服调补中药;如平时易感冒、多汗,属于气虚的儿童,可服用补气固表的黄芪、太子参、白术等;如消瘦、面色萎黄。

2.儿科用药

儿科用药

儿科用药常识是什么啊?儿科用药常识是:

1、儿科用药,要求用药准确、剂量恰当。

2、在药物选择上,要根据小儿的年龄、病种、病情和一般情况慎重选择。不能随便滥用,合并使用的药物不宜过多。

我知道一家中医院治疗儿童疾病很有效,就是北京关氏国医馆。关氏国医馆是我国十大名医之一关幼波老中医一手创办的,现在是关幼波之子关继波坐诊,很多人都去这家医馆看过病。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四东斜街14号

3.小儿用药注意事项是什么

小儿组织器官发育尚不健全,生理功能还未完善,这些情况与成人不同。

小儿本身这些特点决定了小儿用药也有独特之处。年 龄越小,特点越突出,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他们的肝脏、肾脏功 能不健全,对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差。

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延长,作用增强。 初生至1岁的婴儿,胃的容量小,胃活动能力差,喂药时应注意体位,不要喂水太多,否则容易引起呕吐。

因药物在胃中停留时 间长,不宜给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抗生素等,必须用 时要选择刺激性较小的品种,不宜在胃空时喂药。小儿的肝脏对药物代谢的能力差,用药受到一定的限制,许多抗生素类、镇静药等不宜使用,必须用时也要减量,对肝毒性强的 药物小儿不可用。

2岁以下小儿胃功能发育变化较快,通常新生儿的肾脏排泄能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40%,到2岁左右才能接近成人。所 以,2岁以下的婴幼儿要慎用经肾脏排泄的药物,防止蓄积中毒。

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一般不用,如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巴比妥类等。 新生儿不可用磺胺类药,以免引起黄疸等毒 性反应。

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小儿对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药 物敏感性强,易引起强烈反应。如使用中枢性镇咳药可待因、喷托维林(咳必清)、苯丙哌林等,易引起中枢抑制性呼吸困难或惊厥。

由于脑发育不健全,有些药易进入脑中而发生不良反应。 小儿生长发育快,绝对不能使用对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如激素类、四环素等;吡哌酸、诺氟沙星等类药物可能影响软骨发育,应禁 用或慎用。

总结上述小儿用药特点,比较复杂,用药略有不妥即可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不要稍不好服就吃药,应尽量少用药,慎用药,必要 时须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4.小儿选药用药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药物治疗是儿科临床诊疗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项最重要的 措施。

小儿不是成人的简单“缩影”,用药方面绝不仅仅体现在用药剂量 的层面上,相对于成年人,小儿具有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他(她)们是一 个正在生长发育的个体,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和各种生理功能都处在不断 发育变化、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中。 正因为这一事实,同样的药物在儿童 体内药代动力学与成人有很大差别,患儿用药也必然有它的特殊性和应 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诊断的明确性:治疗之前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只有明确诊断,才 能对症下药,才能保证药物选择的准确性,这是药物治疗的前提。 (2)药物的有效性:当诊断明确后,应选择针对病因或改善主要症状、主治主要致病损害过程的有效药物,并计算出用药剂量、选择给药途径、给药方法和疗程,确保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药物的安全性:小儿用药除了要求疗效好、见效快外,更重要的 还应确保药物的安全性。 相对成人而言,小儿用药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 应慎重用药。

在临床上虽然有很多药物疗效很好,但其毒副作用较大,或 者对小儿有特殊的毒副作用,儿科就不能用。例如喹诺酮类药物是疗效 很好的抗菌药,但它可能导致小儿骨关节损害,故不能给小儿使用。

(4)用药的依从性:用药依从性是指患儿对药物的接受程度,这对小 儿非常重要。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的格言,对于小儿没 有任何价值。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小儿很难自觉、主动地克服用药过程给 身体带来的不适(异常口感或疼痛等),往往拒绝治疗,强烈反抗,易造成 意外伤害和心理创伤,因此提高小儿用药的依从性至关重要。 对于口服 药尽可能选择不同年龄段小儿的剂型。

小婴儿多选用颗粒剂、口服液等, 还要特别注意选择适合小儿口味、颜色及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减少用药次 数。若需静脉给药,可以留置套管针,减少穿刺次数,调整适当的输液速 度,尽量减少治疗过程给患儿造成的不适。

对于年长儿,多做诱导工作, 尽可能让其主动接受治疗,达到提高依从性的目的。 (5)药量和疗效的科学性:用药剂量是在科学研究和大量临床试验的 基础上确定的,兼顾了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能随意加量或减量。

用药疗程 的长短主要是根据药物本身的特点、疾病的轻重急慢情况综合考虑的结 果。 若剂量小、疗程短则达不到预期疗效,易复发;若剂量大、疗程过长, 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多副作用和生理功能的损害。

所以用药的剂量、用法 和疗程必须依照科学规律。 (6)用药的简便性:孩子用药的依从性差,很多药物又有明显的毒副 作用,因此对于儿童来说,用药的种类不宜太多,在针对病因和主要症状 选择用药的同时,尽量减少用药的种类,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

(7)不影响生长发育:小儿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有的治疗药要尽 量避免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这是儿科用药的一个重 要原则。因此,有很多药在成人中用得很好,但在小儿中不能使用。

(8)药物的价廉性:反对主张用药越贵越好的观点,一个药物好与不好,首先看其是否对症,其次看疗效,三看毒副作用大小,在这三方面都好 的情况下要尽量选择物美价廉的药物。 (9)个体化治疗原则:由于孩子的年龄、体质特点等不同,同样的药 物在不同的个体存在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差异,特殊患儿需特殊处理(个体 化原则)。

5.儿童用药的五大原则是什么

孩子身体防御机能较差,随着外界气温和环境的变化,机体机能易紊乱,出现各种疾病。

这时很多家长往往只看表面现象,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急于用药,甚至给孩子服用成人药,导致不良反应。对于儿童疾病来说,并不是药吃多一点,病就会好得快一些。

儿童的身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肾功能、中枢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

这就要求家长多了解一些儿童用药的原则,给孩子正确用药。第一,儿童用药应当谨慎选择用药品种,不可简单地用成人的药品直接减量服用,最好选用儿童专用药品。

如,在使用解热镇痛药时,成人用的去痛片中部分成分易使儿童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紫癜;新生儿使用阿司匹林易在胃内形成黏膜糜烂;感冒通可能造成儿童尿血。 再比如,12岁以下的儿童尤其要注意禁用或慎用的抗生素:诺氟沙星可引起负重骨关节组织的损伤、抑制骨骼生长;庆大霉素可致儿童永久性耳聋及肾脏损害;新生儿使用氯霉素和磺胺类可引起灰婴综合征和溶血。

第二,联合用药要控制。儿童用药品种应尽量减少,能用一种药物治疗的,就不用两种或更多的药,一般合用药品种以不超过3-4种为宜。

第三,用药剂量应严格计算。儿童用药的剂量一般可按照年龄、体重、体表面积三种方法计算。

按年龄计算比较简单(肥胖或瘦弱患儿除外),即不一样年龄儿童的用药是成人剂量的:1个月为1/14,6个月为1/17,1岁为1/5,2岁为1/4,4岁为1/3,6岁为2/5,9岁为1/2,14岁为2/3。 家长同时应注意计算联合用药时同一类药物的总用量,例如服用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小儿速效感冒颗粒)同时使用阿苯片退烧时,因两种药物都含有解热镇痛药成分,剂量应适当减少。

第四,不能滥用营养药。儿童成长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主要应当从食物中均衡吸收,饮食正常的儿童一般不必服用营养药。

有些儿童因某种原因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需要补充时,应咨询医生适当补充。然而不少家长误以为此类营养药多吃点没坏处,就给孩子盲目过量服用,实际上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易招致儿童机体功能失调。

第五,尽量使用中药治疗,但也不可滥用。例如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厌食、哮喘、腹泻、遗尿,还有其他的一些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如小儿多发性抽搐、多动症等),用中药治疗效果都比较好。

但使用中药应注意“四慎”:慎服苦寒,苦寒易败脾胃而伐生生之气,如木通、大黄;慎服辛热,辛热易耗阴伤津,如附子、肉桂;慎服补涩,补涩易留邪而滞中气,补益药药性再平和亦有偏性,会使人体阴阳偏盛,而且补益之剂,可能影响消化,使饮食减少,故药补不如食补;慎服毒烈攻伐之品,因其易克伐正气,如全蝎、蜈蚊,若病情需要,用量宜轻,速用速撤。

6.儿科用药有什么注意事项和禁忌事项

您好,儿童体质不同于成人,因此专业的儿童药品应运而生。

近年来,专为儿童设计的配方、剂型不断增多,能够生产儿科药物的主流药厂有:上海强生、三九医药、太阳石药业、葵花(衡水)制药、南京先声、北京韩美、贵州益百、亚宝药业、江西仁和、哈药三精、武汉健民、山东达因、广州奇星、北京首儿、海南康芝等药厂。 小儿在体格和器官发育等各方面不同于成人,故在儿科用药时要注意其特点。

①儿童时期新陈代谢旺盛,药物在体内吸收、代谢、排泄的过程一般比成人为快; ②小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成人大,水盐转换率高,极易出现水和电解质的调节失衡,故小儿对影响水盐代谢或酸碱平衡的药物异常敏感,如用利尿药后易出现低钠血症或低钾血症。水和电解质的变化又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③小儿消化系统、血液系统、肝、肾功能皆不完善,因此用药不当常易致副作用和中毒,年龄越小,用药就更要小心; ④小儿抵抗力差,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和营养缺乏性疾病,许多疾病又反过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耐受能力; ⑤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期,激素应用会影响其发育,某些中枢抑制药会影响其智力发育。

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肝、肾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全,同时各种酶系统功能不完善,因此对那些在肝内进行生物转化及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格外敏感。如服用氯霉素治疗化脓性脑膜炎时,其用量为婴幼儿按体重计算之半量,否则可全身发灰、腹胀、呕吐、呼吸不规则、紫绀、循环衰竭等,此即灰婴综合征。

又新生儿胃酸分泌少,胃排空时间延长,肠蠕动不规则。这使某些药物的吸收增加或减少,如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氟氯青霉素等口服后吸收的数量及速度增加,而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福平、核黄素等吸收量减少;而地高辛、安定、磺胺增效剂、磺胺异?唑、头孢力新等在新生儿时期其吸收不受影响。

另外水杨酸类、维生素K3、新生霉素、磺胺类能从血浆蛋白部位把已经与其结合的胆红素竞争置换出来,被置换出来的游离胆红素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而引起胆红素脑病,故在新生儿时期这些药物都必须慎用。总之,新生儿应尽量少用药物,用药物注意减量,用药时间不要过长。

婴幼儿选用药物时,首先要了解药物的立即反应。如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等,有时需要判断异常症状,如腹泻是药物引起还是感染等其他原因引起。

婴儿血脑屏障不完善,对吗啡类尤其敏感,用之可致呼吸中枢抑制。其次要了解药物可能引起的延缓反应,如有些药物可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有些药物可引起免疫损伤性疾病等。

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各种意外及中毒。青春期内分泌系统发生急剧变化,生长发育出现第二个高峰,第二性征开始出现,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特殊中毒反应,如对骨髓的抑制作用、对内分泌腺的影响等。

1960年代,四环素类抗生素大量应用,能与新形成的骨、牙齿中所沉积的钙相螯合,而引起牙齿的色素沉重和牙釉质发育不全,这种牙易于发生龋齿。故现在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

另外,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突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对肾脏和第Ⅷ对颅神经──听神经有毒性。

年龄越小,肾功能越不完善,对这些药物排泄越慢,药物的血浆半衰期较成人长,造成的损害越严重。因此,链霉素或庆大霉素盲目注射,或用量过大,造成药物性肾炎和听神经损害,乃至肾功能衰竭或永久性听力下降和耳聋的事例常可见到。

不适当应用维生素和滥用“滋补药”也是违反儿童用药特点。如维生素 A,婴儿期每日需要1500~2000国际单位。

儿童需要2000~4500国际单位,市售浓鱼肝油每毫升却含维生素A5000单位和维生素D5000单位。浓缩鱼肝油服用过多会引起维生素 A中毒。

某些激素制品应用不当不但可造成内分泌紊乱,还可造成高血压及全身代谢障碍。 小儿用药剂量随年龄、体重变化,已有多种计算方法,目前较普遍采用按体重或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来确定药量。

按体表面积计算既适用于成人,又适用于各年龄小儿,比较科学,但计算较繁杂。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为 体表面积=0.035(m2/kg)*体重(kg)+0.1(m2)若体重超过30kg,则每递增5kg、体表面积增加0.1m2,此方法不适用新生儿和早产儿。

按体重计算较为简便。对未测量体重的儿童可按以下公式推算体重: 6个月前婴儿体重 月龄*0.6+3(kg) 7~12个月婴儿体重 月龄*0.8+3(kg) 1岁以上儿童体重 年龄*2+8(kg) 药物剂量(每日或每次) 剂量/kg/次(或日)*估计体重(kg) 此外,还有根据成人剂量折算的方法,计10多种。

实际工作中,药物剂量受到多因素影响。一般初次使用时可先用较小剂量。

对重危病人可根据既往经验适当应用较大剂量。以后根据病情及用药效果调整。

给药途径和方法对保证药物吸收和发挥药理作用殊关重要。对年长儿要鼓励口服。

为了儿童服药方便可将药物制成水剂、乳剂或糖浆剂等剂型,不能吞咽或拒绝服药而又无法通过其他途径给药时,可由鼻饲管滴入或由肛门-直肠灌药;病情严重或药物只能供注射时可选择静脉或肌肉注射。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要根据病情、药物特性以及患儿年龄特点。

应该宣传说服家长。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