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音乐常识
古典音乐时期划分 AD1300--AD1500: 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
古典音乐的萌芽时期,并没有留下什么传世名作。 AD1500--AD1700: 巴洛克时代。
古典音乐的启蒙时代,那时的古典乐多从民族乐和宫廷乐发展而来。 代表人物:大小加布利里,舒滋,巴海贝尔,普赛尔,库普兰,拉谬,巴赫,哼德尔,塔替尼,海顿,克雷蒙第。
AD1700--AD1800:古典时代。古典音乐的黄金时代,很多重量级的乐神都在这个时期。
代表人物:维澳第,莫扎特,贝多芬,胡麦尔,帕格尼尼,伟伯,车尼尔,罗西尼,多尼采蒂,舒伯特,柏林卡,门德尔松,肖邦,舒曼,李斯特 AD1800--AD1920:浪漫时代。声乐开始锋芒毕露,歌唱家和交响乐团的完美结合造就了歌剧时代的来临。
而在音乐之都维也纳,施特劳斯家族把古典音乐推向新的高潮!那时的古典音乐,就是现在的流行乐,老三巨头就是那个时代的猫王和甲克虫。 代表人物:瓦格纳,威尔第,普契尼,老小施特劳斯,理查德.施特劳斯,澳芬巴赫,法兰克,德彪西,柴可夫斯基,比才,勃拉姆斯,圣桑,巴尔托克,德澳夏克,科达伊。
AD1920--21世纪: 现代--新世纪时代:古典音乐的改革时代。1950年后,面对现代流行音乐,摇滚音乐和电子技术的崛起,古典音乐王者的身份开始动摇。
虽然依然是音乐界无可动摇的贵族,但面对是改革还是消失的尴尬,新一代古典音乐家们承担起历史的重任,从电影配乐到音乐剧,再到结合现代电子技术的“新世纪音乐”。新世纪古典音乐家们捍卫着自己的信仰和尊严。
代表人物(这里只列举作曲家,其他人物将在后边介绍):斯特拉汶斯基,魏本,贝尔格,韦伯,马尔蒂努,普罗科菲耶夫,澳乃格,亨德密斯,奥尔夫,格什温,柯普兰,肖斯塔科维奇,约瑟夫.施特劳斯,梅西昂,凯吉,布烈顿,李杰提,诺娜,百里欧,布烈滋,史脱克豪森,喜多朗,班德瑞,雅尼。 20世纪的音乐家们--古典音乐的捍卫者 上贴最后列举了20世纪古典音乐改革时代的作曲家,现在介绍在过去100年里在其他古典音乐领域取得不朽成绩的人,他们至今大多还活跃在舞台上。
十大歌唱家: 十大歌唱家以三大歌王(高音之王帕瓦罗蒂,抒情之王卡雷拉斯,歌剧之王多明戈)为代表。相信大家应该有印象,这三位老先生2001年在北京紫禁城“狠狠敲”了咱们一笔。
国务院副总理亲自去捧场,中国安全部去首都机场接送他们的专机(三个人坐三架飞机来,还不一起来),在人民大会堂为他们举行答谢会。颇有些按照国外巨头的规格接待--毕竟,声乐皇帝也许也算“元首”。
三位也毫不客气,唱了3个小时拿走了我们100多万美元的出场费,再创音乐史新记录(而且好像还没缴税)。音乐会票价也创记录,前排座位高达1500美元以上,不折不扣的钻石嗓子--歌王就是歌王。
三大歌王的联合音乐会自90年代起就成为世界最高规格和档次的演唱会。也被视为古典音乐复兴的标志之一。
其他7位:巴托利,巴托,邑巴尔迪,卡娜娃,沙拉.布莱曼,波切利,阿蓝尼亚。(以上七位身价毫不低于麦克尔.杰克逊) 十大指挥家: 卡拉扬(欧洲传统指挥之王),克列姆佩勒,富尔特文格勒,小泽征尔,库贝利克,伯恩斯坦,马泽尔,阿巴多,索尔蒂,祖宾.梅塔。
十大钢琴家: 奥斯特,鲁宾斯坦,霍罗维茨,古德尔,阿什肯纳齐,波里尼,阿尔赫里奇,巴克豪斯,吉利尔斯,阿劳 十大小提琴首席: 海菲兹,米尔斯坦,大卫,梅纽因,格鲁米欧,阿卡多,帕尔曼,郑京和,穆特,沙汉姆Minuet(小步舞曲):原是一种法国舞曲,17世纪中叶被采纳到艺术领域。 Nocturne(夜曲):浪漫时代一种简短舒缓的乐曲。
雅尼1997年的北京紫禁城音乐会里一首经典的《夜莺》,至今依然是我的最爱之一,那首曲子就吸收了小夜曲的特色。 Serenade(小夜曲):字面的意思即夜间的音乐。
代表作如莫扎特小夜曲,舒伯特小夜曲等。 Opera(歌剧):西方音乐中最伟大,最富丽,最重要的类型之一。
大约于1600年前在意大利产生。文献记载的第一部歌剧应该是1579年的《达孚尼》。
Operetta(轻歌剧):顾名思义,以舞曲为主,起源于19世纪巴黎和维也纳。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最爱。
Overture(序曲):起源于法语,就是“开启”的意思。是歌剧,舞台剧,神剧,音乐剧之类的契约前奏。
代表作如比才的卡门序曲等 Trio(三重奏),Quartet(四重奏),Quintet(五重奏):三人,四人或五人的声或乐器声部写作的乐曲。 Requiem(安魂曲):天主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Rhapsody(狂想曲):浪漫时代的一种自由曲式。 Rondo(回旋曲):特点是主要主题乐节(叠句)会与一段和多段的其他主题乐节(插句)交替出现。
Sonata(奏鸣曲),Scherzo(诙谐曲):前者在意大利语里是鸣响的意思,后者是玩笑的意思。代表曲子的风格。
Suito(组曲)由系列舞曲或其他乐曲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Symphony(交响曲):一种三或四个乐章的管弦乐曲,从不同的巴洛克曲式演变而来。
古典音乐名作:1、柴可夫斯基的三大舞剧:〈天鹅湖〉、〈胡桃夹〉、〈睡美人〉 2、莫扎特的三大交响曲:〈第三十九交响曲〉(降E大调)、〈第四十交响曲〉。
2.急舒曼《梦幻曲》分析:
此曲为一首用比较典型的三段曲式写成的曲子,三个部分等长,结构非常平衡各为八小节。
A段(1-8)带有典型的呈示性特点,为平衡方整的转调性乐段(4+4),反复一次,反复时接入引申型中断,a句(1—4)在F大调上以有节制的中板速度呈示,主题由各为两小节的乐节组成,织体特征为建立在四部和声基础上的合唱型织体,第一个乐节(1—2)即主题的开始为弱起(抑扬格),由调式属音C上行四度进行到主音F折回后再次形成分解和弦的上行,停在高八度的主音上;第二个乐节(3—4)的材料可以认为是主题开始属到主上行动机的引申,为一系列的变化模进下行,最后停到调式主和弦的五音上,在和声上形成正格半终止;第二个乐句为第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两个乐句形成同头异尾的乐句关系,第二句形成句尾转调,结束在主调的属调C大调上,但和声上为不完满的完全终止,(抢拍的Ⅴ7到次强拍的Ⅰ)。总之,整个呈示段结构平行,平衡方整,和声主要为主(T)到属(D)的进行,和声用得比较简单,调性也比较稳定,没有出现较多的离调,只是在段尾转向属调,符合呈示段的特点。
中段B为引申型中段,主题材料均来源于呈示段,织体、速度、节拍都无变化,结构也比较单纯,由两个四小节(4+4)的乐句组成,第二句为第一句的移调重复。第一句(9—12)从F大调进入,以呈示段主题的开头进入,第13小节开始,高潮到d和声小调,并结束在它的主和弦上。整个乐句发展的并不大,可以认为是呈示段的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只不过乐句引入了其他调式调性,并结束在从属调性g小调上;第二句(13—16)为第一乐句的移调重复,依次经过了降B大调和g小调,和声最后落在F大调的属七和弦上。总之,中段与呈示段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中段可两句材料可以基本认为呈示段主题材料的变化重复,而且变化不大,只不过引入了其它调性,所以中段与呈示段的主要对比就体现在调性上,主要是向下属方向和平行调方向转调,从调性布局来看,(F—g—降B—d)主要为二度三度关系的转调,为浪漫派的调性转换特征。
中段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没有运用栽截、分裂、模进等乐曲的展开手法,而且乐曲织体也没有变化,还是四部和声为基础的合唱型织体。
再现段A"(4+4)完全再现,结构长度没有变化:第一句为无变化再现,第二句(21—24)为了结束全曲,由原来的转调向C大调改为转回主调F大调,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乐曲。
总之,本曲在结构上非常典型、规模,调性和声的运用也比较传统,但舒曼用十分规整平衡的结构、传统的和声谱写出了十分浪漫、梦幻的情感,确实不失为一首短小精悍的音乐精品
3.无词歌op.102no6是什么曲式Op.21不是小奏鸣曲。
我姑且认为你说的是Op.20-1的第一乐章,主题开头是C E G的那个,此曲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奏鸣曲式
1-31小节为呈示部,其中:
1-8小节为主题
9-16小节为连接部
17-24小节为副题
24-31小节为结束部
32-49小节为展开部,其中:
46-49小节为retransition(没法翻译)
50-80小节为再现部,具体结构跟呈示部结构一样,不再重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