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星座 > 新闻正文

国考政体法律常识

国考政体法律常识


1.公务员考试法律知识要掌握哪些

公务员考试法律常识必备知识(第一部分) 一、宪法概述 (一)宪法的本质 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

所谓政治力量对比包括: 1。阶级力量的强弱对比关系; 2。

阶级力量强弱悬殊程度的对比关系。 (二)宪法的特征 1。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有着最为严格的修改程序,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规定着国家的最根本、最重要问题; 2。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系统全面地规定着公民的基本权利; 3。

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从法律的角度将民主成果定型下来。 (三)宪法的历史发展 1。

世界宪法的历史发展脉络 (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宪法性文件并实行宪政的国家,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宪政体制,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也是英国宪法的组成部分。 (2)美国是世界上制定第一部成文宪法的国家,其1789年宪法在内容上确立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政治体制,在形式上表现为统一的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3)法国1789年通过《人权宣言》,宣告了“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著名原则,后根据该文件,制定出1791年宪法,这是欧洲大陆的第一部成文宪法。 2。

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脉络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3)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该宪法颁布以来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过四次修订,分别作出重要变动。 二、国家基本制度 (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1。

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2。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3。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色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爱国统一战线; 4。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二)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2。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3。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劳动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

4。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括:(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在民主基础上选派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3)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4)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 (四)选举制度 1。

选举的保障 (1)物质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经费,由国库开支; (2)法律保障:通过选举法及其他有关选举的法律文件规定了我国选举的原则、组织、程序和方法以及对破坏选举行为的制裁,使我国选举制度得以法律化、条文化。 2。

选举的民主程序 (1)选举组织 主持选举工作的组织有两类:一是在实行间接选举的地方,如全国人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设区的市和自治州的人大,由人大常委会主持本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二是在实行直接选举的地方,设立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人大代表的选举。 (2)划分选区和选民登记 根据选举法规定。

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名额分配到各选区,按选区进行选举。 凡年满18周岁未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公民均应列入选民名单,对于因患有精神病者不能行使选举权的公民,经确认后不列入选民名单。

(3)代表候选人的提出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按选区或者选举单位提名产生。各政党、各人民团体,可以联合或单独推荐代表候选人。

选民或代表10人以上联名,也可以推荐代表候选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时,代表候选人不限于各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当多于应选代表的名额。 (4)投票选举 直接选举人大代表时,选民应当根据选举委员会的规定,凭身份证或选民证领取选票。

选举人对代表候选人可以投赞成票,可以投反对票,可以另选其他任何选民,也可以弃权。 (五)国家结构形式 1。

国家结构形式分为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类,单一制是指若干普通地方或自治地方组成主权国家的结构形式,复合制是指由两个以上的成员国联合组成联盟国家或国家联盟的结构形式,分为邦联和联邦两种形式。 2。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 3。

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4。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域。

2.如何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和修养及如何完善我国法律制度

自己选选,加工成自己的与言,800字随便找找就好了!----------------------------------------------------------------------??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2]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

??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本科32学时,专科28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相当于《法律概论》的内容是不可能的。

因此,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 ??(二)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中国青年研究》(1999,2)[3]中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对象是某高校三年级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的占35.1%,而58.1%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

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回答“不太平等”的占第一位为79.7%,“不平等”的占第二位12.8%,认为“平等”的占9.5%。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 ??(三)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 ??时至今日,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4]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我们知道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

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

现在知道了,自己很后悔。如此可见,刘海洋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

因此,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 ??二、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高校将一个无知(犯罪)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5]我们知道今年“2.23”特大杀人案,其犯罪嫌疑人是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即将走向社会的2000级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马加爵,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高校用4年的时间为国家培养了一个“高级”犯罪分子,这将严重的威胁着社会的治安环境。

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加强综合管理,高等院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治理社会的治安环境问题,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能治本的。

因此,要从根本上抓起,就具体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各种有关法律方面的宣传。我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 ??(一)、高校应注重《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 ??对《法律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对在校生法律意识教育和培养的主要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改变《法律基础》课仅仅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看法,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高等院校开设《法律基础》课是在1986年9月,其性质是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国家教育部还将它列为德育三大主干课程之一。基于这一事实,很多人认为《法律基础》课具有“双重性”[6],即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课程。

《法律基础》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要达到既掌握法律这一重要武器,又提高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7] ?? ??2、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因为这样做可以克服“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这种改革会使课程内容得以精练,即使讲些必要的具体条文,也只是作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材料对待,而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这不仅。

3.四川省省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综合知识》考试复习大纲的全

四川省属事业单位《综合知识》考试大纲《综合知识》笔试的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简析题和案例分析(含阅读分析)题五类。

第一部分 法律一、法律知识部分(一)法的概念、本质、特征与作用(二)法与经济、政治、政策的关系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三)法学上“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及与当代中国法的主要渊源(四)法律关系的概念和要素(五)立法的概念及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程序(六)法的实施及相关概念,我国法律适用的要求、原则以及法的效力二、宪法部分(一)宪法的概念、特征、本质、作用和监督及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二)国体和政体概述及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我国的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会议),国家的标志和国家的结构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三)经济制度及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四)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基本概念,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行使权利的基本原则等(五)我国的国家机关性质、地位、产生、任期、职权等三、行政法部分(一)行政法概念、渊源及特点,行政法律关系,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及作用等(二)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内容与效力、分类、合法要件等(三)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与分类,行政立法的概念、特征、主体与原则(四)行政征收、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监督、行政处罚、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奖励等具体行政行为的概念、特征、性质、设定、分类、作用、原则、程序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等(五)行政合同、行政指导概念、特征与作用(六)行政程序的概念、基本原则和主要制度(七)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的概念、特征、分类和构成要件等(八)行政赔偿的概念、特征、范围、方式、构成要件以及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和追偿制度等。

(九)行政复议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范围、管辖、程序及参加人等(十)行政诉讼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受案范围、管辖、诉讼程序和参加人以及证据及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和审判监督程序等四、民法部分(一)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和调整范围(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及公民和法人(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成立条件和分类,代理的概念、和代理关系的特征、种类及代理权的行使(四)物权与所有权的概念、特征、内容和分类,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五)债的概念、特征、产生原因、分类、履行和终止,合同的概念、特征、订立和担保(六)知识产权和着作权的概念、内容和特征及着作权的保护,专利权的概念、客体、内容、专利申请原则及期限,商标权的概念、特征、取得、期限和保护(七)人身权的概念、分类和保护方法(八)财产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继承权的取得、丧失和保护,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九)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构成要件、归责原则和民事责任方式(十)诉讼时效的概念、种类、中止与中断五、刑法部分(一)刑法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二)犯罪的概念、特征和构成(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四)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五)共同犯罪的概念、种类及其刑事责任(六)单位犯罪的概念及刑罚(七)刑罚的概念和目的(八)刑罚的种类(九)量刑、缓刑、减刑、假释、累犯、数罪并罚、时效以及自首和立功等刑罚的具体运用(十)犯罪的种类及贪污受贿罪和渎职罪的概念、和特征和种类六、劳动法部分(一)劳动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对人的适用范围及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二)国家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责,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的特别规定(三)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劳动保护、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法定劳动管理保护制度(四)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原则、处理方式、程序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五)劳动监督检查的主要形式和制度七、劳动合同法部分(一)劳动合同的概念、特征,劳动合同法的宗旨、适用范围、各方义务等概述(二)劳动合同的订立原则、基本规定、种类、必备条款和试用期(三)集体和同和竞业限制等特别规定(四)劳动合同的无效(五)劳动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六)事业单位的聘用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关系第二部分 公民道德建设一、公民道德建设部分(一)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与长期性(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二)社会公德规范(三)职业道德规范(四)家庭美德规范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一)“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二)“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第三部分 四川省情省策一、四川社会历史简况 (一)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分布概况(二)悠久的历史与古蜀文明(三)主要历史文化与近代史上的主要历史事件(四)科技文化优势与杰出人才二、四川自然地理概况(一)地理位置(二)地形地貌与气候(三)土地、植物、动。

4.求法律试题,近年的法律试题,民法刑法法制史

法律基础》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民法是调整( )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

2、我国刑法中最严厉的刑罚方法是:( ) 3、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实行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我国实行的地方自治主要指:( )和( ) 4、解除收养关系的诉讼属于 ( )之诉。

5、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 )。 6、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是债的主要来源。

7、"财政部发行1999年三年期无记名国债",在这一法律关系中,债务主体是:( )。 8、遗产是指死者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抚恤金( )(属于/不属于)遗产。

9、父母子女间有相互继承的权利,这里的"子女"包括生子女、养子女以及( )。 二、选择题(包括单选和多选)(每题2分,共40分) 1、王某今年15岁,其对下列那种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 )A、故意杀人 B、强奸 C、抢劫 D、贩卖毒品 2、我国宪法的解释权属于( ) 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法院 D国务院 3、特别累犯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A、前后两次犯罪都是危害国家安全罪 B、前后两次犯罪都是故意犯罪 C前后两次犯罪必须都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D、后罪必须是在前罪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5年内 4、下列技术可以申请专利的有:( )A、一种新型杂交水稻 B、一种新型杂交水稻的培种方法 C、一条速算法则 D、矫正近视的新型眼镜 5、根据我国诉讼法的规定,下列那些人有资格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A、精神病患者及10岁以下的儿童 B、年满10周岁未满18周岁的儿童 C、年满16周岁有劳动收入者 D、年满18周岁智力正常的公民 6、下列属于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有:( )A、税务局向纳税人征收税款 B、公民办理出国护照 C、出版社付给作者稿酬 D、专利转让 7、下列选项中哪一项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文化权利?( )A、科学研究自由 B、出版自由 C、文艺创作自由 D、欣赏自由 8、我国刑法规定,"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这项条款的内容属于那种规范?( )A、授权性规范 B、义务性规范 C、命令性规范 D禁止性规范 9、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的国家机关是:( )A、国家主席 B、国务院 C、中央军委 D、全国人大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遗嘱继承只能改变法定继承人的顺序不能改变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B、遗赠的标的既可以是权利又可以是义务 C、遗嘱应征得受遗赠人的同意方为有效 D、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可以立遗嘱处分遗产 11、红旗水库所处地区山洪暴发,水库负责人甲在通讯中断、无法与上级联系的情况下,果断决定,为了保护上游Q市的利益,放开水库南闸口,致使几千亩庄稼被淹。 甲的行为属于: ( )A、紧急避险B、故意伤害 C、侵权行为D、正当防卫 12、甲与乙自由恋爱,丙暗中嫉妒,一日,丙模仿甲的笔迹,以甲的名义给乙写信要求断绝关系。

丙的行为侵犯了甲的:( )A、姓名权 B、名称权C、名誉权 D、肖像权 13、下列民事行为无效的有:( )A、假结婚达到取得城市户口的目的 B、乙与丙签订买卖伪钞机的协议 C、8岁的小明接受姑姑赠送的500元钱 D甲与其表妹结婚 14、甲正欲拉开乘客的皮包实施盗窃,被乘客抓住手腕,这是:( )A、犯罪未遂B、犯罪中止C、犯罪预备 D、犯罪既遂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各级人民法院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只对同级人大负责 B、各级人民检察院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只对同级人大负责C、国家主席与全国人大结合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 D、全国人大代表非经全国人大主席团的许可,不受逮捕和审判 16、下列民事诉讼案件中,符合民诉法程序的有:( )A、甲正在审理一起离婚案件,原告为甲的妹妹 B、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死刑而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不必为其指定律师进行辩护 C、甲因贪污公款依法被公安机关立案侦察 D、被告人是维族人,在法庭上用维族语言进行辩护 17、下列行为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有:( )A、公安局某职工不服上级部门的任免决定 B、商标局做出的撤销注册商标的决定 C、行政罚款 D、行政部门发布的戒严令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 消亡 B、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始于出生之时终于死亡之时 C、北京大学数学系是法人组织 D、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不能以自己的行为享有任何权利、履行任何义务的人 19、下列可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的有:( )A、养子女 B有抚养关系的继父母 C、配偶死后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儿媳 D、孙子女 20、适用行政程序离婚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A、双方自愿离婚 B对子女抚养问题没有争议 C、对财产问题做出妥善处理 D同时具备A、B、C三个条件 三、判断并改正错误(每题2分,共30分) 1、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 2、国家不能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