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星座 > 新闻正文

北冥有鱼文学常识选择

北冥有鱼文学常识选择


1.求高考语文容易出现的文学常识的选择题,有哪些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2)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我高考时好像是这道题,我写的第二个,第一个一点也不会。不过这种题就得积累。

2.北冥有鱼赏析

文中极为重要的一句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解释一下:想要达到绝对的自由,需要顺应天地本有的样子,驾驭六气的变化,这样就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而逍遥自由,不需要凭借任何外物。然而如果你只读这一句,也许意思上能够明了何为真正的逍遥和绝对的自由,但思想上仍无法与庄子相通,因为庄子为了说明”顺应自然“这个简单的似乎无可辩驳的观点,在《逍遥游》中不断地先立而后破,以让人体会何谓”小大之辩“(小与大的区别),即”齐小大“的观点。

如何理解”齐小大“?绝大多数人会从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来入手。但实际上,”齐小大“的思想是贯穿《逍遥游》整篇文章的。

什么是”鲲“?在《逍遥游》中,鲲就是大鱼,然而实际上,古时鲲有小鱼之意。多小呢?鱼卵见过吧,在古人眼里小到不能再小。

庄子以鱼子的称谓命名硕大无朋的鱼,这是庄子“齐小大”思想体现其一。什么是”鹏“?鹏是大鸟,且有远志。

然而庄子《逍遥游》里的鹏果真寓意如此么?庄子真的对鹏是完全肯定的态度吗?如果是这样,那么鹏就应该能做到前文所说的“乘天地之正”一句,不需要倚靠任何事物,达到绝对的自由,真正的逍遥的境界。然而鹏却“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

由此可见,大鹏鸟看似励志逍遥,实际上庄子是先给人造成一种假象,让人觉得鹏很厉害,再间接否定这只大鸟,告诉我们别看它大,大未必就厉害。这是庄子“齐小大”思想体现其二。

庄子在阐述“齐小大”时,不单将小隐含在大中,将大否定,以避免我们对其产生相对于小的倾向,还通过两组小和大PK的PK,来进一步说明“齐小大”。第一组小和大的PK是蜩与学鸠笑大鹏鸟、斥鴳笑大鹏鸟。

这看似两组PK实际上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从蜩与学鸠和斥鴳那小人得志的嘴脸,我们就知道庄子要告诉我们以小笑大不可取。那么以大笑小可取吗?仍不。

第二组PK在宋荣子犹然笑的例子中,庄子告诉我们哪怕宋荣子这人能够清清楚楚地分辨外界与内我的差别而不受其影响,对于世间的功名利禄并不会拼命追求,但实际上仍不能“逍遥”,因为他“犹有未树”。未树的是什么?就是他以大笑小所体现出来的我们姑且称之为狭隘之心吧,因为真正逍遥的人,无论他是“大”还是“小”,他完全没有概念上的区分,所以更谈不上“比”的心理。

他面对比己“大”或“小”的事物,体验与感受都是完全一样的。从这两组PK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大笑小不可取,以小笑大也不可取。

此为“齐小大”思想体现其三。前面提到的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比较易懂,就不做详细解释,此为”齐小大“思想体现其四。

庄子先立大鹏鸟,然后而破之,立冥灵而后以大椿破之,立彭祖而后以冥灵大椿破之,立宋荣子而后以列子破之,立列子而后以”有所待“破之(这之间省略了多到数不清的类似关系)。庄子就是这样让我们领会到“齐小大”的思想的。

最后再来说说怎样达到绝对的自由,也就是真正的“逍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顺应天地本有的样子,驾驭六气的变化,这样就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而逍遥自由,不需要凭借任何外物(而逍遥了)。扩展资料:原文:北冥有鱼 【作者】庄周 【朝代】先秦 译文对照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

3.北冥有鱼默写名句

《逍遥游》庄子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逍遥游文言知识归纳并附例句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怒而飞 怒:奋发.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夭阏(è):阻塞.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反问,哪里用得着……呢?5、朝菌不知晦朔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6、绝云气,负青天 绝:超越.二、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三餐而反(通“返”,返回)3、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4、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5、而征一国者(通“能”,能耐)6、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返”)7、而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三、一词多义1、之:①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③穷发之北(助词,的)2、息:①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3、其:①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代词,代鹏)②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③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词,他们)4、以:①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③以八千岁为春(介词,把)④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⑤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介词,因为)四、词类活用1、怪:《齐谐》者,志怪者也(形作名,怪异之事物)2、南: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作动,南行)3、致:彼于致福者(使动,使……到来)五、古今异义的词1、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①古义:虽然这样.②今义:表转折的连词.2、腹犹果然 果然:①古义:充实之状,此处为食饱之状.②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3、众人匹之 众人:①古义:一般人.②今义:多数人.六、句式1、《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2、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判断句)3、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句)4、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句,=以奚知其然也)5、莫之夭阏(è)者(宾语前置,=莫夭阏之)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彼且适奚也)7、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之二虫又知何)8、彼且恶(wū)乎待哉(宾语前置,=彼且待恶乎哉)9、覆杯水于坳(āo)堂之上(介词结构后置,=于坳堂之上覆杯水)10、翱翔蓬蒿之间(介词结构后置,=于蓬蒿之间翱翔)七、难句翻译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哪用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2、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译:所以那些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善行能联合一乡的人,品德可使一国君主满意,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就像斥鴳(yàn)一样所见甚小啊.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wū)乎待哉?译:至于那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4、故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译:所以说:修养极高的人能忘掉自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神人无意于求功,修养最高的人无意于求取名声.。

5.北冥有鱼总结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 义,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1、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两个词,虽然这样,今义一个词,连词。

2、众人匹之:众人古义为一般人,今义为大家,多数人。

3、腹犹果然:古义食饱之状,今义为副词,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或作连词,表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穷发之北:发古义为毛,指草木,今义为头发。

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边际)

3、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反”通“返”,返回)

4、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5、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6、而征一国者(“而”通“能”,能耐)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上古称数往往在两位数之间加“有”字)

8、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一词多义:

1、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

--《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

2、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圣人无名(名词,名望)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3、置--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动词,安放-郑人有且置履者(动词,购置)

4、穷--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形容词,穷尽)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形容词,生活困难)--复前行,欲穷其林(动词,走到尽头)

5、苍苍--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深蓝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色)

扩展资料:

1、词汇的发展,体现于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

2、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词义的扩大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3、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词义的缩小是词义演变、造成词义古今差异的最常见的现象。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古今异义

6.庄子北冥有鱼所编成的故事

基本解释(1).古代传说中能变化的大鱼和大鸟。

语本《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南朝 梁武帝 《孝思赋》:“察蟭螟於蚊睫,观鲲鹏於北溟。”

唐 杜甫 《泊岳阳城下》诗:“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罗惇曧 《文学源流·周秦诸子总论》:“冥灵大椿之寿,朝菌蠓蚋之夭,鲲鹏之大等喻,《列子·汤问篇》语,《庄子·逍遥游》引之。”

(2).古代传说中的大鹏鸟。即鲲鱼变化成的鹏鸟。

宋 苏轼 《催试官考较戏作》诗:“鲲鹏水击三千里,粗练长驱十万夫。” 清 汪懋麟 《洗象》诗:“岂同龙马负,徒作鲲鹏想。”

梁启超 《过渡时代论》二:“惟当过渡时代,则如鲲鹏图南,九万里而一息, 江 汉 赴海,百千折以朝宗。”英文翻译1.roc (an enormous legendary bird transformed from a gigantic fish)。

7.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 这个文章到底说的是什么 中心思想是什么

内容: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

中心思想: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理解真正的逍遥游,需要理解逍遥游所描述的是一个经过深刻批判而进入与道合一”的高境界的动态过程。

拓展资料

文章出处:《逍遥游》

作者:战国 庄周

作品赏析:

《逍遥游》是集中代表庄子哲学思想的一篇杰作。在构思上采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思维的写作手法,运用大量的浅近的寓言、神话、对话,文姿多彩。想象像匹骏马驰骋于宇宙,摄取与表达中心思想有关的妙趣横生的题材,生动、形象地宣传了作者的鄙视高官厚禄、死抱皇恩厚爵,否定现实,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的思想。

对统治者以功爵笼络贤能的伪善给予深刻的揭露,对后世散文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在揽宇宙于一纸,包万物于一文的充满生机、遐想的《逍遥游》中,为数众多的读者被作者的富有艺术魅力的文笔所吸引,成为中国古代一篇寓言体的论说文中著名的佳作。

全文在构思上,围绕着逍遥安排了设喻、阐理、表述三个部分。在设喻中,以鹏与鷃都无知借风力飞翔这一事实,各自显示傲慢得意的形态;顺势转入第二部分阐理上,从政的高官贵人平庸地显示自己的才能,像鷃雀的渺小可怜,最后提出靠豁达、无所求才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自由虚无的境界。

全篇构思精巧,善于使想象与现实结合,善于使对话与阐理结合,善于使讽刺与剖析结合,吸引边读边思,边思边读,读之有味味无穷成了庄子著作构思的特点。

设喻中先写了鹏的形体,从背与翼的强而有力,才能“击水三千里”直上九万里,才能有视苍天如海,观地下如烟的高傲之情。蝉、鸠只能在原地起跳,不能有鹏的高傲胸怀,鹏的背与翼再大没有风力的帮助,也是飞不上高空。小虫鸟不自量力正如有人非要和长寿的彭祖媲美一样的可怜。作者将鹏与鷃两个形体悬殊的飞鸟进行对比,点明都靠风力才能飞翔于空中,但由此而认为自己本领大,超群不凡就是无知可悲了。

文章顺势转入阐理,从有己与无己对照入手,有己的人们往往凭着自己的职位高才,可以达到“四个一”的地步,对国君能尽职,也只能靠权势发挥平庸的才能。当进入豁达无所求、无己、无功、无名境界时,才能摆脱世俗的缠绕,这也是无我的最高标准。第三部份为表述,通过尧让贤转作者与惠子两段对话,用大瓠和大树来阐明作者反对用大渲耀自己位尊的思想,强调要解除外来的优惠条件,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这就是作者写作的目的。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词条 逍遥游

8.北冥有鱼鲲鹏的形象

《逍遥游》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篇章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想象、寓言故

事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从全篇文章看,庄子最主要的是想象了一个“逍遥”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其实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庄子

却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想象的“逍遥”至境具体化甚至人格化。为了要描述这种想象的至境,让人们相信确有“逍遥”的境界,庄子展开具体的想象,先通过对许多具体形象和事例的想象和创造来说明天地万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无待”的境界。而这些具体的想象又具有独特的风格。 具体到节选部分而言,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

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都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二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形象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作者追求逍遥的情感,就借着这种大胆夸张的想象来寄寓。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