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苏武传的文学常识总结,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
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 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 古义:抵押。
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 。
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
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 。
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 。实在: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 古义:送给。
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 。及:古义:牵连 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
论: 古义:判罪 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 古义:财物 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 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归 (8)屈节辱命 屈:使……屈身 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 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 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 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 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3)廪食不至 食:粮食。
(4)给其衣食 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 (3)恐前语发 发:被揭发。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女”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宾语前置句 ,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2.以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苏武传为例,归纳古代出使的礼仪中国古代礼仪形成于“三皇五帝”时代,到尧舜时,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就是“五礼”。
这“五礼”指的是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作为人类祖先的圣贤唐尧、虞舜、夏禹等,他们本身都是讲究礼仪的典范。
传说尧年轻的时候十分敬重老年人,同辈之间,礼让三先。每次把打回的猎物平分给众人,自己拿最少的一份。
有时还把那最少的一份猎物再分送给年迈体弱的老者。他的德行受到众人的称颂,所以大家都推选他为首领。
虞舜讲究礼仪是历代的楷模。我国的《二十四孝图说》中第一篇《大舜耕田》,就是讲他躬耕历山,任劳任怨;供养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之弟的故事。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这三个奴隶制社会国家1000余年的总结、推广,日趋完善得多了。周朝前期历经文王、武王、成王三个君主,重新“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政,而民和睦,颂声兴”。
周公还在朝廷设置礼官,专门掌管天下礼仪,把我国古代礼仪制度推向了较为完备的阶段。 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他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
他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克己复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食”。总之,为了“礼”的需要,可以舍弃一切。
为了宣扬古代礼制,他不远千里,从鲁国到西歧向老子(李耳)学礼。 到了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拄,其重要性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后历朝历代都在朝廷设置掌管天下礼仪的官僚机构,如汉代的大鸿胪、尚书礼曹,魏晋时的祠部(北魏又称仪曹),隋唐以后的礼部尚书(清末改为典礼院)等。同时,礼仪学著述越来越重要。
汉代把《周礼》、《仪礼》列为五经之一,是读书人的必修之课。西汉人戴圣在研究前人礼书著作基础上,编纂《礼记》一书,也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尔后,历代礼学研究者再在这些礼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先后出现了《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礼记正义》、《礼说》、《礼记集解》、《礼记集说》、《礼书通故》、《礼书纲目》等数以千卷的礼学著作,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中一门重要学科,对人类文明进步起着特有的作用。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
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
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 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 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 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
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
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
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
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
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
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 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