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有哪些错误的育儿方法
1:少言寡语 大脑中有专司语言的叶区,经常说话也会促进大脑的发育和锻炼大脑的功能。
应该多说一些内容丰富、有较强哲理性或逻辑性的话。整日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人并不一定就聪明。
2:空气污浊 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平均每分钟消耗氧气500-600升。只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才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
用脑时,特别需要讲究学习环境的空气卫生。 3:不愿动脑 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
只有多动脑筋,勤于思考,人才会变聪明。反之,不愿动脑的情况只能加速大脑的退化,聪明人也会变得愚笨。
2.哪些是错误的育儿经验1、孩子咳嗽需镇咳!错! 有些家长平时很关注小孩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小孩咳嗽就很着急。
有育儿经指出,小孩咳嗽要及时治疗,先把咳嗽压回去,这就是所谓的镇咳。其实,这也不是正确的育儿经。
咳嗽是小孩常见疾病之一。很多咳嗽并不需要太过担心,更不需要服用镇咳药。
“什么时候才吃药?这要看咳嗽对小孩身体影响程度。”其实儿童咳嗽,有时是将炎症、痰排出体内,是身体的自然反应,就和吐痰一个道理。
只有小孩持续咳嗽,且已经影响到他们生活质量的情况下,像夜里咳不停,才需要服药止咳。对于小婴儿没有力气咳痰,因此服药也不是镇咳,而是为了祛痰、驱咳。
痰驱走了,咳也就走了。而镇咳只是简单压制,很不利于小孩子康复。”
针对现在市面上有些含可卡因成分的止咳药,马恒灏提醒家长朋友,在选购时千万看清药物成分,千万不要选购这类药物给小孩吃。 2、儿童没必要总上医院!错! 儿童生病后该不该去医院,社会上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认为不应该多去,认为多去医院容易引起儿童疾病的过度治疗,会使儿童产生耐药性和恐惧感,并且导致儿童过于娇气,更容易生大病。
一种观点认为,有病就应该到医院细致咨询、检查和诊断 医院可以常去,一旦发现儿童身体出现疾病征兆,就应该及时去医院咨询,以免对延误病情。特别是儿科医生在开处方、做检查时都会比较慎重,很少会产生过度治疗。
相反,作为家长,儿童出现健康问题后,不及时向医生咨询,想当然地处理或治疗,往往会给孩子一生都带来危害。 ” 3、儿童小磕小碰没关系!错! 小孩一旦出现小磕小碰,只要没有伤筋动骨,很多家长就不着急担心。
他们认为,谁都有磕磕碰碰的时候,小孩不应该太娇惯。这种说法有其道理,但往往会导致家长对儿童伤害的不重视。
“知道美国小孩最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吗?儿童伤害。 现在国内,儿童伤害已经成为儿童致死、致残的第四大因素。
前三位分别是感染、肿瘤和先天性疾病。我估计在国内儿童伤害的影响还会扩大和上升。”
他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医院的急诊科,接诊的儿童伤害病例都在不断上升。 导致儿童伤害的原因有很多,车祸、小玩具、电器等等,世界在儿童眼里是未知的,儿童对世界是好奇的,是一直在探索的。
马恒灏指出,在这个过程中,许许多多事物都会造成儿童伤害。“我接诊过一名小患者,被很多家医院诊断为肺炎,但按肺炎治疗一直不见效。
最后我通过给他照CT,才发现是这名小患者不知什么时候肺部误吸入一只钢笔帽。取出钢笔帽后小患者痊愈。
如果没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
3.错误的育儿方式有哪些第一是过度保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对孩子百般侍候,围着孩子团团转。
父母双方的长辈也不甘落后,更是捧星星、捧月亮,形成了“四二一”家庭模式。孩子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也不用做。
孩子想干什么,也要由大人陪着。过多、过分的保护,使孩子和社会之间竖起了一道保护墙,使孩子在无形中远离了社会,长大以后就难以适应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
过度保护、包办代替,使孩子到了该长大的年龄却总是让人觉得他长不大,单向的爱使他们的行为能力都退化了。 第二是过度干涉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是驱使儿童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也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步。
儿童好动,难免会有一点危险,如果仅仅为了孩子的安全,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发展。 父母处处担心孩子出乱子,这是父母懦弱胆怯的表现,它会无声地传递给孩子,为孩子所继承,所仿效。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是很难立足的。过度干涉会培养出一个性格暴烈和软弱混合为一体的孩子,这种孩子在社会上别人骑在他头上,也会一声不吭、忍气吞声;可是在家里却称王称霸,拿父母当出气筒。
第三是过度教育 不少父母对目前流行甚热的“早期教育”有误解。早期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教”而不是“塞”,不是“灌”,这样才不致抹煞儿童的个性差异,或阻碍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小小年纪又要学外语,又要学打字,学绘画,还要背诵唐诗,学弹钢琴、弹吉他等等,还美其名曰“早期教育”,造成许多孩子还未上学就对学校充满了恐惧。 早期开发的应是能力,而不是“硬塞”给知识。
第四是过度营养 幼儿厌食,又名“恶食”。引起幼儿厌食的原因很多,凡能够影响消化系统功能的因素,均可导致厌食。
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不良饮食习惯。娇惯使得孩子变成了家中的“小太阳”,过分溺爱,偏食、挑食严重,饮食缺乏规律性,进食不定时,不能一日3餐正常进食,饥饱无度,爱吃零食。
夏季吃冷饮过多,喜食甜食或长期以甜食为主,平时不吃或少吃蔬菜,喜食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如巧克力、奶糖、奶油蛋糕。不吃或少吃荤菜,喜食酱菜、榨菜等。
这些都造成幼儿消化功能紊乱,也影响了儿童发育所需营养的摄入。 第五是过度进补 当今,各种滋补药品如雨后春笋争相上市,其“服务”对象除老年人外,还祸及儿童,已有“儿童专用滋补品”。
不少家长爱子心切,也给年幼孩子服用,许多孩子服后食欲增加、生长加速,家长误以为这是滋补的“神奇功效”,以致长期大量给孩子服用。然而,好景不常,有的孩子乳房增大,女孩发生阴道出血。
已观察到,不少小儿眼蜂王浆、花粉、鸡胚、蚕蛹等补品后导致性早熟,这种情况且有日益增长趋势。 这主要是摄入较多外源性雌激素所致。
作为家长,切不可好心办坏事,花钱替孩子买罪受。所谓“补”,有缺才有补,孩子不缺,补又从何说起?BB补营养 怎一个乱字了得。
第六是过度施爱 “爱的不是地方”。德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得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
父母对孩子过度施爱,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便是百依百顺,这样造成了孩子的任性、自私,并且有逆反心理,认为父母的爱是很廉价的,是当然的。亲子之爱应当是双向的,父母在施爱的同时,也应让孩子懂得回报。
孩子对过爱的逆反心理一旦形成,父母便很可能转而运用“巴掌教育”,在这里强权与溺爱是可以并存的。 强权与溺爱,虽然各走极端,但却是殊途同归,都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调查表明,这样教育下的孩子,有的认为自己的父母不是好父母;更多的孩子最不喜欢的是家庭。许多孩子不把心理话告诉父母,父母的用心并未得到好报。
这是为什么呢?父母应该反思了,这是因为你不懂得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
4.常见的育儿错误有哪些1。
摇晃宝宝入睡 哄宝宝睡觉不知累煞了多少妈妈,好多妈妈都喜欢摇晃宝宝睡觉,甚至还得满屋子走着摇晃。以前看到过一位爸爸用力摇晃宝宝导致宝宝大脑受损,当然实际情况不至于这么严重,但是如果养成了习惯,受累的还是你自己啊,每次摇到胳膊要断掉,人家还是在哭闹。
怎么办?可以用一个可以轻轻摇晃的小床,或者是轻拍宝宝,播放舒缓催眠音乐等。 2。
夜里喊宝宝起来吃奶 很多妈妈都担心宝宝吃少一点会饿,于是经常在夜里把宝宝叫醒喂奶。其实,宝宝饿了醒,醒了吃,吃了睡是正常的作息规律,千万不要人为干预。
频繁半夜叫醒宝宝,很容易打乱宝宝的睡眠规律,把宝宝变成夜猫子,受苦的还是宝宝,大人也睡不好觉! 3。 不让宝宝吃手 吃手是宝宝正常发育的表现,也是宝宝探索世界的第一步,宝宝口的敏感期到来时抓到什么吃什么,当宝宝吃手的时候,很多妈咪感觉不卫生,强行阻止孩子吃手。
其实,这样的阻止大可不必,两个月的宝宝喜欢吃手是正常的,这是宝宝智力发育的一大进步,说明宝宝聪明了,此时手是宝宝最好的玩具,一岁以内的宝宝吃手不需要特别去矫正。 4。
频繁的把尿 把尿对孩子的脊椎、括约肌发育都不好,容易引发痔疮和脱肛,而且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也是有害无益的!所以不要强迫把尿,宝宝1岁以前,主要用尿布和尿不湿,另外可以观察宝宝大小便的规律,比如喝奶之后的5---10分钟,睡醒以后等,如果找到了规律,宝宝配合,一岁左右可以把一下,等宝宝长到一岁半以后,都能灵活地坐、站、走、蹲、起等,这说明他们的肌肉、神经已有了一定的发育,加之宝宝也能听懂大人的指示了,所以此时开始训练坐便如厕比较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