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星座 > 新闻正文

古文运动文学常识

古文运动文学常识


1.古文运动文学主张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

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

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

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

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①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②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前),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③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

④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⑤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⑥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

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的状况表示愤慨,指出当代好作家不少,“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韩、柳提倡古文,在当时是经过一番斗争的。韩愈曾说:“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

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与冯宿论文书》)然而,面对时人的非难和嘲笑,韩愈毫不动摇。

他“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韩愈的学生有李翱、皇甫□、李汉等人,他们又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

韩、柳诸人注意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一种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言,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唐末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写的一些讽刺现实的小品文,也都用古文体,可说是承袭了古文运动的余风。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

宋初,王禹□、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真宗朝和仁宗初年,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派”,追求声律骈丽的形式主义思潮,席卷了当时文坛。

到石介诸人出来,才给延续百年之久的淫靡文风以有力打击。石介著《怪说》,猛烈抨击“杨亿之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并在《上范思远书》中呼吁“二三同志,极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矢志“学为文,必本仁义”,宁死不作淫靡文章。

但石介的创作,成就并不大。宋代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

2.中国文学史,古文运动

也是不可、柳宗元崛起、柳冕等, 诗词、言志。

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 韩。古文运动的成功, 是文体之解放 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 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唐代之古文运动亦推动其仿文学体裁之发展。唯诸人在创作上成就不大, 反映现实, 百折不回。

唐代古文运动的经过 唐代提倡恢复写作古文, 虽旨在於革新, 骈文方再度抬头, 令散文恢复传统地位, 唐代之古文成绩昭著, 而忽略艺术之生命与美之价值、宪宗时, 学习古文「师其意不师其辞」。诗人元稹、元和年间, 尝云。

」扩大古文写作队伍, 但其主旨均是鄙薄六朝文学之华靡, 危害中央政权的利益、独孤及, 唐室面临一连串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 梁肃教人要敦古风, 广收门徒、白居易之诗歌理论直接或间接受到古文运动之影响, 建立一种切於实用的散文、柳诸人倾心於古文创作, 竟然「群怪笑骂。韩会和柳冕先后提出了文章教化作用的问题。

他们有明确的理论和文学作品, 提倡儒学复古。唐初陈子昂实肇其端。

因文见道。韩; 佛道两教势力的发展、柳之理论宣传与努力创作。

韩愈之文学观念是反骈重散, 与佛老对抗, 文体改革的要求也就产生了, 道统文学的理论渐趋成熟。上述诸人, 柳则较为重文。

总的来说, 成绩优美、载道及尚简作为为文的主张。 随著社会生活日益广阔和复杂: (1) 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 六朝时期, 亦告式微, 为求科第, 当以「救世劝俗」。

那种追求声律, 古文运动之功绩, 晚唐士大夫消极颓废, 形成一个有力的散文运动, 於是形式华丽。经史一类之文章、李华。

柳宗元之道, 要求文章以儒家的道德去教育人们, 有力地打击了风靡三百年的绮丽柔弱的文风, 古文运动的胜利、独孤及, 谓, 文体也回到朴实明畅之散体, 因此极不满意六朝以来之学风及文风, 一是古人作文之艺术之道, 语气虽有轻重之别、李华提出宗经, 然在文体之反骈文与重散文此一点上, 有创作, 又力求「文从字顺」、对偶。 (2) 赖有力的领袖人物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老》以肆其端: 李翱强调「仁义之辞」对文章的决定性作用、白居易, 多有投书请益者, 由於有理论, 分为两派, 是在平淡朴实的散文压倒六朝以来盛行之空虚华美之骈文, 而其创作的散文, 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以唐宋古文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

韩会认为文章必须符合「圣人之情」。柳冕也认为「文章本於教化」, 提倡古文。

而已经丧失生命力的古文, 故有成就、柳之古文运动, 应匡之以「汉魏风骨」。求诸辞而遗其道固然不可。

唐初陈子昂大张「复古」旗帜, 然而其对於道之解释。萧颖士。

同时, 号召复古、梁肃、刘蜕等提倡散文, 提供后学不少典范作品, 便逐渐衰落下去, 而所讷道。而韩愈独不顾流俗, 社会的影响很大, 主张思想要回到古代之儒家, 巩固唐室的统治, 继有皇甫湜, 然而过於偏重文学之实际功用, 词藻华丽和句式整齐的形式主义风尚, 重道尚古, 间接地促进传奇小说之发展; 皇甫湜则提倡意新辞奇, 一是古人所讲之道德之道。

」都是说作文之道, 深入读书人之心中, 创造发展, 论其用必合於教化:「韩愈引致后进, 韩愈。他觉得一面要在古书里求圣人之道, 较韩愈所说广泛得多, 因道见文, 反为得不到应有的地位, 强调语言之创造性, 颇有所偏、《荀》以畅其支, 唐人李肇称, 在骈文的冲击下, 不容分开, 两人却是一致。

韩愈主张作文「言必己出」。天宝以后, 参《庄》, 如萧颖士。

然韩愈之理论, 散文中衰。柳宗元论文之意见。

由於韩, 犯笑骂; 元结则主张为文, 强调文学的讽谏和教化作用, 社会又出现「中兴」现象, 参之太史以著其洁, 不如前盛, 而其思想范围则较广阔而深厚, 反对剽窃, 收召后学, 为道而作文。齐梁至隋, 使经史成为文学的五统, 不断有人反对骈文, 这都很有意义, 时人惧怕韩愈利用师徒关系, 也就是要有内容, 形成一种富於逻辑与规范性之文体, 为道而学文, 未可逆转风气。

同时, 时人谓之韩门弟子, 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政权, 争取道统, 要求文学自觉地为它服务。 韩愈虽复古, 造成贵古贱今之观念, 可见韩愈之主张是为道而作文, 已成为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桎梏, 传授古文, 韩愈提倡复古儒学, 同时又要求其辞, 所以主张文学为贯道之器, 希望借儒家思想来巩固唐室的统治。

韩愈有自信、戏曲等类的作品, 其散文实际是革新。 柳宗元是韩愈古文运动有力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成为文学之正宗、柳以后、元稹等人, 萧颖士, 产生了一种平淡朴实的新散文。

独孤及则谓文章之表现形式应推崇两汉、柳去世之后, 韩立论过於重道。柳氏虽一再以「明道」为言。

子昂同时及稍后者。 韩愈强调儒学、小说, 其对散文的影响远及清代。

人们以之著书立说, 不作无病之呻吟, 才能「助教化」。贵古贱今之说, 柳宗元积极支持和声援韩愈, 旨在打击六朝浮靡之文, 积极从事政治改革。

至贞元, 并不始於韩愈。 韩愈之说, 又都热心奖掖后进。

(3) 社会政治原因 安史之乱后, 重视古文。又因韩。

柳虽好佛, 尊圣宗经之论, 内容空虚的骈文重新泛滥, 这种文体。

3.中国 必背文学常识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集锦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13、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4、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

1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16、《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17、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 采纳哈~!互相帮助~十分感谢~!

4.关于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的一场以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质朴流畅的传统,反对浮华的文风的文学革新运动。

他们所提倡的散文实际是一种新型的散文,既有所继承,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特点。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或是: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

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5.求15个古文文学常识,要作者字号,生平经历,作品风格,代表作及代

1、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艺术上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有《李太白全集》,《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越中览古》《苏台览古》等选入高中课本。

2、《长恨歌》——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古体诗——乐府诗——白居易——唐代。 3、《琵琶行》——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古体诗——乐府诗——白居易——唐代。

4、《长恨歌传》——唐传奇小说——陈鸿——中唐。 5、《离骚》的作者是屈原,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鼻祖。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歌,(主要收录屈原的诗)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作章句(对古书的分析解释)。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后世因此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的又一部诗歌集,它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诗歌总集。《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离骚》抒写理想,抒发爱国激情,富于浪漫气息。《离骚》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6、《湘夫人》《国殇》——《楚辞》——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古体诗。 7、鲍照——南北朝——《拟行路难》(其四)——古体诗——乐府诗。

8、杜甫,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

有“诗圣”之称,诗作有“诗史”美称,其诗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有《杜工部集》,名篇“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阁夜》《登高》《蜀相》《旅夜书怀》《登岳阳楼》等诗篇,我们都欣赏过。

9、《蜀相》《登高》《阁夜》——杜甫——近体诗——七言律诗;《登岳阳楼》《旅夜书怀》——杜甫——近体诗——五言律诗。 10、陆游,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

主要作品有《示儿》《书愤》《临安春雨初霁》《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钗头凤》《卜算子 咏梅》等,结集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他是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有九千多首,是南宋诗坛当之无愧的盟主。 11、《书愤》《临安春雨初霁》——陆游——南宋——近体诗——七言律诗。

12、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也称柳柳州,中唐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一起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选入初、高中课本的有散文《小石潭记》《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七言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连四州》。 13、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个田园诗人。

主要作品有散文《桃花源记》,诗歌《归园田居》《饮酒》《杂诗十二首》(其二)等。 14、《归园田居》《饮酒》《杂诗十二首》(其二)——诗歌————古体诗——陶渊明——东晋 15、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16、《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古体诗——乐府诗;《越中览古》《苏台览古》——七言绝句。

17、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开豪放词派之风,有《东坡全集》。《新城道中》(其一)——苏轼——北宋——七律。

18、《李凭箜篌引》——李贺——中唐——古体诗——乐府诗 19、温庭筠——晚唐——花间词人之鼻祖——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菩萨蛮》——词。 20、《燕歌行》——高适——古体诗——乐府诗——边塞诗人——盛唐。

21、“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一段曲子)和套数(多段曲子)。

22、般涉调 哨遍 高祖还乡——睢景臣——元代——元曲——散曲——套数。 23、周邦彦——北宋——《苏幕遮》——词——“词家之冠”,“词中老杜”。

24、《虞美人》——词——李煜——史称南唐后主。 25、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他的代表作是词《杨州慢》。 26、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积雨辋川庄作》——近体诗——七律。

27、韦庄——晚唐——《菩萨蛮》(其二)——词——在词坛上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 28、《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 29、《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代——古体诗——乐府诗——“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闻一多) 30、李清照,南宋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漱玉词》。

《一剪梅》《声声慢》是其代表作。 31、阮籍——西晋——《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古体诗——五言诗——“竹林七贤”之一。

32、黄遵宪——近。

6.什么是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 文学本身发展的内在原因 六朝时期, 骈文鼎盛, 散文中衰。

那种追求声律、对偶, 词藻华丽和句式整齐的形式主义风尚, 已成为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桎梏。 随著社会生活日益广阔和复杂, 文体改革的要求也就产生了。

齐梁至隋, 不断有人反对骈文, 提倡古文。唐初陈子昂大张「复古」旗帜, 文体一变。

天宝以后, 萧颖士、独孤及、柳冕等, 提倡儒学复古, 强调文学的讽谏和教化作用, 道统文学的理论渐趋成熟。 (2) 赖有力的领袖人物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 柳宗元积极支持和声援韩愈。

他们有明确的理论和文学作品, 又都热心奖掖后进, 社会的影响很大。 (3) 社会政治原因 安史之乱后, 唐室面临一连串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 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政权; 佛道两教势力的发展, 危害中央政权的利益, 韩愈提倡复古儒学, 希望借儒家思想来巩固唐室的统治, 与佛老对抗。

德宗、宪宗时, 社会又出现「中兴」现象。一部分关心国运的知识分子为了挽救社会危机, 巩固唐室的统治, 积极从事政治改革, 要求文学自觉地为它服务。

唐代古文运动的经过 唐代提倡恢复写作古文, 并不始於韩愈。唐初陈子昂实肇其端, 谓「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应匡之以「汉魏风骨」。

子昂同时及稍后者, 如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元结均倡和之。萧颖士、李华提出宗经、载道及尚简作为为文的主张。

韩会和柳冕先后提出了文章教化作用的问题, 要求文章以儒家的道德去教育人们。韩会认为文章必须符合「圣人之情」, 才能「助教化」。

柳冕也认为「文章本於教化」。独孤及则谓文章之表现形式应推崇两汉; 梁肃教人要敦古风; 元结则主张为文, 当以「救世劝俗」。

上述诸人, 语气虽有轻重之别, 但其主旨均是鄙薄六朝文学之华靡, 建立一种切於实用的散文。穷其源必趋於复古, 论其用必合於教化。

唯诸人在创作上成就不大, 未可逆转风气。 至贞元、元和年间, 韩愈、柳宗元崛起, 加入从事古文写作, 由於有理论, 有创作, 故有成就, 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

附和者先后有李观、欧阳詹、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人。 韩愈之文学观念是反骈重散, 因此极不满意六朝以来之学风及文风, 主张思想要回到古代之儒家, 文体也回到朴实明畅之散体。

又因为反对六朝文学中那种艳冶淫靡文风, 所以主张文学为贯道之器, 也就是要有内容。因文见道, 因道见文, 二者并重, 不容分开, 可见韩愈之主张是为道而作文, 而所讷道, 是指儒家之道。

韩愈虽复古, 其散文实际是革新。在古代散文之基础上, 创造发展, 形成一种富於逻辑与规范性之文体。

韩愈主张作文「言必己出」,「务去陈言」, 学习古文「师其意不师其辞」, 反对剽窃, 强调语言之创造性, 又力求「文从字顺」, 这都很有意义。 韩愈有自信, 百折不回, 时人惧怕韩愈利用师徒关系, 传授古文, 竟然「群怪笑骂, 指甩牵引」。

而韩愈独不顾流俗, 犯笑骂, 收召后学, 广收门徒。又善於宣传, 唐人李肇称:「韩愈引致后进, 为求科第, 多有投书请益者, 时人谓之韩门弟子。

」扩大古文写作队伍, 遂形成声势浩大之社会运动。 柳宗元是韩愈古文运动有力的支持者和宣传者, 而其创作的散文, 成绩优美, 提供后学不少典范作品。

柳宗元论文之意见, 与韩愈不尽相同, 韩立论过於重道, 柳则较为重文, 然在文体之反骈文与重散文此一点上, 两人却是一致。 柳虽好佛, 虽论文也主宗经, 而其思想范围则较广阔而深厚。

柳氏虽一再以「明道」为言, 然而其对於道之解释, 较韩愈所说广泛得多。他觉得一面要在古书里求圣人之道, 同时又要求其辞。

求诸辞而遗其道固然不可, 只求诸道而遗其辞, 也是不可。柳宗元之道, 一是古人所讲之道德之道, 一是古人作文之艺术之道, 谓:「参《孟》、《荀》以畅其支, 参《庄》、《老》以肆其端, 参之《离骚》以致其幽, 参之太史以著其洁。

」都是说作文之道。 由於韩、柳之理论宣传与努力创作, 朋友门生, 彼此呼应, 形成一个有力的散文运动。

韩、柳以后, 继有皇甫湜、孙樵、刘蜕等提倡散文, 分为两派: 李翱强调「仁义之辞」对文章的决定性作用; 皇甫湜则提倡意新辞奇。同时, 晚唐士大夫消极颓废, 追求享乐, 於是形式华丽, 内容空虚的骈文重新泛滥。

而已经丧失生命力的古文, 在骈文的冲击下, 便逐渐衰落下去。唐代古文运动因后继乏人, 亦告式微, 不如前盛。

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 韩、柳之古文运动, 最直接之影响, 是在平淡朴实的散文压倒六朝以来盛行之空虚华美之骈文, 令散文恢复传统地位。古文运动的成功, 产生了一种平淡朴实的新散文, 这种文体在叙事言情上自然远胜於骈文。

人们以之著书立说, 甚至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又因韩、柳诸人倾心於古文创作, 唐代之古文成绩昭著, 直至唐末韩、柳去世之后, 骈文方再度抬头。

唐代之古文运动亦推动其仿文学体裁之发展。诗人元稹、白居易之诗歌理论直接或间接受到古文运动之影响, 所作之社会诗, 反映现实, 不作无病之呻吟; 而唐代传奇亦因为此运动之副产品。

7.【名词解释“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8.唐代古文运动的内容

盛唐后期至中唐前期,相继出现一批崇儒复古、谋求革新的作家,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先后出来提倡散体,反对骈文。他们的复古主张为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文学史上通常称他们为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但他们的作品大多带骈文余习且成就有限,表现着文体文风蜕变期的特点。

中唐后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古文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达到全盛期,一直发展到唐末五代。韩、柳有自成体系的古文理论,包括明道、养气、学古、创新等各方面主张,旗帜鲜明,辩论有力。古文虽称为“古文”,倡导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实则师其意而不师其辞,并要求从唐代活的语言中提炼新的书面散文语言,生动流畅,较近口语,扩大了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对后代散文发展影响很大。韩、柳的古文作品数量多、成就高,闳中肆外,无体不备,浑浩流转,雄深雅健,给人们提供了古文的范本。……同时的白居易擅长写明白晓畅的文章,樊宗师好为奇奥生僻之作,刘禹锡也是古文好手,他们与韩、柳殊途同归,唐代古文便被推到全盛阶段。后起者有刘蜕、孙樵、杜牧诸人。唐末五代,又出现了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作家,以短小犀利之笔讽刺现实,被鲁迅誉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节选自《中国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编写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