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中语文必背古文mp3朗诵
这个网址全是MP3下载网址连接,还有很多很多,打开连接就看见了
高中语文必背文言文mp3下载网址来源:基础教育资源信息 时间:2010-09-21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6-方明-陈情表 隋 李密.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7-雅坤-滕王阁序唐 王勃.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8-方明-师说 唐 韩愈.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9-雅坤-阿房宫赋 唐 杜牧.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10-方明-六国论 唐 苏洵.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11-雅坤-游褒禅山记 北宋 王安石.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12-方明-前赤壁赋 北宋 苏轼.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1-方明-氓 诗经 国风 卫风.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2-方明-离骚战国 屈原.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3-雅坤-迢迢牵牛星 古诗十九首.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4-方明-短歌行 东汉 曹操.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5-雅坤-归园田居 东晋 陶渊明.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6-雅坤-山居秋暝 唐 王维.mp3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标准朗诵-07-方明-蜀道难 唐 李白.mp3
2.请问怎样朗读文言文朗读,无论对学习白话文还是学习文言文,都是非常重要 的。
朗读可使人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品的感情, 揣摩作品的艺术形象,把握作品的语言艺术。朗读又是检验一个 人是否对作品有所理解的一种方法。
一篇文章读得是否正确、流 利,往往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水平,文言文尤其如此。 读文言文很强调“抑扬顿挫”。
所谓“抑扬”就是指的轻 重、快慢。一般来说,读古代的文章要比读现代的文章慢些,读 诗歌要比读散文慢些。
具体的篇章则应根据其内容与感情确定轻 重、快慢。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 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前面两句 可用中速,读得平稳一些;后两句可用较快的速度以传达瀑布奔 腾而下的气势,同时,“飞”、“直”、“三千”、“银河”、“九天”等词要读得突出一些。
而像张继的《枫桥夜泊》:“月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 客船。”
全诗都要慢读,才能传达出一个游子深夜不眠的感情; 后两句尤其要轻一些,仿佛使人能听到静夜的钟声。 所谓“顿挫”是指的停顿和转折。
停顿便是文章的节奏。 散文的节奏是自由的,通过适当的停顿便可显示出意义来。
如: 《孟子•滕文公上》有一句话:“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 备。 ”(何况,一个人身上需要用的东西,各种工匠所制造的物品 都齐全了。)
“且”字应作一停顿,表示跟上一句是进层关系; “一人之身”应作一停顿,突出这是全句的主语;“百工之所为 备”是全句的谓语,但本身又是一个主谓结构,应在主语“百工 之所为”后面略停顿一下。 朗读成段的文章更应注意停顿和转 折。
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有这么一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迹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 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 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平坦而路近,游人就多;艰险而路远,游人就少。但 是,世上那些奇妙、雄伟、美丽、怪异的不同于寻常的景象,常常 艰险遥远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不能到达那里。
有了 志向,又不跟着别人停止前进,然而力量不够,也不能到达。有 了志向和力量,又不放松努力,前进到幽深昏暗而辨不清方向 的地方却没有物质条件的帮助,也不能到达。
可是,力量能够 达到而没有尽力,在别人看来是可讥笑的,在自己方面是应该 悔恨的;尽了力量却没有达到目的地,就可以没有悔恨了,又谁 能讥笑呢? 这段文章中,反复使用“而”字和“然”字,都表示转折。 第一次转折突出了 “志”,第二次转折突出了 “力”,第三次转 折突出了“物”,第四次转折分析了三者中以“志”为关键。
文 章越转越深。朗读时,表达转折的“而”字和“然”字,都应读 得重些、长些;“志”、“力”、“物”等三个字,也应重读。
风在麦苗上吹拂,柳条笼罩着大堤。 ”按意义应读为:“近寒 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或读 为“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但是,按七 言的固定格律,则可读为:“近寒——食雨——草——萋萋,著 麦——苗风——柳——映堤。”这三种读法,以第二种读法较合 理,既照顾了意义又兼顾了格律。
第一种读法很拗口,无人采 用;第三种读法(意义迀就格律),却可以采用。 读古文或古诗,今天应按普通话朗读。
字的正音也要以普通 话语音为准。以前,私塾中流行的“唱读”,很呆板,不应采 用。
旧诗词还有一种“吟诵”的腔调,有时出现于古典戏曲的演 出中或文艺欣赏节目里。 吟诵的腔调,各地不同,与当地民歌、地方戏的腔调有一定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