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转基因科普知识
理论上来说,转基因食品是没有风险的。
因为根据人类的消化原理,是否转基因根本无法对人体造成任何影响。
但是,理论仅仅是理论,未必符合实际。这里举一个非常典范的例子,升糖指数。
传统上讨论糖尿病患者的食品摄入热量,都是计算某种食物的卡路里。根据这个方法,几乎全部由碳水化合物(淀粉)构成的土豆粉条绝对是高热量食品,肯定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吃;而碳水化合物相对较低的大米饭则是适合糖尿病患者吃的。
但是,有美国科学家不信邪,他们通过更简单、更科学、更缺乏科学依据的方式颠覆了这一理论,他们让糖尿病患者吃同等量的各种食物,然后测算糖尿病患者血糖上升的数值,吃惊的发现,很多以前认为低热量的食品升糖指数极高,而很多被认为高热量的食品升糖指数极低。
比如我刚刚举的例子,土豆粉条的升糖指数仅为16(同量葡萄糖的16&;),大米饭的升糖指数高达95(同量葡萄糖的95%)。
这个算不上高精尖的试验,证明了对于人体,我们了解的依然有限,不能一切都只用理论硬套。
我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也如此,科学理论、人体消化系统常识告诉我们,摄入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没有影响。
但是,我坚持认为,需要用试验来证实。人体试验不可能,因为时间跨度太长且没有必要,但是动物试验是有必要的。
我曾经在果壳网提出,需要有一个长时间跨度、三代以上的转基因食品老鼠喂养试验来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我建议的试验流程为,将老鼠分为几个组,分别是非转基因食品对照组,转基因食品20%组,40%组,60%组,80%组,100%组。
以上六组老鼠都需要喂养两年以上,直到第一代老鼠全部自然寿命到期死亡(最好第二代也自然寿命终结死亡);
六组老鼠都需要进行本组内部繁殖,在试验期间内至少每组繁殖3代;
统计第一代、第二代各组老鼠的疾病情况,生育率;
统计第三代及以后各组老鼠的疾病情况、生育率。
如果这样的试验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确实安全,我才相信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遗憾的是,全中国的挺转人士,都坚决反对这样喂养试验,并且声称,如果要试验,请消费者自己买单。
2.转基因科普知识理论上来说,转基因食品是没有风险的。
因为根据人类的消化原理,是否转基因根本无法对人体造成任何影响。但是,理论仅仅是理论,未必符合实际。
这里举一个非常典范的例子,升糖指数。传统上讨论糖尿病患者的食品摄入热量,都是计算某种食物的卡路里。
根据这个方法,几乎全部由碳水化合物(淀粉)构成的土豆粉条绝对是高热量食品,肯定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吃;而碳水化合物相对较低的大米饭则是适合糖尿病患者吃的。但是,有美国科学家不信邪,他们通过更简单、更科学、更缺乏科学依据的方式颠覆了这一理论,他们让糖尿病患者吃同等量的各种食物,然后测算糖尿病患者血糖上升的数值,吃惊的发现,很多以前认为低热量的食品升糖指数极高,而很多被认为高热量的食品升糖指数极低。
比如我刚刚举的例子,土豆粉条的升糖指数仅为16(同量葡萄糖的16&),大米饭的升糖指数高达95(同量葡萄糖的95%)。这个算不上高精尖的试验,证明了对于人体,我们了解的依然有限,不能一切都只用理论硬套。
我对于转基因食品的认知也如此,科学理论、人体消化系统常识告诉我们,摄入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没有影响。但是,我坚持认为,需要用试验来证实。
人体试验不可能,因为时间跨度太长且没有必要,但是动物试验是有必要的。我曾经在果壳网提出,需要有一个长时间跨度、三代以上的转基因食品老鼠喂养试验来证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我建议的试验流程为,将老鼠分为几个组,分别是非转基因食品对照组,转基因食品20%组,40%组,60%组,80%组,100%组。以上六组老鼠都需要喂养两年以上,直到第一代老鼠全部自然寿命到期死亡(最好第二代也自然寿命终结死亡);六组老鼠都需要进行本组内部繁殖,在试验期间内至少每组繁殖3代;统计第一代、第二代各组老鼠的疾病情况,生育率;统计第三代及以后各组老鼠的疾病情况、生育率。
如果这样的试验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确实安全,我才相信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遗憾的是,全中国的挺转人士,都坚决反对这样喂养试验,并且声称,如果要试验,请消费者自己买单。
3.如何有效开展关于转基因技术,转基因农作物及其安全性的科普工作传统育种技术主要通过有性杂交和自然界产生的突变,通过人工选择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品种.转基因技术的发现,为人类改良作物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
基因工程育种与传统杂交育种方法不一,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在原有品种基础上对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但基因工程能命名其更为精确,更有预见性,也效率更高.也就是说,人类现在食用的食物,其本质也是转基因食物.
转基因作物是人造生物,一时释放到环境中,后患莫测,令生物产生非预期后果.因此,在推广之前,对其安全性实施严格监控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4.转基因技术的资料(不要儿童科普说明文)转基因技术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ic technology)。
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简称GMO)。
Genetically Modified——转基因,简称GM。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改变动植物性状,培育新品种。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体培育出期望的生物制品,用于医药、食品等方面。
编辑本段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转基因技术就是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常用的方法包括显微注射、基因枪、电破法、脂质体等。转基因最初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即把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体基因组内(一般为模式生物,如拟南芥或斑马鱼等),观察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达到揭示基因功能的目的。
[1] 编辑本段转基因生物 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遗传基因被改造修饰过的生物体,或者叫做转基因生物,简称GMO。 编辑本段转基因分类 转基因按照途径可分为人工转基因和自然转基因,按照对象可分为植物转基因和动物转基因。
人工转基因 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简称GMO)。 自然转基因 不是人为导向的,自然界里动物或植物自主形成的转基因。
植物转基因 植物转基因是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植物。它可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技术获得,有可能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作物新品种。
而且可用转基因植物或离体培养的细胞,来生产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如人的生长素、胰岛素、干扰素、白介素2、表皮生长因子、乙型肝炎疫苗等基因已在转基因植物中得到表达。 动物转基因 动物转基因就是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动物。
它是按照预先的设计,通过细胞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精子、卵细胞或受精卵,再以生殖工程技术,有可能育成转基因动物。通过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基因转移,可能育成生长周期短,产仔、生蛋多和泌乳量高,转基因超级鼠比普通老鼠大约一倍。
生产的肉类、皮毛品质与加工性能好,并具有抗病性,已在牛、羊、猪、鸡、鱼等家养动物中取得一定成果。 但由于转基因动物受遗传镶嵌性和杂合性的影响,其有性生殖后代变异较大,难以形成稳定遗传的转基因品系。
因而,尝试从受体动物细胞中分离出线粒体,以外源基因对其进行离体转化,再将转基因线粒体导入受精卵,所发育成的转基因动物雌性个体外培养的卵细胞与任一雄性个体交配或体外人工授精,由于线粒体的细胞质遗传,其有性后代可能全都是转基因个体。[2] 编辑本段转基因食品 跨国食品公司,通过基因改造技术(转基因技术),制造出基因改造食品(转基因食品),因其安全性未确定,尚有争议。
通常的做法是,向农作物体的遗传细胞核内的DNA螺旋结构内注入特定转基因物质,使之具有特定的遗传特性。通常是注入转Bt基因和转Ht基因。
转Bt基因,使农作物具有抗病虫害的特性。转Ht基因,使农作物具有抗除草剂的特性。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 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人们常说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遗传转化"均为转基因的同义词。
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在媒体上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简称GMO)。 转基因 1974年,波兰遗传学家斯吉巴尔斯基(Waclaw Szybalski)称基因重组技术为合成生物学概念,1978年,诺贝尔生医奖颁给发现DNA 限制酶的纳森斯(Daniel Nathans)、亚伯(Werner Arber)与史密斯(Hamilton Smith)时,斯吉巴尔斯基在《基因》期刊中写道:限制酶将带领我们进入合成生物学的新时代。
转基因技术,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受体细胞,以及转基因途径等,外源基因的人工合成技术、基因调控网络的人工设计发展,导致了21世纪的转基因技术将走向转基因系统生物技。
5.我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是怎样的关于转基因食品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两院”院士石元春说,从技术层面来讲,转基因技术是中性的,对人体不存在利弊的问题。
但由于转基因食品是把一种外源的基因转移到生物体中,因此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因此需加强监管和审批。
石元春还强调,中国政府十分重视生物安全问题,包括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制定了涉及农业、烟草、药品等法规规章。目前正着手起草生物技术管理条例安全。
总而言之,关于转基因作物的问题,中国政府的态度是谨慎的。目前还没有颁发任何涉及大宗粮油作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生产许可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