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星座 > 新闻正文

笛子常识大全

笛子常识大全


1.学吹笛子的基础知识

运气对于吹奏者来说非常重要。

它是美化音色和控制音的强、弱、长、短以及各种感情变化的基础。呼吸运气要注意避免耸肩、收腹、挺肚等错误,还要注意弱音的控制。

>> 对于如何吹好笛子,我国历代民间艺术 。 运气对于吹奏者来说非常重要。

它是美化音色和控制音的强、弱、长、短以及各种感情变化的基础。呼吸运气要注意避免耸肩、收腹、挺肚等错误,还要注意弱音的控制。

对于如何吹好笛子,我国历代民间艺术家和笛子演奏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演奏经验。如清代乾隆时方秉志先生所作《笛之欢快》中云:“执笛须要与肩平,姿式口法莫看轻。

吐纳起落唇中气,练习勤劳自可精。指离孔面约一黍,过低过高音不清。

翻转七调非难事,只须熟玩指法灵。花舌猛吹均所忌,笛膜适宜即动听。

未曾演奏先读谱,工尺(乐谱)烂熟板眼明,对于音节要牢记,精、细两字须贯通。细腻雄浑各有道,不下苦功亦无成。”

这首诗讲述的就是演奏好笛子需从演奏姿势、气息控制及指法等方面苦下功夫。 要吹好笛子必须气(功)、指(法)、舌(头)三方面密切配合好,三者缺一不可。

(一)气息控制 笛子的发音、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刚柔都与吹奏时的“运气”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运气上的功夫,我们叫它“气功”,意思就是说,要吹好笛子必须在“运气”方面下一番功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呼气和吸气的时间大致相等,吹笛子则要用深呼吸,就是用横隔膜(位于肺部和腹部之间)着力,即胸腹联合呼吸法。换气时最好用口、鼻相结合的方法。

以口为主,就是将嘴的两角稍稍放开吸气,这样吸气较快。吐气时,应利用胸肌、腹肌和横隔膜的控制能力,使气息能够均匀、有节奏地逐渐吐出。

初学者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注意呼吸方法,不要违反正常呼吸的运动规律,否则会影响演奏,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一般初学者一口气能吐 10—15秒钟就不错了。

运气对于吹奏者来说非常重要。它是美化音色和控制音的强、弱、长、短以及各种感情变化的基础。

为了掌握正确的“运气“方法,可以结合吹奏长音,作以下两种练习: 慢吸慢呼——深深地吸一口气,吹一个长音。吸气时要求吸足而不出声,呼气时要求均匀、平稳,时间长而不费力。

所以,当你呼出一口气时,在这口气还未呼完之际(约留五分之一左右,这时小腹横隔膜还处在控制之中)。即应吸入第二口气。

一定要使胸部的活动与横隔膜腹部的运动始终保持连贯,否则,进入吹口的气流就一定不流畅,而且容易出现嘴角漏气、出音尖叫、音色难听的现象。 快吸慢呼——这是吹奏竹笛时运用最多的呼吸方法。

吸气时间越短越好,因为在乐曲进行中允许吸气的时间是很短的。

2.笛子的基本知识

笛子的种类可分为闷笛、竖笛、定音笛、平均孔笛、接铜调音笛、新笛、加孔加键笛、排笛等。

闷笛:一般不开“笛膜孔”的笛子均称为“闷笛”。“闷笛”吹起来比较费气,音色较暗,不够明亮,但对练习笛子的“气功”有很大的帮助,一般年龄较小或体弱者最好不使用。

“闷笛”也可以用有膜孔的笛子来代替,在“笛膜孔”上,用较厚的纸或橡皮膏贴没,即成“闷笛”。坚笛:又称直吹笛、牧童笛。

它与竹笛不同之处,它是竖着吹奏,而且在笛头上装置一个“叫簧” ,这种笛子一吹就响,一学就会,很适宜低幼儿童学习。我国的坚笛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演奏上保持了民族的特色。

古时称它为“顺笛”。近年来出现了用塑料制成坚笛,并从国外引进活动笛头装置,这样不仅扩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而且还能调节音高,它是学校开展器乐活动的良好工具。

定音笛、平均孔笛:老式的笛子,六个发音孔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称为平均 i“音的音程是半音(度)的特点,按照传统指法,先学全按作5指法,使第二孔和第三孔、第五孔和第六孔之间的音孔相距较近。能基本上解决笛子的音准,用叉口吹法可转二至三个调,我们最好选用“定音笛”。

接铜调音笛:“笛膜孔”与“第六孔”之间接上用软木及铜片制成的一个圈使管身的长短略可伸缩。以此来调节音的升高、降低,可调节1/4的全音,目前,专业文艺团体普遍使用这种“接铜调音”改良笛,常用于合奏及伴奏。

新笛:新笛又称低音笛,它的构造与普通笛子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1)不开笛膜孔。(2)笛身比曲笛还要粗长,音域比曲笛低一个纯五度,音色类似箭声,音量比箫大,常在大型管弦乐作品中,作为管乐器的低音声部应用。

加扎、加健笛:随着乐器改革的不断发展,为增设半音及解决转调后的音准,乐器厂生产了八孔笛,又称“三八笛”,它在原有竹笛六孔的基础上,加上二个孔,能较正确地转出三个‘调门”来,因此称为“三八笛”。目前正在试制中的,还有九孔加键笛、十孔加键笛、十一孔加键笛。

排笛:由赵松庭发明,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除了最外面一根不动外,其他都将笛塞以上的装饰部份截去,将它们的吹孔尽量靠近,吹外面一根时,额部感觉到里面一根的位置,但不要妨碍吹外面一根。两根笛子之间用‘S”形垫片衬住,用活动的螺丝套把它们扎紧,免得滑动。

排笛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表现力也增强了。演奏时,换笛迅速,转调方便,能解决许多单根笛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间乐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

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 曲笛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

多为C调或D调。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

曲笛与北方风格的梆笛笛子独奏曲那种粗犷、有力,形成鲜明的对照。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教授,他所演奏的《鹧鸪飞》、《小放牛》等民间乐曲,音色润丽、清晰,音色控制、强弱对比自如,并多应用笛子上的“唤音”、“送音”、“打音”、“倚音”、“颤音”等技术,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尽量少用吐音断奏。

曲笛在我国南方广泛流行,适宜独奏、合奏,是昆曲等戏曲音乐、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中富有特色的乐器之一。 现在新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大部份都吸取了“曲笛”和“梆笛”的演奏特点。

3.学吹笛子的基础知识

运气对于吹奏者来说非常重要。它是美化音色和控制音的强、弱、长、短以及各种感情变化的基础。呼吸运气要注意避免耸肩、收腹、挺肚等错误,还要注意弱音的控制。 >>对于如何吹好笛子,我国历代民间艺术 。

运气对于吹奏者来说非常重要。它是美化音色和控制音的强、弱、长、短以及各种感情变化的基础。

呼吸运气要注意避免耸肩、收腹、挺肚等错误,还要注意弱音的控制。

对于如何吹好笛子,我国历代民间艺术家和笛子演奏家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演奏经验。如清代乾隆时方秉志先生所作《笛之欢快》中云:“执笛须要与肩平,姿式口法莫看轻。吐纳起落唇中气,练习勤劳自可精。指离孔面约一黍,过低过高音不清。翻转七调非难事,只须熟玩指法灵。花舌猛吹均所忌,笛膜适宜即动听。未曾演奏先读谱,工尺(乐谱)烂熟板眼明,对于音节要牢记,精、细两字须贯通。细腻雄浑各有道,不下苦功亦无成。” 这首诗讲述的就是演奏好笛子需从演奏姿势、气息控制及指法等方面苦下功夫。

要吹好笛子必须气(功)、指(法)、舌(头)三方面密切配合好,三者缺一不可。

(一)气息控制 笛子的发音、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刚柔都与吹奏时的“运气”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运气上的功夫,我们叫它“气功”,意思就是说,要吹好笛子必须在“运气”方面下一番功夫。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呼气和吸气的时间大致相等,吹笛子则要用深呼吸,就是用横隔膜(位于肺部和腹部之间)着力,即胸腹联合呼吸法。换气时最好用口、鼻相结合的方法。以口为主,就是将嘴的两角稍稍放开吸气,这样吸气较快。吐气时,应利用胸肌、腹肌和横隔膜的控制能力,使气息能够均匀、有节奏地逐渐吐出。初学者一开始就要有意识地注意呼吸方法,不要违反正常呼吸的运动规律,否则会影响演奏,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一般初学者一口气能吐 10—15秒钟就不错了。

运气对于吹奏者来说非常重要。它是美化音色和控制音的强、弱、长、短以及各种感情变化的基础。为了掌握正确的“运气“方法,可以结合吹奏长音,作以下两种练习:

慢吸慢呼——深深地吸一口气,吹一个长音。吸气时要求吸足而不出声,呼气时要求均匀、平稳,时间长而不费力。所以,当你呼出一口气时,在这口气还未呼完之际(约留五分之一左右,这时小腹横隔膜还处在控制之中)。即应吸入第二口气。一定要使胸部的活动与横隔膜腹部的运动始终保持连贯,否则,进入吹口的气流就一定不流畅,而且容易出现嘴角漏气、出音尖叫、音色难听的现象。

快吸慢呼——这是吹奏竹笛时运用最多的呼吸方法。吸气时间越短越好,因为在乐曲进行中允许吸气的时间是很短的。

4.笛子的有关知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兄弟民族的音乐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单就汉族来说,也都有不同地区的不同特色。现将几种不同的笛子及演奏特点简介如下: 一、笛子种类之北方的笛子 北方的笛子多为梆笛(高音笛),发音高亢、嘹亮。

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在演奏当地色彩的乐曲(包括各种地方戏曲)时,以“历音”、“滑音”、“吐音”、“花舌”等最为多用。

气息运用上较猛。如秦腔、郿鄠、蒲剧、河北梆子等,只要多吹一吹这些笛子名曲,就可以熟悉北方笛子的一些传统演奏方法。

二、笛子种类之南方的笛子 江南一带普遍多使用曲笛。这种笛子的笛膜贴得较松,音色润丽、清晰。

在演奏中以各种北装饰手法,如“唤音”、“迭音”、“倚音”、“颤音”等最为多用,一般忌用强吐和断奏。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不能过猛过急。

如果多吹奏一些江南的传统乐曲,对熟悉江南笛子的特点和风格会有直接的帮助。 三、笛子种类之蒙古族的笛子 内蒙草原上的人民,常年多过着不定居的生活,那里的人们性格开朗、奔放。

乐曲辽阔、高亢,常常出现一些多音的急速进行而又突然停留在一个延长音上,造成了非常开阔、奔放的效果,就像一匹骏马在草原上飞驰一样。这个地区的笛子,笛膜一般贴得较紧,甚至不要笛膜(有时也要松膜的效果)。

在笛子独奏技巧上多用一些装饰手法,如“迭音”、“倚音”、“唤音”等。更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多用上方三度或四度的颤音指法。

四、笛子种类之维吾尔族的笛子www.wuhanoffice.org 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的音乐明快、火热。多用高音笛子,一般不用笛膜,或将笛膜贴得很紧(有时也用松膜效果)。

在吹奏方法上一般运气较猛,冲力较大,强弱对比特别明显。最多的技巧是“急滑音”和一些装饰性的如“倚音”、“赠音”、“唤音”等等。

此外“花舌”和“吐音”也常常使用,而且多半要求吐得断顿有力。 五、笛子种类之藏族的笛子 笛子在藏族过去不很流行,但也有一些民间艺人吹得很好。

他们多用中音笛,在吹奏方法上,许多地方是模仿二胡奏法和人声唱腔。此外,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在一拍时间内,有两个同度的八分音符连续进行时,一般都给每拍的第一个音加上一个上方三度(有时是上方二度)的装饰 音(即上倚音的吹奏方法);在第二个音上加一个下方二度的装饰音(即下倚音的吹奏方法)。

2、凡是连续四个以上的十六分音符,多是两个音符吐吹一下,很少用长连线或者吐音断奏。3、乐句或小节开头脑第一个音,很多时候用指颤音(二度或三度)。

但是这种指颤音与一般指颤音不同,它要求手指尽量低抬,动作很快,有些近似波音的效果。 六、笛子种类之口笛、侗笛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国,差不多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笛子。

但是,这些名为笛子的乐器其实并不都与我们这里所进述的传统六孔笛子相近。它们有的是吹孔(气鸣)乐器,有的是哨嘴,还有是簧片(簧鸣)乐器。

这里就较流行的而且已在不断改进的口笛、侗笛作如下介绍: 1、笛子分类之口笛 经考证,口笛要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并有出土实物。但将它推陈出新,正式搬上舞台,登上音乐的大雅之堂,是20世纪七十年代。

上海民族乐团的俞逊发把自己改进的笛子www.wuhanoffice.org首先运用于独奏中,受到了人们的欢迎。许多青年演奏者,喜吹爱好,而且,又有不少人对口笛进行了以自己使用为主要目的的某些改进。

不断丰富着它的表现力。现在的口笛五花八门,有两孔和五孔口笛,七孔口笛。

有按音位的对称,以中心开吹孔的,也有的以在比二的比例开吹孔的。有的开孔为了转调方便,有的则为增加音域。

现在一般口笛,就其音域而言可达两个八度,但就其音程、音阶而言,有些音又是不易发出或者发音十分不准。由于它的制作简单,造价很低,携带方便,以及它的特有风韵受到许多人的欢迎。

2、笛子分类之侗笛 侗笛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侗族地区非常流行。它的音色优美,明朗而不浮华,甜美而不消沉,它反映了侗乡的幽幽杉林,清清流水的山川风光,其音响近似竹笛与洞箫之间。

侗笛之所以能形成那种特有的声响效果,关健就在于笛头的吹口。它不像竹笛是横吹的孔吹乐器,它是依靠吹口(吹嘴)来发声。

侗笛一般长约30厘米,内径为1.3厘米,共开六个音孔。从吹口顶端至六音孔约为14厘米。

各音孔间的距离基本相等。 民间流行的侗笛都无有严格要求,一般较多用的是D调、E调和F调。

每支侗笛的音域约在10—12度。 演奏侗笛时多采用一口气到底的吹法——“鼓腮换气法”,这也就是它的所难之处。

其它演奏技巧是不难掌握的,只要有吹笛子曲谱的技能,运用于侗笛是足足胜任了。 现在有不少人对侗笛进行了改进。

把吹口的竹片改为铜片,增开音孔,单管改为双管等,都有一定的收效,增加和丰富了它的表现力。它是一件很有前途的民间乐器。

我国还有不少民族的笛子也颇有特色,如羌笛、口哨、小闷笛、短笛……这里就不介绍了。

5.笛子的基本知识

笛子的种类可分为闷笛、竖笛、定音笛、平均孔笛、接铜调音笛、新笛、加孔加键笛、排笛等。

闷笛:一般不开“笛膜孔”的笛子均称为“闷笛”。“闷笛”吹起来比较费气,音色较暗,不够明亮,但对练习笛子的“气功”有很大的帮助,一般年龄较小或体弱者最好不使用。“闷笛”也可以用有膜孔的笛子来代替,在“笛膜孔”上,用较厚的纸或橡皮膏贴没,即成“闷笛”。坚笛:又称直吹笛、牧童笛。它与竹笛不同之处,它是竖着吹奏,而且在笛头上装置一个“叫簧” ,这种笛子一吹就响,一学就会,很适宜低幼儿童学习。我国的坚笛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演奏上保持了民族的特色。古时称它为“顺笛”。近年来出现了用塑料制成坚笛,并从国外引进活动笛头装置,这样不仅扩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而且还能调节音高,它是学校开展器乐活动的良好工具。

定音笛、平均孔笛:老式的笛子,六个发音孔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称为平均 i“音的音程是半音(度)的特点,按照传统指法,先学全按作5指法,使第二孔和第三孔、第五孔和第六孔之间的音孔相距较近。能基本上解决笛子的音准,用叉口吹法可转二至三个调,我们最好选用“定音笛”。

接铜调音笛:“笛膜孔”与“第六孔”之间接上用软木及铜片制成的一个圈使管身的长短略可伸缩。以此来调节音的升高、降低,可调节1/4的全音,目前,专业文艺团体普遍使用这种“接铜调音”改良笛,常用于合奏及伴奏。

新笛:新笛又称低音笛,它的构造与普通笛子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1)不开笛膜孔。(2)笛身比曲笛还要粗长,音域比曲笛低一个纯五度,音色类似箭声,音量比箫大,常在大型管弦乐作品中,作为管乐器的低音声部应用。

加扎、加健笛:随着乐器改革的不断发展,为增设半音及解决转调后的音准,乐器厂生产了八孔笛,又称“三八笛”,它在原有竹笛六孔的基础上,加上二个孔,能较正确地转出三个‘调门”来,因此称为“三八笛”。目前正在试制中的,还有九孔加键笛、十孔加键笛、十一孔加键笛。

排笛:由赵松庭发明,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除了最外面一根不动外,其他都将笛塞以上的装饰部份截去,将它们的吹孔尽量靠近,吹外面一根时,额部感觉到里面一根的位置,但不要妨碍吹外面一根。两根笛子之间用‘S”形垫片衬住,用活动的螺丝套把它们扎紧,免得滑动。排笛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表现力也增强了。演奏时,换笛迅速,转调方便,能解决许多单根笛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间乐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

曲笛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多为C调或D调。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

曲笛与北方风格的梆笛笛子独奏曲那种粗犷、有力,形成鲜明的对照。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教授,他所演奏的《鹧鸪飞》、《小放牛》等民间乐曲,音色润丽、清晰,音色控制、强弱对比自如,并多应用笛子上的“唤音”、“送音”、“打音”、“倚音”、“颤音”等技术,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尽量少用吐音断奏。

曲笛在我国南方广泛流行,适宜独奏、合奏,是昆曲等戏曲音乐、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中富有特色的乐器之一。

现在新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大部份都吸取了“曲笛”和“梆笛”的演奏特点。

6.笛子的基本知识

笛近代笛子分南北二派:北派多用吐音、花舌、滑音、剁音等技巧,南派则常用颤音、打音、叠音、振音等技巧。

此外,经过几十年来大量演奏家的不断实践,创造出了诸如循环换气、循环吐气、揉音法、包吹法、吼音、打孔音、飞指、大七度揉音、口哨音等一系列特殊的技法。

南派笛子的风格典雅清丽,他们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曲笛的管身较长较粗,音色浑厚柔和,清亮圆润、悠扬委婉,主要流行于中国江南地区。

北派笛子的风格刚劲粗犷,他们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梆笛的管身较短较 细,音色高亢明亮,它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7.新手,笛子常识,

笛子的演奏由于技巧、地域的关系,简单形成两大流派,一为南派;一为北派,就技巧而言:南曲出手颤、叠、振、打;北曲拿手吐、滑、剁、花。因此区分了不同的演奏风格,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笛子技巧:

◆颤音(tr):例如6的颤音相当于演奏67676767一般。

◆虚颤音:颤音的一种,手指颤动时并末完全盖住音孔(按半孔)的虚颤手法。

◆波音(w):短颤音的一种,也称涟音,意为主音上方的手指快速颤指跳跃一次。

◆叠音(又):例如 6 的叠音相当于 717 6 一般。 6 是主音,而 717 相当于复倚音,是装饰

音的一种,也称唤音。

◆赠音:出现在音尾的一种装饰音,会标示出所“赠”之音高,也称送音。

◆打音(丁):将主音的下一孔位置,用手指迅速的“打”一下。也称导音。

◆吐音(T):用吐尖轻吐的一种技巧,有单吐(T)、双吐(TK)、三吐(TKT或TTK),是一种断奏的技巧。

◆滑音:音符之间移动的过程是“圆滑的”,有上滑音、下滑音、复滑音。借助手指移的慢慢打开音孔或慢慢按闭,造成类似唱腔的效果(指滑音),或借助气息控制,达到类似软绵绵的效果(气滑音)。

◆剁音:类似鸟叫声,各手指同时快速起落,加上顿音(重吐音),造成特殊音效。

◆花舌(*):利用舌头自然不断的震动,造成音符的绵密颗粒感的一种技巧。

◆强音(>;):类似重吐音,主要是用“呼”的气息来吐音,有加重音的效果。

◆顿音:明显地断奏,用舌重吐发音。

◆舌起音:一般在吹奏连线中的第一个音域或没有连线的音符时,舌尖轻重适度地(比轻吐还要轻微)吐奏一下,与发“提”字声音时的动作相似,将这些音十分清楚而肯定地吹出。

◆喉音:类似花舌的音响效果,与花舌不同的是震动的部位在咽喉中的那块突起下垂的小舌。发音颗粒较粗糙。

◆泛音(。):同种指法吹出不同于八度音关系的音,力度介于两个八度音之间,属于超吹的一种。

◆飞指(飞):利用臂力的带动作用,使一只手的一指或数指(最多三指)在一个或几个音孔上迅速地左右抹动的奏法。可产生强烈的碎音效果。

◆历音:由低而高或由高而低急速地逐级上行或下行的音,叫做“历音”。类似钢琴琶音的一种快速音阶进行,速度很快的时候,亦能摹仿鸟叫声。有上历音(/)、下历音()之分。要求吹奏中手指起落肯定、果断,使经历的每个音都十分清楚,流畅,好象快速上下楼梯那样一级一级地出现。

◆腹震音(—):利用腹部的力度控制,使得气息如波浪般起伏,可快可慢,可大可小,藉以表达情绪的激动。

大致一般来说,笛子的演奏技巧可概括气、指、舌、唇四大基本功,气的功夫最难掌握,指的功夫要求手指动作干净、利落、速度平均、灵活、有弹性;舌的功夫要求力度平均、富颗粒感、节奏平均、能持久; 唇的功夫就必须注意风门大、小及口劲的适当表现。意之不管什么技巧,只要练得勤,定能熟能生巧。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笛子演奏者在使用各式各样的技巧是时候,一定要为音乐负责,否则画蛇添足,破坏了曲子原有的美感,这是应有的认识。

8.笛子的乐理知识

这个你用12平均律一推就知道了。CDEFGAB 分别对应1234567。比如 C调笛子开第三孔为1,筒音就是5。开第四孔为1,就是D调,筒音为4.依次类推嘛,都是按顺序和音阶来的。注意音程和笛子的指孔的关系,一下就明白了。1孔和2孔是相差一度,2和3孔是隔半度,3和4孔隔一度,4和5孔也是隔一度,5和6孔隔一度,所以开第三孔为1的时候,六孔全开是升4,所以4是半开6孔或按45孔的叉口。理清了六个孔之间的音程关系,接下来就好办了。1234567 ,3和4之间是半度,7和i之间也是半度。音程关系如下:

F调的笛子筒音2的指法,那么开六孔半孔为1,那就是F调往上升2度半,那么就是B调低半个调,也就是常说的降B调,记作bB。至于筒音3,那就是筒音2降一个调(本来是开6孔半孔,现在是开5孔半孔),那就是降A。依此类推。

G调也是一样的推理嘛,筒音5是G调,筒音2就是C调,筒音6就是F调。其他的自己推就知道。

如此一说,相信没乐理基础的人也能明白。

关于这个,请参照我的另一个回答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