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星座 > 新闻正文

历史电影中的历史常识错误

历史电影中的历史常识错误


1.胡玫导演的电影孔子中用哪些错误的历史常识

人物称呼

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可是电影里他第一次出场的时候竟然打成了“孔锂”。另外,孔子怎么会直呼自己的弟子“子路”、“子贡”呢?称呼别人的字,这是对同辈的称呼方法。但孔子是长辈,喊弟子一定是直呼其名的。

这部电影从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就一直在和各路专家开会,讨论各种细节问题。这些名字问题,之前早就探讨过了。当时对这方面有三种方案:要么称名,要么称字,要么将名与字混称。最后用了第三方案。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春秋时人的称谓很复杂,比如公山不狃,拗口难记,我们就改称公山狃,简化。这是有意为之。我们所有编剧都知道,子路名叫卞仲由,但如果这样称呼,恐怕很少观众知道此人是谁。“颜渊”是名,但大家不熟悉,也就不如称“颜回”,子贡也是一样,他叫端木赐,但谁知道端木赐是谁呢?专家知道,但这部电影当然不是只拍给专家看的吧?

南子根本没被谋杀

片中的南子是在内乱中被谋杀致死的,但历史上,卫国的太子的确想要谋杀南子,但却因为意图谋杀南子被逐,可是电影里就这么把她害死了!而且片中孔子的弟子子路、颜回的死都不符合历史的记载。子路和颜回其实都是在孔子回鲁国之后死的。而且颜回是因为太穷、营养不良死的,根本没有电影里死得那么悲惨。子路的确死在战场上,但是时间也不对。

这几个人的结局, 除了子路之外,其他几个人的死,历史书上根本没有任何交代。这属于历史的空白,因为有空白,所以我们才可以编。如果历史上明确地说,颜回死于自杀,或者说颜回被人砍了多少刀而死,我们就不能改了,像夹谷会盟,五子台平叛,回鲁国,这些历史上有详细描述的东西,我们就完全按照史书上的内容去还原。而像孔子见南子时的对白,历史上没有的,我们就可以写,这个我称作“钻历史的空子”。都是人性的戏,每个人怎么变化,怎么体悟一些东西,这才是电影里最重要的东西。

至于颜回是营养不良死的,这个说法也缺乏依据吧。有材料表明,颜回家中有田地,有房地产,还有桑林,在《庄子·让王》里有记载:孔子谓颜回曰:“回, 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颜回其实达得到小康标准。

南子也是一样,我们设计她中了一箭,就没再交代她的生死了。其实孔子十年内进进出出卫国好几次,电影里容纳不了那么多内容,所以简化了。

于丹的话成孔子思想

片中当孔子被逐出鲁国时,弟子颜回“劝说”孔子:“您曾经跟我们讲过,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话是于丹说的啊,怎么变成孔子思想了?这就是得了便宜卖乖嘛,就是要妥协屈服嘛,孔子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思想。”

这当然不是孔子的话,而是编剧为孔子虚拟的话。但要把这句话安到于丹头上,也同样有些过分。事实上,关于台词的争议,这一点属于吹毛求疵。要找毛病,我们听到的更多的一句,是电影中孔子说了一句“苟利国家生死已”,当时很多人都叫了出来,认为是林则徐的诗。

但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每句台词都是琢磨过的。就算是这句所谓的林则徐名言,其实也是来自于郑国的子产。子产比孔子早很多,但孔子什么事都知道。他肯定研究过子产,因为他对子产的很多言行都有过点评,比如子产把刑法给刻在了鼎上,孔子就批评这件事。所以,孔子知道子产说“苟利国家生死已”的可能性也很大。

孔子儿子名字也写错

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可是电影里竟然打成了“孔锂”。之所以叫“鲤”那是有故事的,是因为这个儿子出生的时候鲁昭公送了一条大鲤鱼祝贺。这也错得太离谱了!

孔子儿子叫“孔鲤”,这是国学基本知识。这件事情其实是电影字幕打字员出的错误———而编剧的职责,恐怕还管不到字幕打字员这里。

2.列举说明历史影视或小说中的一处错误

列举几个,望采纳。(所列举的电影电视剧都是做错了的)

1. 明朝一般的锦衣卫不穿黑色服装,他们穿着鲜艳的彩色飞鱼服,腰间跨绣春刀;(如电影《锦衣卫》《绣春刀》)

2. 先秦时期,《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着春秋时代命名的五个原则:“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鲁国大夫申儒在回答桓公问名时提出来的,意思是:或根据其出身特点,或从追慕祥瑞、托物喻志、褒扬德行、寄托父辈期望等几个方面比照取名,并且提出七不:“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来取名。现在的影视剧特别是先秦时期的,经常犯戒(如电视剧《芈月传》)

3. 后宫电视剧里,后妃嫔的自称不叫“臣妾”(臣妾是“臣之妾”的简略)(现在的任何影视剧都中枪);

4. 明朝电视剧,皇帝的冠帽应是黑色不是金色的,至少常服戴黑色翼善冠,祭天时戴冕旒(现在大多数明朝电视剧和电影都中枪,有些老电影是正确的)。

3.影视剧中的历史错误

1.《长征》

主席身边的卫士个个身背司登冲锋枪,当年红军要是真的拥有如此超前的武器,这两万五千里走不走也就两可了。

2.《康熙帝国》:孝庄太后生前自称“我孝庄……”(这是号称历史巨作的电视剧的经典“穿帮”台词。)

3.《秦始皇》:李斯大人要被腰斩了,他非常从容地对儿子说:“今后爹再也不能和你一起牵着小黄狗在城门口散步了。”刽子手举鬼头刀,砍!血的特写,镜头上移。天空,一架飞机掠过……

4.《封神演义》:在这部当年的大成本高科技神话片之中,我们不提它如何让宫里的礼节变成“请安”,也不说纣王题诗用毛笔,更不用说集市上摆出了西瓜和西红柿,连摩礼红用的琵琶上有一个明显的商标也不去追究,只说主角。

马氏:“嫁给你这没本事的老东西真是委屈,连个面都不会卖。”姜尚(严肃地):“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是上天给我的考验,我姜尚不会永远受穷的。”(孟子爷爷的爷爷还没出生,姜尚已经学过了《孟子》?)

5.《百色起义》:革命者被捕后,在一堵墙前被集体屠杀。在他们呼喊着口号倒下后,背后的墙上露出几个大字:“违章照拆,城管宣”。

6.《小李飞刀》:在酒楼上数个流氓调戏一美貌妇女,阿飞正好在座。于是拍案而起拔剑出鞘,流氓们依然不干不净地骂。胜负在一瞬间决定。流氓们倒地,有一个强自站立,说道:“好快的剑……”然后倒地。阿飞傲视,然后收剑入鞘——第一遍没有插进去,第二遍又没有插进去,于是低头仔细对了半天才把剑插回剑鞘。

7.《甘十九妹》:伊剑平:“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甘十九妹:“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唐人李白这首诗,真是千古绝唱。”(苏东坡地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为著作权起诉。)

8.《金台奇侠传》:金台:“一天之内怎么到得了汴京?看来要施展‘八步赶蝉’轻功了。”路上,金台施展轻功,两旁的东西飞速后退,树木、电线杆……电线杆?正在疑惑时又过去一根……

9.某古装片:可能是宋朝或是明朝,但肯定不是清朝,更不会是清朝末年。大侠在房内睡觉,醒来拿起样东西划了一下把灯点亮。什么东西?仔细瞧了瞧——火柴!

10.《水浒传》:李逵带着两块肉进来,包肉的油纸摊开,上书四个大字:法制日报。

11.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明明是因病而亡的,可在《康熙王朝》中却变成了他本人用刀“抹脖子”自杀而亡的!

12.康熙皇帝本来驾崩于畅春园寝宫内,而不是死在乾清宫的宝座上,他的“遗诏”本来是在畅春园中交给隆科多等少数人的,而不是在乾清宫大殿上当众宣布的,但在《康熙王朝》中,却让康熙死在了大殿的龙椅上。

13.苏麻喇姑历史上确有其人,蒙古族,贫苦牧民出身,终身未嫁。从小侍候孝庄文皇后,并随其嫁给了皇太极。她与孝庄文皇后年龄相差无几,比康熙皇帝大约年长40余岁,当为康熙皇帝的祖母辈。

14. 《武则天》

武士镬在叫小时侯的武则天:

“则天!则天!“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