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话剧 文学常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样式。
为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被称为话剧。中国话剧大体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
新剧时期: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同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
以后10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
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 爱美剧时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人对新剧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推崇介绍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1919年胡适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他们主张的代表。同时,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响亮地提出“爱美剧”——非职业戏剧的口号,先后成立民众剧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戏剧团体;《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田汉),《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一片爱国心》(熊佛西)、《泼妇》(欧阳予倩)、《一只马蜂》(丁西林)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为中国话剧建立了重要的文学基础。
1922年留美专攻戏剧的洪深回国参加戏剧协社,针对文明戏的不良习气,从剧本、舞台纪律、导演制建立等方面大胆改革,推行男女合演,从而形成完整的话剧艺术体制。1925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成立,为话剧人材的培养提供了一块阵地。
田汉主持领导的南国艺术运动,最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新兴话剧的精神。1924~1930年先后上演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剧目,培养了陈凝秋、陈白尘、赵铭彝、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一批艺术骨干。
1929~1931年欧阳予倩主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戏剧》刊物,组织演出《怒吼吧,中国》等几十个剧目。欧阳予倩、洪深、田汉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1928年洪深创意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区别已陈腐的“新剧”,中国话剧从此定名。 左翼戏剧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从此中国话剧进入以左翼戏剧运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左翼“剧联”总盟设在上海,领导北平(今北京)、南京、广州、杭州等分盟,建立50多个左翼剧团,演出《血衣》、《乱钟》、《怒吼吧,中国》、《香稻米》、《回春之曲》等大量进步话剧,涌现出夏衍、于伶、陈白尘、宋之的等一批新剧作家以及章泯、金山、赵丹、舒绣文等舞台艺术家。
1935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成立,演出《娜拉》、《钦差大臣》、《大雷雨》、《武则天》、《太平天国》,40年代剧社演出《赛金花》等大型剧目,舞台艺术水平大大提高。1934~1937年青年剧作家曹禺的著名剧作《雷雨》、《日出》、《原野》问世;1933年中国第一个营业性剧团中国旅行剧团诞生并坚持14年之久;1932~1937年河北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在做话剧尝试;“红色戏剧”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革命根据地十分活跃,演出《二七惨案》、《八一南昌起义》、《我——红军》等几百个剧目,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战斗士气。
1935年在南京成立国立戏剧学校,以后14年中培养学生千余名,演出独幕、多幕剧近180出,活动遍及苏、湘、鄂、川等省,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
1937年“七七”事变后,戏剧工作者8月7日在上海上演《保卫卢沟桥》,并迅速组成13个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战。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
1938年夏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汇聚武汉的进步戏剧工作者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1个孩子剧团,分赴各战区,与各地自发组织的演剧组织及抗日根据地的话剧演出相结合,宣传演出遍及全国城镇乡村,形成空前大普及的壮阔局面。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宋之的编剧的《全民总动员》,轰动一时,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
1939年后话剧运动重心开始转入城市,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在重庆成立,话剧演出剧场化。《一年间》(夏衍)、《国家至上》(老舍、宋之的)、《夜上海》(于伶)、《雾重庆》(宋之的)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
1941年成立的中华剧艺社、1943年成立的中国艺术剧社带来营业演出的新特点。从1941年至1945年重庆各剧团连续演出《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国春秋》(阳翰笙)、《法西斯细菌》(夏衍)、《戏剧春秋》(夏衍、于伶、宋之的)等剧目150余台。
1944年2~4月,广西桂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28个文艺团体演出话剧27台,是一次话剧艺术的大展览大检阅。在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大量的。
2.这些文艺常识考题答案1.“文房四宝”是指笔,墨,纸和(D )。
A琴 B棋C画 D砚
2. 我国的四大发明有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S )。
A地动仪B印刷术C火箭D冶铁术
3.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B )。
A《聊斋志异》B《水浒传》C 《金瓶梅词话》D《封神演义》
4.小篆是在(A )统一的。
A秦朝B西周C汉朝D唐朝
5.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 B ),中岳嵩山。
A黄山B恒山C峨眉山 D昆仑山
6.屈原是战国时期( C)的爱国政治家和伟大的诗人。
A魏国B赵国C楚国D齐国
7.( D)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被后代尊为“书圣”。
A钟繇 B 颜真卿 C 柳公权 D 王羲之
8.“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D )。
A《归去来兮辞》B〈桃花源记》C《饮酒》D归园田居》
9.被人们称为诗史的是( B)。
A 李白 B 杜甫 C杜牧 D白居易
10.唐代大画家(C )所画的《步辇图》,它描绘的是贞观15年唐太宗接见吐蕃松赞干布的使者和亲的场面。
A吴道子 B顾恺之 C 阎立本 D 张旭
11.唐初文坛四杰有:王勃,杨炯,骆宾王和(C )。
A 王维 B李商隐C卢昭邻 D欧阳修
12.苏洵,苏轼,苏辙,翰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和( C)为唐宋八大家。
A杜枚B李清照C曾巩D 陆游
13.
3.我急需一些编导文艺常识,要包含答案,跪求,,,越多越好编导考试中的文学常识及影视作品分析导语:一、影视作品分析部分 (一)考查目的 1.考查考生对影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
2.考查考生对影视艺术常识的掌握程度。 3.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今后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写作能力。 (二)考试 一、文学常识部分(一)考查目的 1.考查考生对中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文学常识的掌握程度。
2.考查考生对学习本专业所应具备的戏剧、戏曲、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常识的掌握程度。 3.考查考生对学习本专业所应具备的电影电视基本常识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内容 1.文学常识: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文学常识 2.艺术常识(1)中国古典四大名剧 (2)四大徽班与京剧的形成、京剧的“四功五法”、京剧的行当、京剧四大名旦及戏曲艺术的三大美学特征(3)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4)戏剧的种类,如悲剧、喜剧、悲喜剧等 (5)莎士比亚和他的四大悲剧作品 (6)器乐的分类 (7)器乐作品的演奏形式 (8)声乐作品的演唱形式 (9)中国绘画的三大题材(10)黄金分割 3.电影电视常识 (1)电视节目类型 (2)常见电视节目及所属电视频道(3)电视语言构成:画面、声音、字幕、图形等(4)景别、拍摄角度与方向(5)运动镜头(6)色彩常识:暖色调、冷色调等(7)蒙太奇(8)电视时空与现实时空的区别(9)主流电影(10)电影院线(11)电影、电视的发明及中国电影、电视的诞生(12)好莱坞、亚洲电影著名导演及其代表作(13)卓别林的作品及其所反映的喜剧精神(14)重大的国际电影节及中国电影获奖作品(15)中国重大电影节、电视节(三)考试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等。二、命题写作部分(一)考查目的 叙事是广播电视媒体的一种主要功能,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叙事能力。
命题写作主要考查考生对事件的理解能力,叙事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 (二)考试要求 1.内容健康,观点正确,中心明确。
2.具有原创性。3.设置人物和情节,具有较强的故事性。
4.结构完整、合理,层次清楚。5.字数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形式、分值及时量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综合知识与命题写作合卷。2. 考试分值:满分100分,其中综合知识50分,命题写作50分。
3.考试时量:120分钟。四、题型示例题型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谁的诗句……………………( )A.苏东坡 B.孟浩然 C.柳宗元 D.陶渊明题型二:填空题1. 与《楚辞》双峰并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座丰碑。题型三:名词解释题1. 长镜头题型四:简答题1.简述声音在影视作品中的类型及作用。
题型五:命题写作题题目:除夕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影视作品分析一、考查目的 1.考查考生对电视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
2.考查考生对电视视听语言艺术的了解程度。 3.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题型(只考其中1种)1.播放一部时长30分钟以内的电视作品或作品段落,考生观看后,根据试卷要求写出一篇评析性文章(作品只播放1遍)。2.播放一部时长30分钟以内的电视作品或作品段落,考生观看后,根据试卷要求回答问题(作品只播放1遍)。
三、考试要求 1.评析性文章属于议论文范畴。不要写成感想式的读后感、随笔、散文之类的文章。
2.字数800-1000字。 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应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四、考核知识点 1.作品的题材、主题和结构。 2.作品的画面解析。
3.视听语言的初步解读。 4.作品制作的风格特色。
五、考试形式、分值及时量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2.考试分值:满分100分。
3.考试时量:120分钟(含看片时间)。六、题型示例题型一:通过观看《11度青春》系列短片中的《老男孩》,撰写一篇评析文章,要求如下:1.文章必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主旨和结构特点;②视听语言初步分析;③叙述方式的特点。
2.不要写成读后感、随笔、散文等。3.字数800-1000字。
题型二:通过观看《台北故宫》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 分析片中《台北故宫博物院宣传片》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2. 分析本片视听语言的特点;3. 分析本片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及其作用。
4.关于戏剧的文学常识戏剧的文学常识 定义及其特征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二、几个名词术语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语言包括台词(即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1、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等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2、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
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
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等等。3、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
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4、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
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三、戏剧分类:1)按表现形式分: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哑剧等;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5)按演出场合分: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戏剧文学有关知识戏剧文学指各种具体样式的剧本。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创作剧本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供阅读,而是为了演出。
像关汉卿、莎士比亚,这样伟大的戏剧家,用毕生的精力写的几十部剧本,莫不如此。因此写作剧本的规律,必须受舞台艺术规律的制约。
戏剧文学的特点是:第一,要凝练地反映生活,以强烈的戏剧冲突,把人物、时间、场景高度集中在有限的舞台的空间和时间内,使舞台的小天地,尽量地容纳下人间的大天地,将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经过浓缩,以较短的篇幅,较少的人物,较省的场景,较单纯的事件,艺术地再现于舞台之上。第二,剧本中的语言,主要是人物语言(台词),必须是个性化的,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发自于心,吐之于口的语言。
让观众通过对话见出人物间性格的交锋,产生动作感,从而展示出剧情。第三,要有集中的冲突。
只有冲突才能推动剧情的发展,没有集中的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文学不是小说那样的叙述体,而是代言体,只能让人物出场以自己的方式去说话,人物的性格对立和冲突才能形成,才有“戏”。
第四,剧本的结构布局要巧妙安排,要使剧情的发展和结局十分巧妙,甚至引人入胜,令人莫测,增强戏剧效果。戏剧文学的分类法是多样的。
从内容性质分类,有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喜剧);从表现手法分类,有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诗剧;从结构形式上分类,有独幕剧和多幕剧;从题材上分类,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 话剧、歌剧、舞剧 戏剧文学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类,有话剧、歌剧、舞剧。
话剧的特点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对话必须是规范化的文学语言,要通俗易懂,便于观众接受,适于反映生活。
歌剧是一种声乐和器乐综合而成的戏剧形式,所以也称歌剧为乐剧。有的歌剧只有歌唱,没有独白和对话,有的则是三者兼而有之。
歌剧的唱词和音乐十分重要,歌词的语言应是诗的语言。舞剧是把舞蹈、音乐和戏剧结合在一起的戏剧艺术。
它的特点是:剧情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靠演员的舞蹈动作(还有音乐语言)来表现的。剧中的舞蹈分情节舞和表演舞两种:情节舞用来表现戏剧情节,表演舞用来描绘剧情发生的时代和环境的特征 幕剧、多幕剧 根据戏剧的结构形式,容量的大小,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
独幕剧是独成一幕的短剧。由于展示剧情受到严格的时间、场景等限制,要求结构紧凑,矛盾冲突的展开比较迅速,而情节的基本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却均应表现出来。
多幕剧是大型的戏剧。容量大,故事情节复杂。
由于它分幕分场,用能换幕表现时间的间隔和空间的转移,就可以把不便于在舞台上演出的事件。
5.急需有关话剧的常识问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样式。
为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被称为话剧。中国话剧大体经历了以下5个发展阶段。
新剧时期: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
同年,王钟声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
以后10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辛亥革命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
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欧阳予倩。爱美剧时期: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胡适、陈独秀、傅斯年等人对新剧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给予特别的关注,推崇介绍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1919年胡适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他们主张的代表。同时,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响亮地提出“爱美剧”——非职业戏剧的口号,先后成立民众剧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戏剧团体;《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田汉),《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一片爱国心》(熊佛西)、《泼妇》(欧阳予倩)、《一只马蜂》(丁西林)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为中国话剧建立了重要的文学基础。
1922年留美专攻戏剧的洪深回国参加戏剧协社,针对文明戏的不良习气,从剧本、舞台纪律、导演制建立等方面大胆改革,推行男女合演,从而形成完整的话剧艺术体制。1925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成立,为话剧人材的培养提供了一块阵地。
田汉主持领导的南国艺术运动,最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新兴话剧的精神。1924~1930年先后上演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剧目,培养了陈凝秋、陈白尘、赵铭彝、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一批艺术骨干。
1929~1931年欧阳予倩主办广东戏剧研究所,出版《戏剧》刊物,组织演出《怒吼吧,中国》等几十个剧目。欧阳予倩、洪深、田汉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
1928年洪深创意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区别已陈腐的“新剧”,中国话剧从此定名。左翼戏剧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
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从此中国话剧进入以左翼戏剧运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左翼“剧联”总盟设在上海,领导北平(今北京)、南京、广州、杭州等分盟,建立50多个左翼剧团,演出《血衣》、《乱钟》、《怒吼吧,中国》、《香稻米》、《回春之曲》等大量进步话剧,涌现出夏衍、于伶、陈白尘、宋之的等一批新剧作家以及章泯、金山、赵丹、舒绣文等舞台艺术家。
1935年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成立,演出《娜拉》、《钦差大臣》、《大雷雨》、《武则天》、《太平天国》,40年代剧社演出《赛金花》等大型剧目,舞台艺术水平大大提高。1934~1937年青年剧作家曹禺的著名剧作《雷雨》、《日出》、《原野》问世;1933年中国第一个营业性剧团中国旅行剧团诞生并坚持14年之久;1932~1937年河北定县农民戏剧实验在做话剧尝试;“红色戏剧”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革命根据地十分活跃,演出《二七惨案》、《八一南昌起义》、《我——红军》等几百个剧目,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战斗士气。
1935年在南京成立国立戏剧学校,以后14年中培养学生千余名,演出独幕、多幕剧近180出,活动遍及苏、湘、鄂、川等省,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话剧开始了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
1937年“七七”事变后,戏剧工作者8月7日在上海上演《保卫卢沟桥》,并迅速组成13个救亡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战。1937年12月31日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
1938年夏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领导下,汇聚武汉的进步戏剧工作者组成10个抗敌演剧队、4个抗敌宣传队、1个孩子剧团,分赴各战区,与各地自发组织的演剧组织及抗日根据地的话剧演出相结合,宣传演出遍及全国城镇乡村,形成空前大普及的壮阔局面。1938年10月第一届戏剧节上演曹禺、宋之的编剧的《全民总动员》,轰动一时,可谓这时期剧目的代表。
1939年后话剧运动重心开始转入城市,中国万岁剧团、中电剧团、中央青年剧社等有影响的专业剧团在重庆成立,话剧演出剧场化。《一年间》(夏衍)、《国家至上》(老舍、宋之的)、《夜上海》(于伶)、《雾重庆》(宋之的)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
1941年成立的中华剧艺社、1943年成立的中国艺术剧社带来营业演出的新特点。从1941年至1945年重庆各剧团连续演出《屈原》(郭沫若)、《北京人》(曹禺)、《天国春秋》(阳翰笙)、《法西斯细菌》(夏衍)、《戏剧春秋》(夏衍、于伶、宋之的)等剧目150余台。
1944年2~4月,广西桂林举办了规模宏大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28个文艺团体演出话剧27台,是一次话剧艺术的大展览大检阅。在抗日根据地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西北战地服务团和大量的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