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文言文的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使动用法比较多,了解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文言文的学习。学习使动用法需注意以下三点:
一、三种情形。文言使动用法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三种:
1.动词使动用法。指主语所代表的人或物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而是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发出这个动作,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例如: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这个行为不是主语“臣”发出,而是主语“臣”使宾语“之(项伯)”发出,是“使……活”意思,全句译为“项伯杀人,臣救活过他”。
②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忿恚”是主语 “(吴)广”使宾语“尉”“忿恚”,全句译为“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以此使校尉恼怒。”
③叫声屈动地惊天。(《窦娥冤》)“动、惊”分别是主语“屈”使宾语“地”“天”发出,分别是“使……震动、使……震惊”意思。
2.形容词使动用法。就是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④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尊”是形容词,作使动,“使……尊贵”,“尊长安君之位”即主语“媪”使宾语“长安君之位”“尊贵”。
⑤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固”是形容词,作使动,“使……稳固”,“固其根本”即“使其根本稳固”。
3.名词使动用法。就是当名词活用为动词后,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例如:
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王”名词,作使动,“使……为王”,“王之”即“使他(先破秦入咸阳者)成为王”。
二、判断方法。判断一个词是不是使动用法,方法有两种:
1.看能否在这个词里加进一个“使”字,加得进“使”就是使动,否则就不是。例如: ⑦“曹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烧(之),加不进“使”字,“烧”是一般动词;走(之),使(之)逃跑,加得进,“走”就是使动用法。
2.根据句义判断。例如:⑧士卒亦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李将军列传》)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判断两句中“从”字是不是使动,就要看句子的意义。⑧句中士卒比李广地位低,“从”当然是一般动词;⑨句中沛公地位比百余骑高,“从”便是使动,如果说是沛公“跟随着”百余骑,那就不合情理了。
三、翻译方法。使动用法的翻译要注意避免两种错误:
1.意译混淆直译。如:例①可以意译为“项伯杀人,我救活了他”,但不能因“活”可以意译为“救活”而认为不是使动用法,如果单独解释“活”,那就一定要直译为“使……活”,不能意译混淆了直译。
2.附加宾语。即翻译时把宾语也一同带进去。如:有人将“大王必欲急臣”的“急”,翻译为“使臣着急”,“足以荣汝身”的“荣”翻译成“使你荣耀”,这都是错误的译法,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使……着急”,“使……荣耀”。
2.使动用法的动词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被活用为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止:使……停止 (使愚公止)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4: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例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
例6: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五柳先生传》)
乐:使……快乐。
3.汉语中使动用法是怎么回事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一、动词使动用法。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二、名词使动用法。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4.初中教材中使动用法的5个例句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
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一、动词使动用法
[编辑本段]
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
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五蠹》)
怀:使……归顺。
例2: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惊:使……震惊。
泣:使……悲泣。
例3: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止:使之止(使愚公止)
及物动词也有活用为使动的,但较少见。
例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走:使操军逃跑
二、名词使动用法
[编辑本段]
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例1: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
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王:使……为王。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用作使动词比较少见。
三、形容词使动用法
[编辑本段]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那么这个形容词则活用为使动词。
例1: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安:使……安
例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例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小石潭记》)
凄、寒:使神骨凄寒。
四.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
[编辑本段]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 2.名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成为。。."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意思是"以。.为王"。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5.什么是“意动用法”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
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等。
1.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其父为宾客”。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意动,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上述这些词类活用现象,还不能概括所有情况。比如数词或者数量词优势也可活用为动词甚至是使动词。
6.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啥意思这是古代汉语的两种词类活用现象。
一、使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如: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使之活”,意为:我使项伯活〔我救了项伯的命〕)。
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烛之武退秦师(退秦师,使秦师撤退。动词“退”,译为了“使……退”,即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又如: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寡人闻,即使寡人听到)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江南两岸绿。“绿”为形容词,译为了“使……绿”的意思,即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又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意为“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3、名词的使动用法。东封郑(封,应是“疆界”的意思,是个名词。在这里,意为“使……成为疆界”,句子意思是: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即要灭掉郑国。这个“封”便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
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经常可翻译为“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1、形容词的意动。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或“认为……美”。美我,即“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意为:我的妻子以我为美,这是偏爱我。或者:我的妻子认为我很美,是因为她偏爱我的缘故)。又如: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贵,意动,认为五谷贵;贱,意动,认为金玉贱)。
2、名词的意动。邑人异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宾客“其父”,即:以“其父”为宾客,意为人们用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古代汉语在于积累,多了就自然而然有了感觉。简略地提供这些,不知如何。
7.语文文言文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就是使之动,也就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词在常态下往往不具有使动性质,而在活用的句子中却改变常态具有了使动性。文言中,动词、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有这样的改变。现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却是没有的。
1. 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一种表示动词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的活用。在一般句子(非使动句子)中,宾语往往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他做作业。”“做”这个动作是由主语“他”发出的,而且,谓语“做”的对象是“作业”,也就是说宾语“作业”是主语“他”支配的对象。而在有“使动”关系的句子中,谓语表示的动作行为往往不是由主语发出的;宾语也不是主语支配的对象。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如果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臣活之”应该译为“我活了他”。这显然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活”这个词是一个不及物的动词。现代汉语中,不及物的动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而在文言中,不及物的动词却常常可以带宾语,因而,我们就说这个不及物的动词给活用了。那它活用做什么词了?当然,肯定不是活用作及物动词了。经过人们研究这类词发现,这些不及物的动词翻译过来时都有“使(宾语)动”的性质,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活用为“使动用”或“使动式”,后来规范了,就称之为“使动用法”。
8.名词使动用法例句(1) 名词的使动用法
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发生与该名 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前者一般是专有名词的活用.后者主要是普通的名词或方面名词.
例句:①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是白骨长肉) (二) 动词活用为名词
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
②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
③ 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一)名词意动:
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译:把……当做。
例:
1. 幕天席地: 2. 草菅人命: 3. 鱼肉百姓: 4. 千金一刻:
5. 友风而子雨: 6. 稍稍宾客其父: 7. 孟尝君客我:
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9.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越国以鄙远:
(三)形容词意动:
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认为……形。
1. 不耻下问 2. 是古非今 3. 口是心非 4. 重男轻女 重文轻理
5. 厚此薄彼 6. 不远万里 7. 邑人奇之 8. 渔人甚异之
使动、意动的区别
A. 例:判断:当行动已成为事实,便构成使动。
当其为心感受,规划想法时,并不意味着形成客观事实,因此为意动用法。
B. 依据主宾关系判断:例:一般来说,使动句叙述的是一种既成的或将成为事实的客观事实,它侧重于客观行动;意动句叙述的则常常是一种主观认识,这种主观认识可以是事实,也可以不是事实。总之,意动句更侧重于心理意念的感受。
名词用如状语
9.文言文的使动用法什么意思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文言文的使动用法有三种形式,分别为动词、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概念认识 例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郑伯克段于鄢》) 引文中加下划线的“惊”字是典型的动词使动用法。
句中“吃惊”的不是庄公,而是姜氏,是难产而生的庄公“使(她的母亲姜氏)吃惊”。 为什么这么说?从上下文意来看,姜氏从此之后就不喜欢庄公,其原因就是庄公出生的时候是脚先出来,这种“逆生”就是难产,很容易导致母婴的死亡,因而,姜氏的“吃惊”就是很自然的。
另外,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意识,不可能对生养自己的母亲表示“吃惊”。所以说,“惊”这一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只能是宾语姜氏。
例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轼《赤壁赋》) 此句中的“舞”、“泣”这一动作的施行者分别是“潜蛟”和“嫠妇”,而使他们“舞”、“泣”的则是“余音”。 从以上例子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 1.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就是当某个动词充当句子谓语的时候,句子的主语并不是这个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行者,也就是说,充当谓语的动词的动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的这个动作。
2.解释这个动词时,应该在前面加“使”,成为“使(让)+ 宾 + 动词”的格式。 例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过秦论》) 秦族不会主动灭亡自己,而是山东豪俊“并起”的外部原因使自己灭亡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是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的。
二、形式特征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的语法特征是能带宾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带宾语。
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之为不及物动词。 比如,醒、徘徊、合作、觉悟、休息、前进、竞赛、冲突、灭亡等动词就不能带宾语。
在古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常就是指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换言之,古汉语里,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最多见。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当它们以使动用法出现在句中时,也就带上了宾语。
例4: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 例句中的“却”是不及物动词,后面带了指代“秦”的宾语“之”,“却”就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之)退却”。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二,就是看句中的作谓语的动词是不是后面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如果是,就可以尝试从使动用法的角度去理解。
下列句中加下划词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
(司马迁《淮阴侯列传》) 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这种情况在古汉语里很少见。
这种用法有两种情况: 一是及物动词带宾语,在形式上和动宾结构没什么区别,区别只是在意义上。也就是说,使动虽然也是及物性质的,但是,它的动作行为不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主动发出的,而是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他们有这种动作行为。
例5: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 这句中“朝”是及物动词,意为“朝见”。
但是,各诸侯国去朝见秦国,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能“序八州”的强大的秦国迫使他们来朝见的。所以,“朝”应解释为“使(同列)朝见”。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三,就是看宾语是不是主动发出这个动作行为,如果是外部的原因使宾语施行了这个动作行为,那就是使动用法。 二是有些及物动词读音的改变(一般变为第四声),往往是使动用法。
例6: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sì)以草具。(《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这句“食”字后省略了代词“之”,应理解为“使(让)(他)吃粗劣的饭食”。
例7: 中军置酒饮(yìn)归客。(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句诗中的“饮”的词义就是“使饮”,使动用法就是当然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使动用法的及物动词的读音都改变,而且改变读音的也不限于及物动词,因而不能单纯从读音的变化来判断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四,就是思考上下文意是否表示的是使动的意思。
3.使动用法的语法特点。 使动用法实际上是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了兼语句的内容。
虽然古汉语里并不常见兼语句,但是,能用兼语句的结构特点去理解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帮助应是很大的。先分析两个现代汉语兼语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