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如何阅读与阅读什么
古人称人生有四大乐事: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件事我都经历过了。乐则乐矣,却很有限。活了大半辈子,什么人生滋味都尝过了,回首往事才知道,人生最大且最长远的乐事莫过于读书。北宋哲学家程颐说:“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这是深得读书之味的至理名言。书人若能尝得读书之味,怕是进入读书的境界了。
何谓读书味?甜酸苦辣是也。
读书,恍如“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突兀在书人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于是书人到底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吸吮着极顶新鲜的空气,始翕张思想的翅膀——远不是提琴的收束,而是像手风琴一样的弥漫。荡漾着无人企及的优越感,书人每每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穿插自如,干练迅捷,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斩获。而一旦读到智识之外、境遇之外、宠辱之外,书人则心无羁绊,回归本性。臻于此境,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况味?
读书,有时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中的理与生活中的事不能呼应,书中的事与生活中的理发生冲突时,书人怎能没有迷离若失、恍惚不定的感觉?又怎能没有陷于信也不是不信也不行之进退维谷的窘迫?尤其当书人受虚假东西的戏弄时,何止哀叹了得!卢梭的《忏悔录》,其中不无虚妄而不可信的成分。他把自己描绘成“一个疾病缠身的可怜虫,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在病痛与死亡中度过的”。可约翰逊根据公开报道的资料得出,卢梭的身体并不坏,而且还很强壮。毫无疑义,当书人看到“平素景仰的偶像原来是石膏制的”时,酸溜溜的涩味怎能不涌上心头?
读书,真能占领“弥漫开放,精骛八极,而善于收束聚集,气势如鹰击长空,纵横裕如,略无阻碍”之制高点,实为数寥寥矣。一般情形之下,书人攻城略地身临遏涩之境,峰回路转、山重水复,前不见村后不着店,孤苦伶仃,步履维艰,那份愁苦,实不堪受。更兼书人亦是凡夫俗子,哪能没有来自书外的聒噪?若要赢得“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金石琴瑟”的真趣,心里没有一番痛苦煎熬的争斗抉择,行吗?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读书令书人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使人宁静,高尚依然。然而,这般深厚绵长的意蕴,还不全仗书中掺加的辣味?不论密邃旧学抑或深沉新知,都透出感性与理性结合的血质,其充满火药味之箭,雨林般射向书人垢陋心灵一角,且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终令书人脸红心颤、羞愧难言,并猛然悟得“今是昨非”。尔后,怀一份文化乡愁与古典情怀,冲破世网尘劳、名缰利锁的困扰,灵魂因之而纯清而升华。
没有读过书的人,很少读书的人,大约是体会不到读书的味道的,尤其难以体会甜酸苦辣交织在一起的那种真正的令人向往的读书味道。林语堂曾经设想过在书房天花板上装一佛教的油灯笼,书房中要有油烟味和发霉的书味,以及无以名状的其他气味才好。看来,林语堂已经将读书味道的造化从书里牵引到了书外,从意境宕延到了环境。有道是,书人真能化育这般读书境界,读书的味道不是更醇酽更深邈了么?
人们都害怕孤单和寂寞,而书是人的良朋益友,有书作伴,读书人便永不寂寞。“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用耗费车钱,无需办理护照,哪怕是远在天边的高人,还是作古已久的先哲,都可邀来畅叙幽怀,大开眼界,大得其趣——此乐何极?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的确,书是一剂良药,可以治病。这不是无稽之谈,有史有证:南宋诗人陆游高寿85岁,他的长寿之道有一条就是读书,他还用自己的诗为别人治病:“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药,吾诗读罢自醒然。”我也有这样经历,有时胸口像是被什么堵上了,闷闷的,连喘气都不顺,后来拿起一本好书,读着读着,心里不知不觉间便顺畅了,通达了。不用求医问药,读读书,病便好了——此乐何极!
2.如何选择和阅读参考书一个学生要做到见多识广,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仅限于上课听讲,课后阅读教科书以及做作业,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已经知道,老师讲课一般总是先照顾大多数同学,因而讲课的深度就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同学。何况,有些新老师教学经验不足,只会照本宣科,能照顾到的学生就更加有限。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状况、思维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就会产生学习中的差异,有些学生吃不饱,还有学习的余力,而另外一些学生却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消化不了每次所学的课程内容。再者,教科书一般只是讲了一个基本原理和总的原则,所举的例题有限,而实际情况是千变万化的。
如同《孙子兵法》十三篇,讲的是战争的规律和作战的总原则,而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它不可能把每场战役的具体打法都写进去。而参考书中的例子较多,就如同战例分析,帮你加深理解作战的原则。
还有,平时的作业好像并不很难,可是考试题却往往较难,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增加习题的数量和习题的难度。所以,我们就要选择一些参考书,来弥补上述听讲、阅读教科书及做作业之不足。
那么参考书的作用是什么呢?其实阅读一本参考书,就是听讲,是听编书的那位老师在给你讲课。买到一本好的参考书,就等于请了一位好的家教老师来为你一个人上课。
这时,你不用考虑别人的进度如何,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基础进行选择和阅读。在每一本参考书中,每一位老师都是按照自己对教科书的理解,从某个特定的角度来讲解教科书,指出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应注意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举例来说明对某些概念和规则的理解,以及解题时应如何应用这些概念和规则,即解题的技巧。
由于每一位老师站的基点不同,对于教科书中的内容,观察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不同,针对的学生对象不同,所以就有了许多种类或版本的参考书。但是,无论哪一种参考书,它都是在讲解教科书,是为学生学习教科书服务的。
所以,我们在阅读时,首先要阅读教科书,然后再去阅读参考书。若只读参考书,忽略了教科书的作用,那就本末倒置了。
现在书店里的中小学教辅参考书很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琳琅满目,鱼龙混杂。在如此众多的种类中,选出适合自己的参考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在选购参考书时,可注意以下几点: (一)、征询有关老师的指导。老师的经验一般总比学生多一些,任课老师指定的参考书往往还是教学中的辅助教材。
(二)、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基础稍差或初学的学生,应选择内容浅一些,讲解概念多一些,举例多一些,习题不太难的参考书;基础好的学生,以扩大视野为主,可选择内容深一些,综合性强一些的参考书;参加中考或高考应考的学生,则应准备几套参考书,有的讲解多,举例多,有的习题量大,且难度深。
(三)、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传统的、一版再版且内容有不断更新的。再版次数多,说明用的人多。
内容不断更新,说明有专家、正规编写人员在不断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历年考试题型。这些专家们经过研究,把他们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编进书里。
你只要通过学习和复习,逐步掌握这些内容就达到了要求,不用再去猜题了。 选购参考书是为了阅读这些书籍,而不是摆在那里做做样子。
有位学生高考后,把她所有的教辅书都送给了我,一大提包,有些还是崭新的,从来没翻过,真是可惜了。教辅参考书的特点,一般都是先罗列、归纳出每一章节的要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叙述,进而勾画出要点之间的联系,然后再举例进行说明。
因此,只有阅读过教科书的学生,才能比较容易地弄明白这些简洁语言的涵义,否则,你就不清楚作者的用意何在。参考书中的例题一般也是由易到难。
每一道例题都需用到一个或几个概念、公式及定理来解答。每一道妙题,都是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一个概念、公式或定理,而有些则是你从未见过或很难想到的。
我们通过阅读这些例题来加深理解书中的概念、公式和定理,并从中理解和熟悉解题的思路和步骤。 阅读了一本参考书的某个章节之后,最好能做一做这一章节后面的习题,因为这些习题是与前面所讲的要点和例题配套的。
阅读之后,概念和解题技巧尚记忆犹新,立刻做一下这些配套的习题,所花的时间最少,效果最好。做完与每一章节配套的习题之后,要立刻对照书后的答案来核实一下自己的结论与答案是否相同。
及时的信息反馈,可检验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对于与答案不一致的地方,不要轻易否定自己。
若能找到不一致的原因,无论谁对谁错,或是两个都对,都可使你对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一个层次。进步正是在这种寻找差异的过程中发生的。
对于一个初级水平的自学者,若没有老师帮你批改练习,一般不要做没有答案的习题。因为得不到及时的信息反馈,你不知道你的解题过程是否正确,这时往往得不到好的解题效果。
阅读参考书及加大习题量,是扩大视野,加深理解,进而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对于一个即将参加影响自身命运的重大考试,如高考或中考的考生来说,尤其更是如此。
一个棋手,若只会背诵游戏规则,而不去加强练习和向高手学习,其棋艺是很难得到提高的。
3.手机QQ阅读怎么用使用手机QQ阅读的步骤是:
第一步:首先在手机上下载安装”QQ阅读“这款应用;
第二步:安装成功以后,打开这款应用,在首页就可以看到有很多书籍分类,这一根据分类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如下图所示:
第三步:也可以点击"排行"按钮,找到比较热门的书籍;
第四步:如果想要查找具体的哪一本书籍,则点击右上角的”搜索“按钮,然后在弹出的窗口输入需要查找的书籍即可。
4.手机电子书怎么使用看来你确实不太清楚这几个问题
第一 手机可以阅读文本文件一般就指的是手机可以打开.TXT的文件,就是电脑的记事本文件。
第二 电子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是电子形式的书籍,它包括TXT格式UMD格式JAR格式JAD格式NDB格式NDZ格式PDB的电子形式的图书或者文档,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支持文本阅读的手机就可以打开TXT格式的电子书(这里面还存在的一种情况就是如果TXT太大,可能无法打开)。但是这种手机不能成为完全具备电子书功能。
第三 具备电子书功能的手机是可以支持这些格式的书籍的所有手机。
第四 可以下载并安装读书软件(除JAVA格式的)的手机可以成为智能机,比如诺基亚N73.这样的手机功能强大,可以通过第三方的手机软件实现附加功能,比如N73手机本身不支持经过ZIP格式的TXT但是通过软件就可以实现,几乎可以用所有格式的电子书。
第五 如果还想知道更多的,以后在线讨论吧
5.怎样写好作文和阅读在高年级的语文考试中,学生丢分最严重的要数最后的阅读题和作文题,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首要前提就是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题的分数。
学生感觉头疼的也是眼前的大段大段的阅读短文,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题成绩,增强学生做阅读题的积极性呢?通过查阅资料,我想谈几点建议,供老师参考: 一、在做题之前,要告诫学生先不要急着去读短文,应该先把短文后面的几个问题看一下,在读问题的同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短文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以在阅读短文时就会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阅读短文时,有很多学生都采用精读、细读的方法,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短文的问题学生已经知道,可以采用重点语段的精度就可以了,问题出在哪些自然段就去精读这些自然段,其他的段落可以一带而过,省去了不少做题时间。
三、每年考试的阅读题的类型基本上都差不多,第一题大都是对短文的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例如:四字成语或者两字的词语解释。我在这讲一个我自己总结的解释词语的小窍门:比如,“异想天开”这个四字成语,首先把这个四字成语从中间分开,也就是分成“异想”和“天开”两个词。
先解释“异想”,这时再把“异想”分成两个字“异”和“想”,然后分别用这两个字组词,“异”可以组成奇异、怪异,“想”可以组成想法、思想等,接着把“异想”放在一起,就是“奇异的想法”的意思,同理,依次解释“天开”,学生不仅能学到这种解释词语的方法,而且也会感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爱做语文阅读题的名词解释。 四、其实学生做阅读题感觉头疼的原因不外乎阅读题很活,而且很容易出错,不像拼音题、组词题那些题型容易得分。
在这,我想说的是,其实阅读题也很简单,简单到答案能从短文中找出来,学生就感到很奇怪,我就带着他们随便找了一篇阅读题,分别从短文中找到每一个问题的答案,结果做完后他们全都会心的笑了,从而他们就产生了一种其实阅读题并不难的思想,打消了他们以前认为阅读题很难做的想法和顾虑,增强了他们做阅读题题的积极性。 随着“大语文”观念的渐行渐盛和中高考语文阅读分析题目量的不断加大,如何提高学生解答阅读分析题的效益,已经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实践课题。
我以为,如果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也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反复阅读选文 平时讲解课文之前要求学生要预习、阅读课文,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课文、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要答阅读分析题,自然也不例外,读是基础。何况现在的选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或注重思辨、启迪学生智慧,或展示科技新貌、开拓学生视野,或寓理于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有的还代表着新的文化观念等,这些材料对大多数同学而言是陌生的,因此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浏览、细读、品读是必不可少的。
1.浏览,即引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包括标题和检测题在内的所有文字资料。通过浏览,大体知晓材料的内容和命题的方向,形成初步印象。
2.细读,即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检测题细细阅读选文,深入了解文章立意、写作思路、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做到重点明确、胸有全局。 3.品读,就是要求学生带着对材料的初步理解,首先重点品读检测题的题干,揣摩出题者的意图,在有所思考的基础上再读选文,同时对那些答题要求较高的题目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关注。
(二)抓住文体特征 阅读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答好题,如果仅是读懂选文,而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会无从下手。各类文体的特征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
因为许多阅读材料一般都有较明显的文体特征,只有掌握各类文体的基础知识,答题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记叙文常涉及的是记叙的六要素、记叙的线索、叙述的方式、表达的方式等;说明文常考的是说明方式、说明顺序、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方法等;议论文则侧重对议论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论点、论据的类型、论证的方法等。
这些都涉及到相应文体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内容。如果学生对选文的文体类型辨别无误,基本概念认识清晰,那么答题时就不会张冠李戴,这样基本分就不会丢失了。
(三)准确把握材料 每篇选文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是阅读过程中,如不能很快地抓住主要内容或主题思想,而被一些具体琐碎的材料遮住视线,答题就会吃力不讨好。
怎样很快地抓住文章的主干和灵魂呢?大体有以下三种方法: 1、抓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读懂了它,文章大概意思也就知晓了三分之一。
有些文章题目交代了文章的文体或写作的方向,抓住了题目,答题一般就不致于产生太大的偏差。 2、抓住中心句。
中心句是文章内容的主要基石,常常是文章题目的阐释和延伸。抓住它,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就会更准确更具体。
3、抓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
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四)区别题型作答 读懂文章、明辨文体及基本概念,其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