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般若怎么解释
“般若”二字是梵文的译音,中文的意思是“大智慧”。为什么当时不直接译成大智慧,而保留梵文呢?因为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普通的聪明,而是指能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体。普通的智慧、普通的聪明是用思想、思维得到的,般若智慧不是用思想和思维得到的,而是必须从身心两方面投入求证到的智慧。
般若智慧有五种含义。
一、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儒家称之为“仁”、道家称之为“道”、佛家称之为“真如”,反正不管叫上帝也好,叫神也好,叫主也好,叫法身也好,叫佛也好,都是代名词。世界上许多人都在寻找这个东西,找到这个东西才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找到这个东西叫做悟道,叫做明心见性。所以,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二、境界般若
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行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慧能的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见到法身的境界,契此的“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是修行的境界。
一个读书人,平常看不懂的书,今天一下子用自己的方法懂进去了,这是一种读书人的境界。一个书法家在写字时,突然某个字写得特别好,再叫他重新写一个就写不出了,这是一种艺术家的境界。甚至一个工人也有境界,今天干活特别顺手,做的产品特别好,这是一个做工人的境界。
我们没有修道的人,就是一切众生的苦恼境界:“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学佛人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古人云:“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 学佛人的境界是从实相般若而来的,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名词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比如《论语》中,学生很佩服老师的学问,问老师这么多的学问是怎么学来的?孔子回答说:“吾道一而贯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知识不是在学习中慢慢积累的,而是悟到了这个“一”,就一通百通了。孔子也是悟了道的人,所以被称为圣人。
总之,人修持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三、文字般若
文字般若比较容易理解,有的人出口成章,每句话写出来都非常优美,我们说这个人具有文字般若,因为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智慧。比如鸠摩罗什所翻译的经文比玄奘法师所翻译的要流通,那是因为玄奘法师在文学般若上超不过鸠摩罗什。
同样是读书人,并不是人人能成为文学家。同样是修道人,并不能人人成佛,这与文字般若是绝对有关的。
四、方便般若
菩萨要教化别人时,用不同的方法,让不同的人,知识分子能接受,文盲也能听得进去,这就需要像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样,要有一千只手那么多的方便法门,才能度化众生,这也是菩萨慈悲心的体现。
讲佛法时,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让别人把难懂的部份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用一种方法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是方便般若。
五、眷属般若
一个人悟了道,他的言行举止自然就至善至美。所以眷属般若是跟着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词叫行愿,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
眷属般若共有六个,称为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综上所述,这个“般若”二字就包含了这么多的意思,所以当时只能采取译音。
2.“般若”怎么念【般若】 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
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心的妙用。
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相;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
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无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
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
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
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3.纹身般若是什么意思纹身般若的意思是纹身成般若的图案。如下图:
般若,她身披红衣,身材曼妙,唯独长了一张极为凶恶的鬼面。紧皱的眉头,深凹进去的眼窝,头顶上有两个怪角,突起的眼睛像铜铃一般,青面獠牙面目狰狞的样子保准让人目不忘。相传这是日本传说中的一种鬼怪,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种怨灵。据说是因女人强烈的妒忌怨念形成的恶灵,是美丽的女人因为嫉妒而变成了妖魔(女人好可怕)。由妒怨的生魂所化的凶恶妖魔。它一直都在恨,它那有毒的红眼永远藏在黑暗之中,伺机将成双的伉俪焚烧成班驳的焦土。很多人为了追求神形分离而坐修禅道,讽刺的是,神形分离不一定是禅的智慧才能达到的境界。原来,嫉妒和怨恨,也可以办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