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星座 > 新闻正文

湖心亭看雪文学常识

湖心亭看雪文学常识


1.湖心亭看雪 的文言知识归纳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矣,余挐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⑩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①。及下船,舟子⑩②喃喃⑩③曰:“莫说相公⑩④痴,更⑩⑤有痴⑩⑥似相公者。”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的大约2小时。

④挐:通“桡”,撑(船),划(船)。一作“拏”。

⑤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雾凇,水汽凝成的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⑦一白:全白。

⑧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⑨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⑩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小白玉酒杯。

⑩①客此:在此地客居。

⑩②舟子:船夫。

⑩③喃:象声词。

⑩④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⑩⑤更:还。

⑩⑥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初更(晚上八点左右)后,我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撑着船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有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点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里,有两个人铺好了毛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烧酒,酒炉里的水烧得滚沸(烧酒时,应用炉子灌些水再把酒壶放在里面用火煮)。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下船的时候,船夫小声说到:“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这雪景,还有像您一样对这雪景痴情的人呢!”

2.湖心亭看雪主要内容

原文

湖心亭看雪 ①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编辑本段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大约八点以后),我撑着一只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全白了。湖心湖上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比相公您更痴的人!”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拏(ná)】即“拿”,持,引申为撑,划,牵引,撑(船)。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沆砀(hàng dàng)】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8.【上下一白】天色湖光全是白皑皑的。一白,全白。一,全;都。 9.【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10.【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10.【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11.【强(qiǎng)饮】痛快地喝。强:痛快。 12.【大白】大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大白:这里指酒杯。 13.【客此】客,做客。在此地客居。 14.【舟子】船夫。 15.【喃】象声词。 16.【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 17.【更】还。 18.【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19.【及】到。。。。时

文章主题

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3.湖心亭看雪

【重点难点点拨】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弩(nǔ) 毳(cuì)衣 沆砀(hàng dàng) 余舟一芥(jiè) 铺毡(zhān) 二、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

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坚持著述。一生落拓不羁,淡泊功名,具有广泛的爱好和审美情趣。

他喜游历山水,深谙园林布置之法;懂音乐,能弹琴制曲;善品茗,茶道功夫颇深;好收藏,具备非凡的鉴赏水平;精戏曲,编导评论追求至善至美。 前人说:“吾越有明一代,才人称徐文长、张陶庵,徐以奇警胜,先生以雄浑胜。”

三、写作背景及解题 张岱出身于一个仕宦家庭,他在文学上沿袭公安派、竟陵派的主张,反对桎梏性灵的复古主义,提倡任情适性的文风。但又不为公安、竟陵所囿,能吸取两家之长,弃两家之短。

其作品题材范围广阔,于描写山水景物之外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明亡后,他隐迹山居,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20年前的繁华靡丽生活,写成《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书,以抒发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张岱文笔活泼清新,时杂诙谐,不论写景抒情,叙事论理,俱趣味盎然。 如《陶庵梦忆》中《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均写得意境极佳。

其他如《金山夜戏》、《柳敬亭说书》、虎丘的月夜、西湖的莲灯,无不写得逼真如画。张岱以散文的成就,被认为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湖心亭看雪》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读来觉得这简直不是文章,而纯粹是孤独者与孤独者的感通,孤独者与天地的感通,因为作者把很多有会于心的东西流于言外,用旷达和幽静共同酿制了一种近乎纯美的意境。

四、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 本段交代游湖心亭的时间、地点和环境。可分两层。

第一层(崇祯……西湖),点明时间、地点。 张岱文大凡记昔年游踪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这开头的闲闲二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第二层(大雪三日……俱绝),交代游亭的环境。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紧承开头。

只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

“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做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

本段写游湖心亭及湖心亭的景色。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日……湖心亭看雪),写“我”去湖心亭看雪。“是日,更定矣,余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严寒之日也;“更定”者,夜深人静,寒气倍增之时也。“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

试想,在“人鸟声俱静”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情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译,深夜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第二层(雾淞……两三粒而已),描写湖心亭的景色。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淞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混淆不分。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叠用三个“与”字,似觉天、云、水一齐活动起来,较之单纯写“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多了一点意趣。 天、云、上也;山、水,下也。

这两句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难辨的景象。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

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这是朦胧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能不使我们惊叹。

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形容混茫可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此真可谓着一“一”字而境界全出矣。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使人浑然不觉。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本段写出了作者在湖心亭遇上知已共饮的经过。 承上。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