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星座 > 新闻正文

纹绣小知识三分做七分养

纹绣小知识三分做七分养


1.如何理解三分治疗七分养

很多人喜欢说:“突然,我以前身体一直好的,就今年突然差了。”

其实是他一直在透支身体,颈椎长期一个低头姿势--痉挛--缺血--无菌性炎症--疼痛--骨骼压力增大--骨刺, 这就是颈椎病的来历,没有前面5-10年的长期一个低头姿,你不可能得颈椎病的;所以疾病很少什么突然,除非是急病。 肥胖也是一样,前面不是你的肌脂比不断下降,基础代谢率也就不会下降,基础代谢率不下降何来的肥胖。

有个前列腺炎患者有几年了,晚上起夜2-3次,叫他去医院, 说没事反正也能忍受,然后我给他说: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钙化--前列腺癌;你看看你准备到哪个阶段找我? 一个1年支气管炎患者和一个10年支气管炎患者有何区别?10年支气管炎患者支气管壁,杯状细胞受炎症刺激数量是前者的10倍,杯状细胞就是分泌粘液的,粘液多憋死你, 而且粘液多会慢慢沉积在支气管壁导致气道狭窄;经常有人说:“小病没关系。 ”这才是要作死的节奏。

一个胃病一年的人和一个胃病10年的人,请问假设要治好他们是一样的费用吗?肯定不一样的。中国老百姓99%都认为是一样,所以他们成天找偏方、神医,希望10年的疾病和一年的病人一样,药到病除,然后成天上当,今天被这个忽悠、明天被那个骗;老百姓最喜欢听的故事就是一个10年胃病患者,一个神医出手7天痊愈,其实除了急性疾病,80%疾病都不是治好的,是养好的,这是“三分治、七分养”的真正含义,这句话能理解的全国不会有多少人。

以最简单的鼻炎为例:感冒--长期感冒--单纯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甲肥大--鼻窦炎 --鼻中隔偏曲--萎缩性鼻炎--鼻癌;如果及早出手营养干预,鼻息肉-鼻甲肥大--鼻窦炎 --鼻中隔偏曲--萎缩性鼻炎--鼻癌这类复杂大病根本不会发生。 鼻炎-投入5000元,成功率是100%;鼻癌-投入500万,成功率是万分之一;老百姓不懂,大多是大大咧咧--以为鼻炎小毛病没事, 肾炎--是肾小球细胞受损,肾炎-- 准备5000元 一般成功率是100%; 肾病综合症--是肾小球细胞和肾小管细胞都受损,肾病综合症--准备5万元 一般成功率是60%; 尿毒症--长期炎症下肾小球细胞和肾小管细胞都纤维化,丧失过滤功能,一般是人工透析,尿毒症--准备50万元 一般成功率是10%。

医院人换个肾前后开支也是50万,所以无论是去医院,还是营养疗法,等到大病都是高昂代价,还是小病提前干预--这个好,医院人换个肾前后开支也是50万--你这只是换肾,然后还有每个月也要2万元抗排异,后期每个月也要几千元抗排异。

2.什么是三分治七分养

“三分治七分养”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人类的许多慢性病,实际是营养不良性疾病,如果不首先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那么一切药物治疗都是徒劳的;由于太医刘纯明确警示“病是自家生”,告诉大家遵循“养生十条”,注重食疗、体疗、心疗、生饥、节欲;由于《三分治七分养》中很具体地介绍了中医、中药治理慢性病的方法——也就是16种疗法、16种药;同时也由于《是药三分毒》中,介绍刘纯通过对5611味食物、药物进行的人体试验,亮出了132味令人急性中毒的药材、911味令人慢性中毒的药材、4133味疗效很差的药材,提出301味具有疗效的食物和143味有效又无毒的药材,这个太医“黑名单”对于人们正确饮食、对病人安全用药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所以,《三分治七分养》成为当前民众实践和享受中西医结合的最好帮手,让广大民众摆脱了医盲的困境,把自己的命运,把看病治疗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3.“三分治病,七分养”是什么含义

人们常说“三分治病,七分养”,这句话意在强调养病的重要,但当下有的 人走向了一个极端,过度强调“养”,而忘却了 “治”。

笔者认为战胜疾病,我们 不能一味偏重“治”或者“养”,而应当二者兼而有之,相辅相成。治病用的是药,这一环节的关键在于医生。

医生治愈了疾病,患者自己还必须懂得养护身体。养病先要养心。

历史上很多养生专家都认为“养心重 于养身”。唐代药王孙思邈就以独特的见解,实践了注重养心的保健养生法, 身体力行,在平均年龄二三十岁的时代,实现了寿高百余岁。

孙思邈认为“安心是药更无方”,强调了养心的重要性,他还提出了“十二少”的养心真谪与 “十二多”的丧生之本。 “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少欲、少怒”。

“十二多”即“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亏,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混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 只有将两 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所倡又有所忌,才能达到真正的养生境界。

有人花了 38 年的时间做了一项心理与健康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心情舒畅的人,死亡率 很低,而且极少得慢性病;而精神压力大的人,竟然有1/3因重病去世。我们生 活中很多常见的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肺结核、哮喘甚至感冒等都 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已经生病的人来说,心理因素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患者 自身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与医生密切配合,乐观地面对生活,可使重病减轻,绝 症得到缓解。

如果患者总是心事重重、郁郁寡欢,即使微不足道的小病也会演 变为无法救治的重症。只有做到心胸宽广、豁达开朗,我们才能远离疾病,拥 有健康的身体。

所以说“百病皆可从心医,养病定要先养心”的养生之道,不 在求仙丹灵药,而在养心。心性安定,身体便有了养好的前提基础,在此之后,我们再辅以食物进行 食补,用药物进行药补,对症下药,方可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