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星座 > 新闻正文

铁路建设小知识点

铁路建设小知识点


1.一建铁路工程知识点有哪些

施工平面布置内容与工程类别有关,位置与地形地貌的复杂程度有关,一般有以下主要内容: (一)既有公路、铁路、主要标志物的位置 1。

既有和新建公路、铁路线路方向和位置里程及与施工项目的关系。 2。

征地界内及附近已有的地上、地下建筑物及其他地面设施的位置和尺寸。 (二)拟建的建筑物位置和里程 1。

新建线路中线位置及里程,桥涵、隧道等结构物的位置及里程,因施工需要临时改移公路的位置。 2。

征地界内及附近拟建的地上、地下建筑物及其他地面设施的位置和尺寸。 (三)需要拆迁的建筑物、取(弃)土场位置 1。

需要拆迁的建筑物,需要改移的公路、道路。 2。

取土和弃土场位置。当取土和弃土场离施工现场很远,在平面布置上无法标注时,可用箭头指向取土或 弃土场方向并加以说明。

(四)临时施工场地、驻地位置 1。临时生产房屋位置,包括:办公用房,机械站、车库位置,加工场(厂)、制备场(厂)及各种建筑材 料、半成品、构件的仓库和生产工艺设备场所。

2。主要加工场区位置:混凝土成品预制场(厂),混凝土拌合楼、站。

3。各种材料、半成品、成品等仓库或堆栈的位置。

4。大堆料的堆放地点及机械设备的设置地点,如砂、石料堆放处等。

2.简述我国铁路的建设

中国铁路建设始于清朝末年,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2.4万公里,规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速铁路2.5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全国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54.9%和64.8%。[1]

在中国,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在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处于骨干地位。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不均,所以经济、快捷的铁路普遍占有更大的优势,成为一种受广泛使用的运输方式。

几次中国铁路大提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持续多年的重要事件。

高铁时代的中国铁路等级划分为高铁级、国铁Ⅰ级(含快铁和干线型普铁)、Ⅱ级Ⅲ级、地铁Ⅰ级Ⅱ级。

中国铁路列车分为普速列车、快速列车系列、高速列车(CRH),中国标准动车组(CR)[2] 系列,这些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与三级铁路并非对应关系。

2013年3月起,根据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议案,将原铁道部拟定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共同管理中国铁路。[3]

3.铁路建设的资料

铁路是供火车等交通工具行驶的轨道。铁路运输是一种陆上运输方式,以机车牵引列车车辆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行走。传统方式是钢轮行进,但广义的铁路运输尚包括磁悬浮列车、缆车、索道等非钢轮行进的方式,或称轨道运输。铁轨能提供极光滑及坚硬的媒介让列车车轮在上面以最小的摩擦力滚动,使这上面的人感到更舒适,而且它还能节省能量。如果配置得当,铁路运输可以比路面运输运载同一重量物时节省五至七成能量。而且,铁轨能平均分散列车的重量,使列车的载重能力大大提高。

铁路有时指某铁路“线”如京广铁路,有时指铁路线的集合而包括旧线新线或一线二线,如某铁路扩改名义下新建一条还是属于某铁路系统。

高铁时代的铁路等级很复杂,有路网等级、时速等级、客货等级等不同角度的分级。高铁级高于国铁Ⅰ级,国铁Ⅰ级有的是快铁,有的是普铁。

标准轨道比较于米轨和宽轨。时速等级的三分法里,普通铁路比较于快速铁路和高速铁路,二分法里则是普通铁路比较于捷运铁路。

4.铁路建设资料

(一)客运专线

为满足快速增长的旅客运输需求,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规划“四纵四横”铁路快速客运通道以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

1、“四纵”客运专线:

(1) 北京~上海客运专线,贯通京津至长江三角洲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2) 北京~武汉~广州~深圳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南地区;

(3) 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

(4) 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客运专线,连接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

2、“四横”客运专线:

(1) 徐州~郑州~兰州客运专线,连接西北和华东地区;

(2) 杭州~南昌~长沙客运专线,连接华中和华东地区;

(3) 青岛~石家庄~太原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

(4) 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和华东地区。

3、三个城际客运系统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

(二) 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性新线

以扩大西部路网规模为主,形成西部铁路网骨架,完善中东部铁路网结构,提高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规划建设新线约1.6万公里。

1、新建中吉乌铁路喀什~吐尔尕特段,改建中越通道昆明~河口段,新建中老通道昆明~景洪~磨憨段、中缅通道大理~瑞丽段等,形成西北、西南进出境国际铁路通道;

2、新建太原~中卫(银川)线、临河~哈密线,形成西北至华北新通道;

3、新建兰州(或西宁)~重庆(或成都)线,形成西北至西南新通道;

4、新建库尔勒~格尔木线、龙岗~敦煌~格尔木线,形成新疆至青海、西藏的便捷通道;

5、新建精河~伊宁、奎屯~阿勒泰、林芝~拉萨~日喀则、大理~香格里拉、永州~玉林和茂名、合浦~河唇、西安~平凉、柳州~肇庆、桑根达来~张家口、准格尔~呼和浩特、集宁~张家口等西部区内铁路,完善西部地区铁路网络;

6、新建铜陵~九江、九江~景德镇~衢州、赣州~韶关、龙岩~厦门、湖州~嘉兴~乍浦、金华~台州及东北东边道等铁路,完善东中部铁路网络。

(三) 路网既有线

加强既有路网技术改造和枢纽建设,提高路网既有通道能力。规划既有线增建二线1.3万公里,既有线电气化1.6万公里。

1、在建设客运专线的基础上,对既有线进行扩能改造,在大同(含蒙西地区)、神府、太原(含晋南地区)、晋东南、陕西、贵州、河南、兖州、两淮、黑龙江东部等十个煤炭外运基地,形成大能力煤运通道。近期要优先考虑大秦线扩能、北同蒲改造、黄骅至大家洼铁路建设和石太线扩能,实现客货分运,加大煤炭外运能力。

2、结合客运专线的建设,对既有京哈、京沪、京九、京广、陆桥、沪汉蓉和沪昆等七条主要干线进行复线建设和电气化改造。

3、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枢纽为重点,调整编组站,改造客运站,建设机车车辆检修基地,完善枢纽结构,使铁路点线能力协调发展。

4、建设集装箱中心站,改造集装箱运输集中的线路,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

5.有关铁路建设的资料

世界屋脊的辉煌穿越——写在青藏铁路铺通之际 2005年10月12日,注定要在世界铁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铺轨全线贯通。

10月15日,首批援藏物资通过青藏铁路运抵拉萨。这标志着西藏正式结束不通铁路的历史,也标志着我国所有省、市、区全部通上铁路。

攻破冻土难题,克服高原缺氧,保护脆弱生态 铁路建设难题一一破解 修建进藏铁路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修建进藏铁路一直关怀备至。

1984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正式运营。2001年6月29日,全长1142公里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动工。

滑坡,地震,风沙,雷电,强日照,泥石流。除了这些频发的自然灾害外,青藏铁路工程更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

4年来,10多万筑路大军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在雪域高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 青藏铁路要穿越550公里的连续多年冻土区,另外还有部分岛状冻土、深季节冻土、沼泽湿地和斜坡湿地,是工程建设的最大难关。

200多名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攻关,先后啃下了多年冻土隧道、桥梁、路基施工应用技术等多项世界性难题,不少冻土工程措施在国内外都是首创,使青藏铁路成了“世界冻土工程的博物馆”。 风火山的冰层厚达150多米,青藏铁路开工前,有西方媒体预言:青藏铁路根本过不了风火山。

负责施工的中铁二十局与多家科研单位合作,相继攻克了多项世界性高原冻土施工难题。2002年10月,风火山隧道顺利贯通。

青藏铁路全线海拔3000米以上,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有960公里,最高点达5072米,年平均气温在0摄氏度以下,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5摄氏度,空气含氧量仅为内地的一半,建设者随时可能发生肺水肿、脑水肿等危及生命的高原病。 为保障建设者的健康,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坚持卫生保障先行,以往建设工地上常见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豪言壮语,被“以人为本、保障健康”所取代。

沿线建立了三级医疗机构,职工生病在半个小时内就能送往工地医院治疗。青藏铁路沿线建有17座大型制氧站,工人每人每天平均强制性吸氧不低于2小时。

在开工以来的4年多建设中,没有一人因高原病致死。 青藏高原珍稀动物品种多、种群大,生态环境脆弱。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总投资330.9亿元,其中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就达12亿元以上。指挥部还在我国大型工程中首次实行环保监理制度,委托第三方对青藏铁路实施全程环保监控。

青藏铁路成为我国重点工程环保的典范:首次与铁路所经省区签订环保责任书;首次为野生动物修建迁徙通道;首次成功在高海拔地区种植移植草皮…… 减少运输成本,扩大对外交流,改变消费结构 高原发展机遇千载难逢 初到西藏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感受:物价高。据西藏有关部门调查,在拉萨,一吨煤炭700元,一吨水泥800元,100元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相当于沿海地区的54元。

原因主要是西藏自身生产能力相对较低,而以公路为主的运输方式,又增加了进出藏物资的运输费用和进出藏人员的经济支出。 交通的不便,越来越成为西藏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瓶颈。

旅游业、矿业、藏医药业、农畜产品加工、民族手工业等高原特色产业的发展,都因为交通而受制约。 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运营以来,成为开发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推动青、藏两省区经济发展的交通要道。

戈壁新城格尔木已从昔日的戈壁荒滩,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 青藏铁路纵贯青海、西藏两省区,是沟通青藏与内地联系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通道,也是西部腹地路网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藏铁路的贯通,将为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并从根本上改善西藏的交通设施,使西藏形成铁路、公路和航空的立体化交通,彻底解决物资、人员进出困难的问题,加快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逐步形成自己的经济造血功能。 串联高原景观,展示迷人魅力,吸引世人目光 黄金旅游线路呼之欲出 蓝天白云,雪山峡谷,民俗风情,宗教寺院……神秘的青藏高原以其巨大的魅力,一直吸引着中外游客。

自1980年以来,进藏观光的游客人数以年均27.6%的速度递增,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4%,两项指标都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藏已经把旅游业作为特色经济之首,然而,闭塞的交通却制约了这一产业的壮大。

青藏铁路贯通后,不仅为乘客提供较低的票价,还将把西宁、格尔木、拉萨3座城市串联成一个整体,形成环格尔木旅游圈和环拉萨旅游圈。 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将保持全天候通车,并使用红外线监控系统。

列车在一般路段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20公里,冻土地段每小时100公里。这意味着从格尔木到拉萨不会超过12小时。

据介绍,青藏铁路列车分普通客车和观光列车两种,前者以输送乘客为主,后者兼具旅游功能,每到一处胜地可停车观光,预计观光列车年载客量90万人次。届时,游客将坐在具有供氧功能的车厢内,享受饮食、民族风情表演等服务,浏览窗外美景。

这无疑会使赴藏的旅游者大增,推动西藏旅游业蓬勃发展。 面对新形势,西藏提出了。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