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星座 > 新闻正文

致仕文言文常识

致仕文言文常识


1.致仕在古文中是啥意思

辞去官职。

《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 何休 注:“致仕,还禄位於君。”《北史·韦孝宽传》:“ 孝宽 每以年迫悬车,屡请致仕。” 唐 白居易 《不致仕》诗:“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

致仕官的简称。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五年》:“是月, 龙图阁 直学士、致仕 杨时 卒,年八十三。”参见“ 致仕官 ”。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以何官称致仕,致仕后的俸禄数目及是否朝见等待遇,与其原官品、功绩及皇帝的恩宠程度有关。也称“休致”。《尚书大传.略说》:“大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大夫为父师,士为少师。”郑玄注:“所谓里庶尹也。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后汉书.郑均传》:“议郎郑均,束脩安贫,恭俭节整,前在机密,以病致仕,守善贞固,黄发不怠。”宋王禹偁《高闲》诗:“更待吾家婚嫁了,解龟休致未全迟。”《宋史.欧阳修传》:“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天子犹念公(袁可立)海上劳,予加衔致仕去。”

2.在文言文中“致仕”为什么是退休不做官的意思呢

“致仕不是做官”

先看两个例子:

(1)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生最重要的现实遭遇和实践行为是争取科举致仕。(《文明的碎片》)

(2)章申先生的作品使我想起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历代书法大家多为致仕通达者。远至李斯、蔡邕,后有王右军、颜鲁公、苏轼、赵孟 、董其昌等继起,群星闪耀,云蒸霞蔚,不可胜数。(《风神灵秀藏高格 线性流美出清真——读吕章申书法》)

很显然,在以上例子中,“致仕”都是按“做官”义来使用的。而实际上,“致仕”的意思并非“做官”,它是指为官者卸任或辞职——告老还乡,颐养天年。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的用法呢?主要原因是作者望文生义,想当然地认为,既然“仕”者“宦”(引申义)也,那么“致仕”就是“做官”。将“仕”与“官”联系起来自然没什么错,但一旦忽略或误释了语素“致”,就会导致对整个词语片面、错误的解读。下面我们利用古汉语的有关材料做一点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致”历史悠久,语义繁复。按《说文·攵部》:“致,送诣也。”《玉篇·攵部》也说:“致,至也。”基本上可以说,“致”最初的意思是“送”“送到”等。例如:

(3)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周易》)

(4)尽具其帑与其器用财贿,亲帅捍之,送致诸竟。(《左传·文公》)

“致”由“送至”义进一步引申为“归还”,如《国语·鲁语下》中有这么一句话:“子冶归,致禄而不出。曰:‘使予欺君,谓予能也。’”韦昭注为:“致,归也。致禄,还采邑也。”这里的“禄”是“俸禄”。能得到朝廷俸禄的人,自然是为官之人。这种表达除了用“禄”之外,也有用“仕”“政”的,即在“致禄”之外,还有“致仕”“致政”等说法。例如:

(5)闵子要 而服事,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公羊传·宣公元年》)

(6)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礼记·王制》) 何休注“致仕”曰“还禄位于君”;郑玄注“致政”曰“还君事”。不难看出,无论是“还禄位于君”,还是“还君事”,最后的结果都是从官位上退下来,不再过问朝廷或官府之事。在“致仕”“致禄”和“致政”这三个词中,“致仕”的使用频率最高。姑举三例,以窥一斑:

(7)七十而致仕,礼法有明文。(唐·白居易《秦中吟十首》)

(8)官闲如致仕,客久似无家。(唐·戴叔伦《客中言怀》)

(9)既至镇,心不自安,遂请致仕。(《旧五代史·唐书》卷六十六)

“致仕”用于现代汉语中,可以看做是文言词语的承继和保留(限于特定的文体和语境),语义没有发生变化,用的仍是最初的基本义。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我不是研究这个的,找了一篇某人的解释

3.古文中“致仕”和“乞骸骨”是什么意思

“致仕”的释义:旧时指交还官职,即辞官(退而致仕)--《公羊传.宣公元年》

“乞骸骨”的释义: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致仕

【读音】:[zhì shì]

【造句】:

1.元代规定官员的致仕年龄为70岁。

2.宋代以前,中国社会尚未形成完整而严密的官吏致仕即官吏退休制度。

3.身在官场志守廉,敢为苍生质昊天。为民着想民方敬,致仕美誉价万千。

乞骸骨

【读音】:[qǐ hái gǔ]

【造句】:

1.年出七十,乃上疏乞骸骨,遂爰居章安,卒於家。

2.不胜私愿,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

参考资料

百度汉语:/s?wd=%E4%B9%9E%E9%AA%B8%E9%AA%A8#detailmean

4.文言文常识:禁中

禁中:

1、禁令所及范围之内。《墨子·号令》:“有匿不言人所挟藏在禁中者断。”

2、指帝王所居宫内。《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二世常居禁中,与高决诸事。”《汉书·孔光传》:“上于是召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光……皆引入禁中,议中山、定陶王谁宜为嗣者。”汉蔡邕《独断》卷上:“汉天子正号曰皇帝……所居曰禁中,后曰省中。”汉蔡邕《独断》卷上:“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故曰禁中。”唐王昌龄《萧驸马宅花烛》诗:“青鸾飞入合欢宫,紫凤衔花出禁中。”《新唐书·柳芳传》:“芳始谪时,高力士亦贬巫州,因从力士质开元、天宝及禁中事,具识本末。”清昭连《啸亭杂录·癸酉之变》:“大内太监多河间诸县人,有刘金、刘得才等,其家即素习邪教者,选入禁中,遂与茶房太监杨进忠等传教。”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