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星座 > 新闻正文

升华的小知识

升华的小知识


1.谁能给我用生活常识解释一下凝华和升华

凝华就是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升华就是固体变成其他的过程

“雾凇”是低空中的水蒸气在天气变冷时,在树木的枝条上凝华形成的一种天然奇观。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六角形的冰晶或叫雪花,在飘落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属于凝华

白炽灯通电后,灯丝在高温下直接升华成钨蒸气,钨蒸气碰到温度较低的灯泡壁,又凝华成钨晶体,附在灯泡的玻璃内壁上,所以灯泡看起来变黑。冰冻的衣服变干是衣服上的固态冰直接升华为水蒸气

2.升华和凝华知识点

△ 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的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Sublimation).升华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等.生活中的实际例子:a.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b.灯丝变细;c.樟脑球(卫生球)变小或消失了;d.固态碘加热直接变成碘蒸气;e.干冰不见了;f.背阳处的雪不见了等等.②凝华的定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Deposition).凝华放热.生活中的实际例子:a.霜;b.雪;c.树挂(雾凇);d.窗花;e.碘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碘等等.注意:灯泡壁变黑是先升华后凝华的结果.③关于水:a.地球上的水:地球表面70%是海洋;地表水中97%是海水,陆地淡水(包括地下和土壤中的水)仅占3%;而在陆地淡水中,两极和高山冰雪占陆地总水量的3/4.b.地球上的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变成雨.天空的降水落到地面,一部分直接变为小溪,另一部分渗入地下,涌出地表后变成股股清泉.许多小溪汇合,形成江河,又注入大海.c.水和生命:动植物机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例如:人体重的65%是水;黄瓜重量的95%是水.有了水,生命才得以延续,人每天至少需要2000ML的水才能维持生命;人体失水15~20%就产生脱水症状;断水7~10天就会死亡;人饮用被微生物或化学物质污染过的水就会生病.d.我国的水: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是世界平均值的1/4,居世界第88位.而且,占全国耕地64%的长江以北地区只有全国18%的水资源,例如华北人均占有水量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

3.什么是升华

升华物理意义

升华:指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转变成气态的现象,可作为一种应用固-气平衡进行分离的方法。有些物质(如氧)在固态时就有较高的蒸气压,因此受热后不经熔化就可直接变为水蒸气,冷凝时又复成为冰。固体物质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物质的升华点。在升华点时,不但在晶体表面,而且在其内部也发生了升华,作用很剧烈,易将杂质带入升华产物中。为了使升华只发生在固体表面,通常总是在低于升华点的温度下进行,此时固体的蒸气压低于内压。

卤化铵也会“凝华”,但其机理与一般的升华不同。加热时,由于卤化铵分解成气态的氨和卤化氢而气化,冷却时又重新结合成卤化铵而沉积下来,表观现象与升华一样,所以常把它归于升华,但其实质是不同的。

简史 人类对升华现象认识得很早,西晋(公元4世纪)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即记载有:“取雌黄、雄黄烧下,其中铜铸以为器复之……百日此器皆生赤乳,长数分。”这一段话描述了三硫化二砷和四硫化四砷的升华现象。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1596)载有将水银、白矾、食盐的混合物加热升华制轻粉(氯化亚汞)法。

[编辑本段]科学概念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

举例:

固态的碘直接变成碘蒸汽的过程是升华。

樟脑片的变小是升华。

[编辑本段]哲学意义

升华的哲学意义指运动形式的升级,哲学将运动形式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五种形式。如人的性本能或性欲望,通过爱情或男女交际的方式得到实现,就是一种升华,即从心理活动升华为社会活动。

[编辑本段]方法

除了常压升华以外,还有:

真空升华 由于升华与固体蒸气压和外压的相对大小有关,降低外压可以降低升华温度,在常压下不能升华或升华很慢的物质可以采用真空升华。真空升华还可防止被升华的物质因温度过高而分解或在升华时被氧化。金属镁和钐、三氯化钛、苯甲酸、糖精等都可用此法提纯。

低温升华 1976年J.W.米切尔提出低温升华技术,即将温度和压力维持在升华物质的三相点以下,使它在很低的压力(几毫米汞柱)下升华,经冷凝后捕集在冷阱中而与杂质分离。此法操作简单,产品纯度很高,例如很难用一般方法提纯成高纯试剂的过氧化氢,用此法提纯,一次即可将钴、铬、铜、铁、锰、镍等杂质从1000ng/mL降至0.4~2ng/mL。

[编辑本段]升华的解释

1.从迁移的历史知识中总结出分析问题的立场、角度和出发点,使之具有方法论的意义,从而以此为指导去解决其他同类问题。例如学了世界史“50年代至8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亚洲经济的发展”后,要联想到当今中国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也需要这些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因素。

2.不仅将历史知识体现的理论观点挖掘出来,而且能运用理论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本质,从而达到从理论高度去驾驭知识。例如从中国古代史上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替过程中挖掘出:生产力的发展起最根本的决定作用。

心理学中的含义

3.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

4.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

例如:升华:碘变成碘蒸气,冰变成水蒸气,樟脑片不见了。

4.什么是升华

升华物理意义 升华:指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转变成气态的现象,可作为一种应用固-气平衡进行分离的方法。

有些物质(如氧)在固态时就有较高的蒸气压,因此受热后不经熔化就可直接变为水蒸气,冷凝时又复成为冰。固体物质的蒸气压与外压相等时的温度,称为该物质的升华点。

在升华点时,不但在晶体表面,而且在其内部也发生了升华,作用很剧烈,易将杂质带入升华产物中。为了使升华只发生在固体表面,通常总是在低于升华点的温度下进行,此时固体的蒸气压低于内压。

卤化铵也会“凝华”,但其机理与一般的升华不同。加热时,由于卤化铵分解成气态的氨和卤化氢而气化,冷却时又重新结合成卤化铵而沉积下来,表观现象与升华一样,所以常把它归于升华,但其实质是不同的。

简史 人类对升华现象认识得很早,西晋(公元4世纪)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即记载有:“取雌黄、雄黄烧下,其中铜铸以为器复之……百日此器皆生赤乳,长数分。”这一段话描述了三硫化二砷和四硫化四砷的升华现象。

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1596)载有将水银、白矾、食盐的混合物加热升华制轻粉(氯化亚汞)法。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 举例: 固态的碘直接变成碘蒸汽的过程是升华。

樟脑片的变小是升华。 ]哲学意义 升华的哲学意义指运动形式的升级,哲学将运动形式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五种形式。

如人的性本能或性欲望,通过爱情或男女交际的方式得到实现,就是一种升华,即从心理活动升华为社会活动。

5.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

△ 升华的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Sublimation)。

知识补充:

升华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等。生活中的实际例子:a.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b.灯丝变细;c. 樟脑球(卫生球)变小或消失了;d.固态碘加热直接变成碘蒸气;e.干冰不见了;f.背阳处的雪不见了等等。

△ 凝华的定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Deposition)。

知识补充:

凝华放热。生活中的实际例子:a.霜;b.雪;c.树挂(雾凇);d.窗花;e.碘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碘等等。注意:灯泡壁变黑是先升华后凝华的结果。

6.物态变化一章所有知识点,像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还有怎么判断晶体和

学习目标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学习重点 探究水的沸腾过程; 汽化的两种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正确识别现实生活中的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现象.? 学习难点 蒸发与沸腾的区别与联系; 利用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吸、放热规律解决问题.> 知识要点梳理:一、汽化和液化汽化:要点诠释: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蒸发: (1)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较缓慢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3)液体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 沸腾: (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水沸腾时现象:剧烈的汽化现象,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虽继续加热,它的温度不变.液化:要点诠释: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液化放热. 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所有气体都可液化).2、压缩体积. 液化的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注意:汽化与液化互为逆过程,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二、升华和凝华要点诠释:升华吸热,凝华放热,互为逆过程.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例子: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灯丝变细,卫生球变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例子:霜,树挂、窗花的形成过程. 规律方法指导: 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和联系: 相同点 不同点 部位 温度的要求 程度 影响条件 蒸发 ①、都是汽化②、都要吸热 表面 无特殊要求 缓慢 表面温度、表面空气流动速度、表面积大小 沸腾 内部与表面 必须达到沸点 剧烈 沸点受大气压强的影响 2、吸热的物态变化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经典例题透析:汽化和液化知识的考查1、干湿球温度计是用两个相同的温度计并列制成的,在使用时,图中右边温度计下端的玻璃泡包着湿布,由于水在蒸发时要_________,因此右边温度计的读数要比左边温度计的读数_________.因为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越少,水的蒸发就会越快,这样,干泡和湿泡的温度计示数差值大,就表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蒸发要吸热,造成右面的温度计示数下降,而干泡的温度计因为没有蒸发吸热的现象,造成两只温度计出现示数的差异. 答案:吸热;低;少; 总结与升华:理解蒸发吸热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小明从讲台上取下一只温度计并把它的玻璃泡用纱布包好,沾上酒精后取出,放在教室里,这只温度计的示数与原来相比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解析:由于酒精的蒸发吸热,所以温度计示数会下降,但酒精蒸发较快,待酒精完全蒸发后,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室温相等,因此,温度计的示数先下降,然后上升最后不变. 2、1标准大气压下,在盛水的大烧杯A内放着盛有80℃热水的小试管B,如图所示,当对大烧杯内的水加热时,烧杯内的水很快就烧开,若继续加热,试管B内的水将 A、到100℃就沸腾; B、到100℃不能沸腾; C、管内水温保持80℃不变; D、无法确定. 解析: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当烧杯内的水温度达到100℃时,若继续加热,水开始沸腾温度不会上升,同时热量会传给小试管,小试管温度上升达到100℃,此时小试管和大烧杯的温度相同均为100℃时,二者之间没有热量的传递了,即小试管没有能继续吸收到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答案:B. 总结与升华:液体沸腾应达到两个条件即: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收热量.二者缺一不可. 举一反三: 如图,对烧杯加热一段时间至水沸腾,然后再将盛有某种液体的试管插入沸水中,结果,一会儿试管中的液体也沸腾了,由此可以判断( ) A.试管中的液体也是水 B.试管中液体的沸点低于水的沸点 C.试管中的液体可能是水 D.试管中液体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 解析:若试管中的液体沸腾,那么试管中的液体沸点就应小于水的沸点,才能从水中吸热而沸腾. 答案:B. 3、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 ) A.消毒,防止将病毒带入口中 B.把镜面上的水分烘干 C.避免病人感觉镜子冷 D.防止口腔中的水蒸气液化,便于观察 解析: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降温和压缩体积,小镜的温度低于口腔的温度,如果不用火烤一下,会造成口腔内的水蒸气液化,看不清牙齿的情况. 答案:D 总结与升华: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我们所见到的“白汽”“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举一反三: 我国古代的饮器中有一种杯叫“常满杯”,杯中有用上等白玉做成的圆锥体,放在空气中,不断有水滴产生,使其常满.关于此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杯中的水是水蒸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B.杯中的水是空气在白玉上液化形成的 C.白玉是一。

7.【为什么会出现升华,凝华现象

比如说:水,我们一般之所以看到冰先熔化成水,在汽化成水蒸气,其实就是水的熔点与沸点之间差值非常大.(且在常温下我们是介于0——100℃之间的,不会看到水升华或凝华.但是条件允许,你用酒精灯(*下面有详细说明*)加热冰会有升华现象,但大部分是溶化,应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它会先吸收大量的热量,而这段时间便有空隙使它溶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此种情况下有升华现象.)而如碘,我们看到碘升华,其实是它的熔沸点相差不大,熔点113.5℃,沸点184.35℃.又如干冰,熔点-56.6℃,沸点-78.5℃(升华),两温度差也非常小{{{干冰在常温下就能升华,因为常温不会低于-78.5℃,所以直接就升华了.而且此种情况也很特殊,即:物体的沸点低于物体的熔点导致物体不会融化直接升华}}}.碘升华也如此,书中我们使用酒精灯加热碘的,而酒精灯的温度可达300~500℃,所以碘直接就升华了,而不会等到溶化再汽化,显然温度早已远远高于碘的沸点.----凝华如上的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不知道你听了是否明白.我是这么想的~请多多指教。

8.升华和凝华知识点

△ 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的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Sublimation)。

升华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等。

生活中的实际例子:a.冬天冰冻的衣服干了;b.灯丝变细;c. 樟脑球(卫生球)变小或消失了;d.固态碘加热直接变成碘蒸气;e.干冰不见了;f.背阳处的雪不见了等等。②凝华的定义: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Deposition)。

凝华放热。生活中的实际例子:a.霜;b.雪;c.树挂(雾凇);d.窗花;e.碘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碘等等。

注意:灯泡壁变黑是先升华后凝华的结果。③关于水:a.地球上的水:地球表面70%是海洋;地表水中97%是海水,陆地淡水(包括地下和土壤中的水)仅占3%;而在陆地淡水中,两极和高山冰雪占陆地总水量的3/4。

b.地球上的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

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变成雨。天空的降水落到地面,一部分直接变为小溪,另一部分渗入地下,涌出地表后变成股股清泉。

许多小溪汇合,形成江河,又注入大海。c.水和生命:动植物机体中含有大量的水。

例如:人体重的65%是水;黄瓜重量的95%是水。有了水,生命才得以延续,人每天至少需要2000ML的水才能维持生命;人体失水15~20%就产生脱水症状;断水7~10天就会死亡;人饮用被微生物或化学物质污染过的水就会生病。

d.我国的水: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是世界平均值的1/4,居世界第88位。而且,占全国耕地64%的长江以北地区只有全国18%的水资源,例如华北人均占有水量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6。

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9.化学小常识

小常识(一)水果为什么可以解酒

饮酒过量常为醉酒,醉酒多有先兆,语言渐多,舌头不灵,面颊发热发麻,头晕站立不稳……都是醉酒的先兆,这时需要解酒。

不少人知道,吃水果或饮服1--2两干净的食醋可以解酒。什么道理呢?

这是因为,水果里含有机酸,例如,苹果里含有苹果酸,柑橘里含有柠檬酸,葡萄里含有酒石酸等,而酒里的主要成分是乙醇,有机酸能与乙醇相互作用而形成酯类物质从而达到解酒的目的。同样道理,食醋也能解酒是因为食醋里含有3--5%的乙酸,乙酸能跟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

尽管带酸味的水果和食醋都能使过量乙醇的麻醉作用得以缓解,但由于上述酯化反应杂体内进行时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防醉酒的最佳方法是不贪杯。

小常识(二)油条与化学

油条是我国传统的大众化食品之一,它不仅价格低廉,而且香脆可口,老少皆宜。

油条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国古代的油条叫做“寒具”。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一首关于寒具的诗中是这样描写油条的形状和制作过程的:“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匾佳人缠臂金”。这首诗把油条描绘得何等形象化啊!可当你们吃到香脆可口的油条时,是否想到油条制作过程中的化学知识呢?

先来看看油条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发面,即用鲜酵母或老面(酵面)与面粉一起加水揉和,使面团发酵到一定程度后,再加入适量纯碱、食盐和明矾进行揉和,然后切成厚1厘米,长10厘米左右的条状物,把每两条上下叠好,用窄木条在中间压一下,旋转后拉长放入热油锅里去炸,使膨胀成一根又松、又脆、又黄、又香的油条。

在发酵过程中,由于酵母菌在面团里繁殖分泌酵素(主要是分泌糖化酶和酒化酶),使一小部分淀粉变成葡萄糖,又由葡萄糖变成乙醇,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有机酸类,这些有机酸与乙醇作用生成有香味的酯类。

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产生许多小孔并且膨胀起来。有机酸的存在,就会使面团有酸味,加入纯碱,就是要把多余的有机酸中和掉,并能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进一步膨胀起来;同时,纯碱溶于水发生水解;后经热油锅一炸;由于有二氧化碳生成,使炸出的油条更加疏松。

从上面的反应中,我们也许会耽心,在油条时不是剩下了氢氧化钠吗?含有如此强碱的油条,吃起来怎能可口呢?然而其巧妙之处也就在这里。当面团里出现游离的氢氧化钠时,原料中的明矾就立即跟它发生了反应,使游离的氢氧化钠经成了氢氧化铝。氢氧化铝的凝胶液或干燥凝胶,在医疗上用作抗酸药,能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等。常见的治胃病药“胃舒平”的主要成分就是氢氧化铝,因此,有的中医处方中谈到:油条对胃酸有抑制作用,并且对某些胃病的一定的疗效。

10.物态变化的知识

/view/1141139.htm?fr=ala0_1

物态变化 熔化: 固态→液态 (吸热)

凝固: 液态→固态 (放热)

汽化: 液态→汽态 (吸热)

液化: 汽态→液态 (放热)

升华: 固态→汽态 (吸热)

凝华: 汽态→固态 (放热)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change of state)

首先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物质从固态转换为液态时,这种现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热,比如冰吸热熔化成水,反之,物质从液态转换为固态时,这种现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热,比如水放热凝固成冰。在这些从固态转换为液态的固体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熔点,就是温度达到熔点时(持续吸热)就会熔化,熔化时温度不会高于熔点,完全融化后温度才会上升。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所以熔化过程中的温度不定。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存在三种状态,例:冰熔化时,温度为0℃,同时存在冰的固态,水的液态和冰与水的固液共存态。

然后是物质气态与液态的变化关系,物质从液态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发生在液体表面,可以在任何温度进行,是缓慢的。沸腾发生在液体表面及内部,必须达到沸点,是剧烈的。汽化要吸热,液体有沸点,当温度达到沸点时,温度就不会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热;物质从气态转换为液态时,这个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例如水蒸气液化为水,水蒸发为水蒸气。加快液体的蒸发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体的表面积;2.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3.提高液体的温度;4.降低周围环境的水蒸气含量,使其无法饱和(就是使空气干燥。)。

最后是我们不常见的物质固态和气态的关系,物质从固态直接转换为气态,这种现象叫做升华,然后是物质直接从气态转换为固态,这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在发生物态变化之时,物体需要吸热或放热。当物体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转化时,就是吸热;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化时,则是放热。而吸热或放热的条件是热传递,所以物体不与周围环境存在温度差,就不会产生物态变化。例如0℃的冰放在0℃的空气中不会熔化。

这就是物态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他们转换的依据主要是温度。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气态以及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而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从液态变为固态以及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中,向外界放出热量。

例如:

熔化:铁变成铁水,石蜡变成液态,海波变成液态

凝固:铁水变成铁,液态沥青放热凝固,液态石蜡放热凝固

汽化:沸腾,蒸发,酒精挥发

液化:露,雾,"白气"

升华:碘变成碘蒸气,冰变成水蒸汽,樟脑片不见了

凝华:霜,雾凇,冰花 ,雪

除此之外,还有等离子态、超固态和中子态。

更多自然界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

1、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液化)

2、早晨,草木上的小水滴(液化)

3、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华)

4、高温加热碘,碘的体积变小(升华)

5、衣箱中的樟脑丸渐渐变小(升华)

6、夏天,水缸外层“出汗”(液化)

7、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升华)

8、洒在地上的水不久干了(汽化)

9、游泳上岸后身上感觉冷(汽化)

10、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凝华)

11、早晨的浓雾(液化)

12、水结成冰(凝固)

13、钢水浇铸成车轮(凝固)

14、北方冬天的树挂(凝华)

15、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变小了(升华)

16、南方雪灾中见到的雾淞(凝华)

17、雪灾中电线杆结起了冰柱(凝固)

18、灯丝变细(升华)

19、灯泡发黑(凝华)

水的三大名称:固态:冰、霜、雪、淞、“窗花”、雹、白冰 。

液态:水、露、雨、雾、“白气” 。

气态:水蒸气 。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