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六年级上册的语文书文学常识
第八单元1、背诵默写三首古诗,理解诗意,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斋 疑 些小 曹 岁 迥 乾坤2、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3、岁寒三友象征着怎样的精神?4、听写拓展阅读中的词语。
第七单元《古诗二首》1、背诵默写古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明白诗意。君 冢 窦 雉 舂 羹 贻 但使 飞将 不教2、知道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你还知道那些关于战争的古诗?默写出来。《夜莺之歌》1、听写词语。
2、重点问题:课文为什么以“夜莺之歌”为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里看出来?重点句子:孩子学夜莺叫, 孩子踢松果,说“野兽来了”等。《小英雄雨来》1、概括小标题。
2、文中的几处景色描写有社么作用?3、“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4、听写本课词语,关键是一些象声词的使用。5、像雨来这样的小英雄你还知道有谁?《狼牙山五壮士》1、听写词语。
2、概括几个部分的小标题。3、狼牙山五壮士的“壮”有何含义?《螳螂捕蝉》1、熟读背诵,明白文章大意。
2、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第六单元《期盼世界和平的孩子》1、听写词语。2、本文讲了雷棣的几件事情?3、激励他自强不息的动力是什么?4、你想对雷棣说什么?(赞扬 鼓励)《 黑孩子罗伯特》1、听写词语。
2、罗伯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3、在他捐钱的过程中, 描写了一些列的动作,从这些动词里你看出什么?4、在丽莎爸爸的怀里,罗伯特为什么哭了?他想到些什么? 丽莎爸爸又会想到什么?5、课文几次提到玫瑰花?都有什么作用?《别挤啦》1、怎样理解诗中所说的“挤”?作者为什么一再呼吁人们不要挤?2、读到这首诗,你想到了那些“挤”的行为?《瑞恩的井》1、瑞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课文重点写了他攒钱的过程,为什么这样安排?3、“我希望,非洲每个孩子都喝上干净的水”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阳光皮肤》1、你怎样理解阳光皮肤?2、假如让你来介绍自己的国家,你会怎样说?第五单元《我的伯父鲁迅先生》1、听写词语。2、概括小标题。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碰壁拉车的为什么光脚在路上跑?鲁迅先生给拉车的处理完以后为什么变得严肃?4、鲁迅先生为什么收到那么多人的爱戴?5、你还知道鲁迅的哪些作品?《花脸》1、听写词语。
2、本文讲了与花脸有关的几件事情?3、从花脸事件中,我悟出了什么经验?你有过类似的经验吗?《荷塘旧事》1、听写词语。2、课文中的景色描写有什么作用?3、作者为什么时时怀念那荷塘?《报纸的故事?1、重点词语。
2、作者失业在家,却要坚持订报,你怎样评价这件事情?《 母亲的纯净水》1、重点词语。2、你怎样理解文中出现的“穷” 字?本单元作文:往事本单元几篇课文的作者,都要记住。
第四单元《体育颂》1、听写词语。2、背诵课文。
3、你所理解的体育精神是什么?《把掌声分给她一半》1、听写词语。2、孙晋芳有什么样的美好品质?3、理解文中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4、理解文中比喻句的作用。《学奕》1、背诵默写本文。
2、文中的两个人有什么不同?3、从本文中你收到什么启发?本单元作文:介绍自己喜欢的运动,并且写出你在活动中的收获。第三单元《长江之歌》1、背诵诗歌。
2、本文用了哪几种修辞?找出有关句子,并且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拟人 对偶 比喻3、关于长江黄河的一些基本常识,判断错对。
《三峡之秋》1、听写生字词语。2、课文按什么顺顺序写三峡?每个时间段的三峡有什么不同特点?3、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 知道把什么比做什么,体会这样写好处,并且仿写句子。
4、关于三峡的基本常识。三峡为于长江上游,西起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
《古诗二首》1、默写背诵古诗。2、明白诗意,知道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凉州词》表达边关将士的豁达乐观、保家卫国的思想, 表达了世人对戍边 将士的同情。《浪淘沙》表达了诗人奋发有为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黄河之水天上来》1、听写词语。2、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句,体会其含义。
3、为什么那黄河称为 母亲河?《 最后的琪琪》1、听写词语。2、本文运用了那些写作方法?举例说明。
第二单元一、听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易错词语。二、明白两篇古文的意思,会翻译重点句子。
明白寓言的寓意。三、理解课文的含义和表达的感情。
四、根据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回答问题。第一单元一、听写词语。
二、明白课文的内容, 理解中的句段的含义。《一夜的工作》 中总理的品格, 课文最后一段表达的作者的感情,细节之中感受到什么。
《穷人》中省略号的用法,桑娜心理活动,为什么课文以“穷人”为题,桑拿一家有怎样的品质?《白桦林的低语》中,守林人有着怎样的品质?《杨震暮夜却金》中,杨震的伟大表现在何处?你尊敬怎样的人?。
2.语文s版小学语文知识大全,要全面语文基础知识一、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四、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五、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六、六种病句类型:1 成分残缺;2 搭配不当;3 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4 前后矛盾;5 语序不当;6 误用滥用虚词(介词)七、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八、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九、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双关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十一、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十二、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三、记叙线索: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十四、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十五、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十六、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十七、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移步换景十九、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思想二十、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二十一、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六种形式:1 一般—个别 2 现象—本质 3 原因—结果 4 概括—具体 5 部分—整体 6 主要—次要二十二、说明语言:平实、生动二十三、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二十四、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列图表二十五、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二十六、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二十七、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称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二十八、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九、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十、结构形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三十一、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三十二、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三十三、引号的作用:1 表引用 2 表讽刺或否定 3 表特定称谓 4 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5 特殊含义三十四、破折号用法:1 表注释 2 表插说 3 表声音中断、延续 4 表话题转换 5 表意思递进 三十五、省略号的六种用法:1 表内容省略 2 表语言断续 3 表话未说完 4 表心情矛盾 5 表思维跳跃 6 表思索正在进行三十六、其他:(一) 某句话在句子中的作用:*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四)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五)段意的归纳*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六)复句关系和常用关联词语:* 并列:既……又……;一边……一边……;不是……而是……* 承接:便;就;于是* 递进:不但……而且……;并且;甚至;更;何况等* 选择:不是……就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是……还是……;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转折:虽然……但是……;尽管……却……;然而;却;只是;不过等* 因果:因为……所以……;既然……就……。
3.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学常识语文复习
三八、熟读精思
1、译文:大致地读书先要熟读,让书中的语句都好像是出自自己的嘴。接着认真思考,让书中的道理都好像是来自于我心中的,然后就可以有收获。对于文中的道理有疑问,大家理解的纷繁错杂,应该虚心冷静地思考,不要匆忙在大家的说法中做选择,做放弃。先假定一种说法是正确的,就顺着它的思路去想,来验正它是通畅的还是堵塞的,如果没有道理,用不着和其他说法比较就会自动屈服。再让那些说法互相诘问反驳,考察稳妥的说法,来考查它是对是错,看上去是对的而事实上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不能成立。大致慢慢地走,处于宁静状态看动向,就像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容易的再加工它的节骨眼,关键之处,就像缠在一起的绳子,有不通顺的地方姑且放在一边慢慢理它。
2、文学常识:这两段文字分别选自《朱子大全》和《童蒙须知》。朱熹,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3、加点字注解:
纷错:纷繁错杂。 遽:急速、匆忙。
之所之:到所要去的地方。 通塞:指思路的畅通和堵塞。
自屈:自动屈服。 诘难:诘问反驳。
安:稳妥。 无以立:不能成立。
大抵:大概。 急:急需,急迫。
夺于公论: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夺,失去。
大率:大致,一般情况下。 节目:节骨眼儿,即关键之处。
徐行却立:徐行,慢慢走。却立,退去。 姑:姑且,暂且。
正:使……端正。 详:安详。
牵强:勉强。 诵:读出声音。
见:同“现”。
四一、答谢中书书
一、译文:
二、中心:作者充满了知音难觅的感慨。本文由形态、色态和声音进行描写。
三、加点字注解:
颓:坠落。 沉鳞:潜游水中的鱼。
书:书信。 共:共同。
交:相互。 俱:都。
竟:比赛。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欲界,拂家语,意即人世间。
康乐:即谢灵运,封康乐公,是南朝晋宋间山水诗人。 与:参与。
四、文学常识:选自《陶隐居集》。陶弘景,南宋齐梁间文学家。
语文:
一、默写:
1. 《答谢中书书》、第三十九课《古诗四首》
2. 每周一诗 (9) (10) (11) (12) (13)(14)(15)(16)(17)(18)
二、加点字解释、句子翻译、文学常识、内容理解。
《为学》、《熟读精思》、《答谢中书书》
(注意:加点字解释为课文下面的注解和课后的积累)
4.语文六年级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填空 一、《学弈》选自( ),孟子是( )、( )家,名( )字( )( )时( )国人。
《两小儿辩日》选自( ),孔子名( )字( ),( )时( )国人。( )、( )、( )家。
他的( )编成( )一书。 二、《学弈》告诉我们( )。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孩子( ),孔子( )。 三、《匆匆》作者是( ),代表作有( )。
毛泽东称赞他的( ),说他( ),宁可( )不领( )。 四、《桃花心木》作者( ),( )人,代表作有( )。
五、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 ),会( )出一颗( )的心。 六、《顶碗少年》作者( ),文中少年( )次顶碗。
七、《手指》作者( ),名( )字( )代表作有( )。 八、五根手指名称为( ),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 ),各具不同的( )各有( ),各有( )。
九、《北京的春节》,作者( ),原名( ),字( ),代表作有( ),选自小学课本的有( )。 十、文中提到的重要日子有哪七个( ) 十一、《和田的维吾尔》中维吾尔人是( )的。
十二、《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 ),是( )的女儿,他死于( )日,因作者写于( )年,在( )写的,正值父亲逝世( )周年,文中父亲的精神是( )的,最大的写法是( )。文中分为( )四部分。
十三、《灯光》作者( ),代表作有( ),文中的主人公是( ),文中的线索是( )和( ) 十四、《为人民服务》中张思德( )年参加红军,( )日因( )而牺牲。九月八日为他举行了( ),( )作了演讲( )。
文中( )提出了精兵简政。含义是( ),司马迁的名言是( )。
司马迁( )人,是( )三家。《史记》是第一部( )。
这句话的含义是( ),固( ),或( ),于( ),泰山( )鸿毛( )。完全的含义是( ),彻底的含义是( )。
十五、《一夜的工作》作者( ),文中写了周总理的( )和( )。 十六、《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 ),( )人,代表作有( )。
文中小女孩五次幻想到了( ),小女孩现实中是( )的,她渴望( )。两个幸福的含义分别是( )。
十七、《凡卡》作者( )国的( ),本文以( )结尾,含义是( )。 十八、《跨越百的的美丽》中居里夫人是( )国的( )家,在文中写了她的( )美和( )美。
十九、《真理诞生于一百问号之后》,中?的含义是( ),!的含义是( )。见微知著的含义是( )。
二十、《我最好的老师》中的老师是( ),他是一人很有( )的人,教学方法( ),常常有( )的举动。 二十一、《难忘的启蒙》作者( ),教导我们要( )要( ),要做一个( )的人。
文中的四件事是( )。 二十二、《养花》作者( ),文中最后一句,也是点明中心的一句是( )。
二十三、《狱中联欢》中的顺序是( ),( )、( )、( )。 二十四、《名碑荟萃》的碑林在( )市,是一座( )。
文中的四位书法家是( )。 二十五、默写诗并诗意。
《七步诗》《鸟鸣涧》《芙蓉楼送辛渐》《江畔独步寻花》《石灰吟》《竹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已亥杂诗》《浣溪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二十六、《各具特色的民居》主要讲了( )和( )民居。 二十七、《千里梦圆在今朝》中神五发射时间( ),飞行员( )。
神六发射时间( ),飞行员( )。
5.语文常用的文学常识,(一)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库”:经、史、子、集《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地理:“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四海:指天下、全国.“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四)其它: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3.五味:指酸、甜、苦、辣、咸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8.岁寒三友:松、竹、梅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合称三甲鼎.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点--21点,二更21点--23点,三更23点--1点五更3点--5点.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27.玉常金马:指翰林院.28.《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30.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三宝”,拂教名词,指拂、法、僧.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32.溢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33.“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ù)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五)古代别称:1.桑梓:家乡 2.巾帼:妇女 3.须眉:男子4.鸿雁:书信 5.社稷:国家 6.汗青:史册7.轩辕:祖国 8.“三尺”:法律9.谦称: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 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 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②称天子:殿下 ③称将军:麾下 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尊上(称对方的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称对方父亲),尊堂(对方的母亲),尊亲(对方亲戚),尊驾(称对方),尊命(对方的嘱咐),。
6.语文六年级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填空 一、《学弈》选自( ),孟子是( )、( )家,名( )字( )( )时( )国人。
《两小儿辩日》选自( ),孔子名( )字( ),( )时( )国人。( )、( )、( )家。
他的( )编成( )一书。 二、《学弈》告诉我们( )。
《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孩子( ),孔子( )。 三、《匆匆》作者是( ),代表作有( )。
毛泽东称赞他的( ),说他( ),宁可( )不领( )。 四、《桃花心木》作者( ),( )人,代表作有( )。
五、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 ),会( )出一颗( )的心。 六、《顶碗少年》作者( ),文中少年( )次顶碗。
七、《手指》作者( ),名( )字( )代表作有( )。 八、五根手指名称为( ),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 ),各具不同的( )各有( ),各有( )。
九、《北京的春节》,作者( ),原名( ),字( ),代表作有( ),选自小学课本的有( )。 十、文中提到的重要日子有哪七个( ) 十一、《和田的维吾尔》中维吾尔人是( )的。
十二、《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 ),是( )的女儿,他死于( )日,因作者写于( )年,在( )写的,正值父亲逝世( )周年,文中父亲的精神是( )的,最大的写法是( )。文中分为( )四部分。
十三、《灯光》作者( ),代表作有( ),文中的主人公是( ),文中的线索是( )和( ) 十四、《为人民服务》中张思德( )年参加红军,( )日因( )而牺牲。九月八日为他举行了( ),( )作了演讲( )。
文中( )提出了精兵简政。含义是( ),司马迁的名言是( )。
司马迁( )人,是( )三家。《史记》是第一部( )。
这句话的含义是( ),固( ),或( ),于( ),泰山( )鸿毛( )。完全的含义是( ),彻底的含义是( )。
十五、《一夜的工作》作者( ),文中写了周总理的( )和( )。 十六、《卖火柴的小女孩》作者( ),( )人,代表作有( )。
文中小女孩五次幻想到了( ),小女孩现实中是( )的,她渴望( )。两个幸福的含义分别是( )。
十七、《凡卡》作者( )国的( ),本文以( )结尾,含义是( )。 十八、《跨越百的的美丽》中居里夫人是( )国的( )家,在文中写了她的( )美和( )美。
十九、《真理诞生于一百问号之后》,中?的含义是( ),!的含义是( )。见微知著的含义是( )。
二十、《我最好的老师》中的老师是( ),他是一人很有( )的人,教学方法( ),常常有( )的举动。 二十一、《难忘的启蒙》作者( ),教导我们要( )要( ),要做一个( )的人。
文中的四件事是( )。 二十二、《养花》作者( ),文中最后一句,也是点明中心的一句是( )。
二十三、《狱中联欢》中的顺序是( ),( )、( )、( )。 二十四、《名碑荟萃》的碑林在( )市,是一座( )。
文中的四位书法家是( )。 二十五、默写诗并诗意。
《七步诗》《鸟鸣涧》《芙蓉楼送辛渐》《江畔独步寻花》《石灰吟》《竹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已亥杂诗》《浣溪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二十六、《各具特色的民居》主要讲了( )和( )民居。 二十七、《千里梦圆在今朝》中神五发射时间( ),飞行员( )。
神六发射时间( ),飞行员( )。
7.初中语文版文学常识这个实在是多啊,经典一点的在下面(一)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库”:经、史、子、集《诗经》六义:凤、雅、颂、赋、比、兴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 “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地理:“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 (四)其它: 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即稷、黍、麦、菽、稻)3.五味:指酸、甜、苦、辣、咸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8.岁寒三友:松、竹、梅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13.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14.及第:指科举考试中选,应试未中叫落第、下第。
15.童生试:也叫“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大小都叫童生。16.科举试: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称秋闱或大比)每三年在省举行一次,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称春闱或礼闱)参加者必须是举人,考中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称进士。第一是状元,第二名是称榜眼,第三名是称探花。
合称三甲鼎。 光绪三十年(1905年)因各地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止。
17.《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18.“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1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凤、雅、颂”三大类20.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21.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22.跪:古代两膝着地,耸身挺腰、臀不沾脚跟。23.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次序。
24.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在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也称“五鼓”或称五夜。一更19点--21点,二更21点--23点,三更23点--1点五更3点--5点。
25.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正、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三春);四、五、六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三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26.星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27.玉常金马:指翰林院。
28.《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编的最有影响的一部古代辞书。29.“三教九流”:“三教”,指佛教、道教、儒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旧指宗教或学术界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噗的人。“三教九流”多含贬义。
30.无事不登三宝殿:俗话。即没有重要的事不敢来麻烦的意思。
“三宝”,拂教名词,指拂、法、僧。31.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32.溢号:是大臣死后朝廷按其生平事迹行为给他评定一个称号,以示褒贬善恶。
如范仲淹谥号为文正公。33.“岳阳楼”四绝:滕子京修岳阳楼,范仲淹作记,苏舜钦书写,邵(sù)篆额(用篆字书写的匾额)一时传为四绝。
(五)古代别称:1.桑梓:家乡 2.巾帼:妇女 3.须眉:男子 4.鸿雁:书信 5.社稷:国家 6.汗青:史册 7.轩辕:祖国 8.“三尺”:法律9.谦称:①自称:愚、鄙、敞、卑、窃、臣、仆 ②帝王自称:孤、寡、不谷 ③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 ④其它:在下、小可、老朽、妾、老纳等10.敬称:①称帝王: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 ②称天子:殿下 ③称将军:麾下 ④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令,意思是美好,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令尊(对方的父亲),令堂(对方的母亲),令阃(kǔn)(对方的妻子),令兄(对方的哥哥),令郎(对方的儿子),令爱(对方的女儿);尊,用来称对方有关的人或物。如。
8.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第 一单 元 复 习 形近字 激(激动) 暴(暴露) 律(纪律) 俏(俏丽) 巷(巷子) 龙(巨龙) 邀(邀请) 瀑(瀑布) 津(津津乐道) 峭(陡峭) 港(香港) 庞(庞大) 悄(悄悄) 供(供应) 侠(侠客) 辩(辨认) 拷(拷问) 漆(漆黑) 烘(烘烤) 峡(峡谷) 辨(辨别) 烤(烤干) 膝(膝盖) 解析课文、语句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作者之所以将古桥、树木、山泉、小溪、白云、瀑布……这些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将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似面对面的倾诉,更亲切自然,更利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3、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4、“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本段文字作者运用想像手法,将自己写成一棵树,这充分表现作者与树木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热爱自然的感情。
《草虫的村落》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作者以奇异的想象,追随着一只爬行的小虫,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从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对小生物的喜爱之情。《索溪峪的“野”》 题目中的“野”意思是“野性的”,是天然的、自然的意思。
作者认为索溪峪的美就在于它的“野”;它的野体现在四个方面: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动物是野的,人也变“野”了。本文围绕索溪峪的“野”,依次描绘了那儿的山、水、野物及人的“野”,体现了一种天然之美。
表达了作者对索溪峪自然景色的无比喜爱和轻松愉快的心情。必背内容1、文学常识《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著名诗人、散文家;《山雨》作者是赵丽宏;《草虫的村落》作者郭枫著名诗人、作家;《索溪峪的“野”》 作者曹敬庄,作家、教授,编有《现代散文精选》。
2、日积月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新雷》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月夜》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秋夜洛城闻笛》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襄邑道中》 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元稹 第 二单 元 复 习 多音字 水浒传zhuàn 朝zhāo阳 嘻嘻哈哈hā 纤xiān维 沉闷mèn 似shì的 传chuán来 朝cháo向 哈hǎ达 纤qiàn夫 闷mēn热 好似sì 形近字 拖(拖拉) 恨(悔恨) 讥(讥笑) 桨(船桨) 盆(脸盆) 涉(干涉) 撤(撤退) 施(施工) 艰(艰巨) 饥(饥饿) 浆(泥浆) 岔(岔道) 频(频繁) 撒(播撒) 侵(侵入) 挚(真挚) 墩(矮墩墩) 瑞(瑞士) 受(接受) 班(上班) 寝(寝食) 热(闷热) 敦(伦敦) 端(端详) 授(教授) 斑(可见一斑) 解析课文、语句 《詹天佑》本文记叙了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在他身上表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1、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詹天佑的这些想法表明他是一个有高度爱国热情的工程师。他深知,他所承担的工程,是中国人靠自己的技术力量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这是一条争气路。
如果修得不好,不但外国人会讥笑我们,我们的工程师也会丧失信心;修好了,既可以回击帝国主义的蔑视讥笑,也能提高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所以一定要把它修好。2、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这句话说明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对工作人员要求非常严格 《怀念母亲》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1、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离别的滋味尤为强烈,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
9.六年级语文知识要点急小升初语文知识积累一、多音字词:1、她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话语,引得人们哄(hōng)堂大笑,随后就一哄(hòng)而散了。
2、年迈的他穿着丧(sāng)服,为丧(sāng)葬费发愁,神情沮丧(sàng)、垂头丧(sàng)气。3、小明的爸爸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点差(chā)错。
4、网里的鱼拼命挣扎(zhá),鱼刺扎(zhā)破了他的手,他随意包扎(zā)一下,并没有太在意。5、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二、文学知识积累:1、“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2、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范晔《后汉书?班超传》5、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 范晔《后汉书》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小已。
曹操《龟虽寿》7、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10、欲人不闻,莫若不言;欲人不知,莫若不为。
枚乘《上书谏吴王》小升初语文知识积累19一、多音字词:1、盛(shèng)老师盛(shèng)情邀请我们同学去她家做客,并给我们每个人盛(chéng)饭夹菜,生怕我们吃不好。2、落地窗外面站着一个衣着寒伧(chen),语言伧(cāng)俗的人在吵架。
3、勇于创(chuàng)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chuāng)伤,但这伤过后就是幸福的微笑。4、“我是他的大伯(bó),不是他的大伯(bǎi)子,听明白了吗?”我生气的问道。
5、“发疟(yào)子就是患了疟(nüè)疾,对吗?”我小心翼翼地问医生。二、文学常识积累:作家作品:(一)、古代作家: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思想核心是“仁”,《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的意思。
墨子,名翟,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今存53篇。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81篇。
(二)、作品: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6、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小升初语文知识积累20一、多音字词1、看(kān)守大门的保安,是一个很爱学习的小伙子,当然也很喜欢看(kàn)小说,尤其是侦探小说。2、今天早上,银行(háng)发行(xíng)钞票,报纸刊登出了最新的行(háng)情介绍,提供给大家参考。
3、由于一次意外,他得了艾(ài)滋病,从此,他整天自怨自艾(yì),提不起精神。4、“《鸿门宴》是传(zhuàn)记而不是传(chuán)奇。”
听了老师的话,小明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5、那个叫荷(hé)花的姑娘,旁边站着一位荷(hè)枪实弹的战士,这场面很像是在演电影。
6、我兴奋地对她说,她涨(zhǎng)了工资,可她却涨(zhàng)红着脸摇头否认。二、二、文学常识积累:(1)、作家作者: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核心思想是“仁义”,强调“民贵君轻”,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2)、文学作品: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2、三军可夺帅也,皮肤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3、学而不思则妄,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6、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7、与朋友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小升初语文知识积累21一、字词:1、数学中的奇(jī)数是最奇(qí)妙的。
2、能用打红的炮(pào)筒炮(bāo)羊肉和炮(páo)制药材吗?3、“请把这封信交给(gěi)团长,告诉他,前线的供给(jǐ)一定要有保障。”小战士严肃地说。
4、“穿着干(gān)净的衣服干(gàn)脏活,真有点不协调。”小姑娘撇撇嘴说。
5、矿下的巷(hàng)道与北京的小巷(xiàng)有点相似。二、文学常识积累:《孟子》:1、穷其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粱惠王下》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上》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腾文公下》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