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星座 > 新闻正文

子刘子自传文化常识

子刘子自传文化常识


1.子刘子自传

当初,我二十多岁,应考进士,幸而一次得中。

隔了一年,又以文才经吏部取士科考试合格,被授予太子校书的官职。我官事清闲,有时间侍奉父母,问寒问暖。

我当时年轻,名声超过实际,在读书人中享有盛誉。及至父亲去世,我迫于礼教而不敢轻死,因而得了久治不愈的病。

我守丧期满后,正逢宰相、扬州节度使杜佑兼管徐州和泗州,由于我和他素来互相了解,就经请求后去出任掌书记。 我捧着任命的文书人告母亲,母亲说: “我不喜欢江淮一带地方,你从开始就要考虑到这一点。”

我就禀告丞相,以请求照顾。丞相说:“可以。”

我过了几个月离开了徐州、泗州,由于河路还难走,就改做扬州掌书记。过了两年,道路畅通,前约得以实行,我就调补为渭南县主簿。

第二年冬天,我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

当时有出身寒微、才华出众的王叔文,以擅长下棋,得以进出太子的宫苑。因有机会与太子李诵谈论时事,李诵非常赏识他。

他们这样交往很久了,众人都不知道。到这时王叔文由苏州府属官,破格提拔为起居舍人,充任翰林学士。

于是他密荐丞相杜佑,任度支、盐铁等使。第二天,王叔文以翰林学士及起居舍人兼任度支、盐铁副使。

不久,又特升任户部侍郎,皇帝赐他紫服,贵振一时。我以前已由杜丞相奏请委派为崇陵使判官,任职一个多月,到这时改任屯田员外郎,兼管度支、盐铁等方面的公事。

当初,王叔文是北海人,自称是王猛的后代,具有远祖的风度。只有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认为确实如此。

这三位都和我交情深厚,日夕相处,称赞王叔文的才能。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法治的道理,能以口辩服人。

得到重用后,从春到秋,他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 皇帝经常遭遇疾病,到这时病情加剧。

下诏让位,自为太上皇,死后谥为顺宗。太子李纯及皇帝位。

这时太上皇的顺宗久病卧床,宰相、大臣和百官都不得召对。宫廷事情诡秘,像东汉桓帝和顺帝那样,拥立新君的功劳完全归于宦官。

于是,王叔文首先被贬到渝州,后来又诏命赐死。宰相韦执谊被贬到崖州。

我被贬为连州刺史,走到荆南,又被贬为朗州司马。过了九年,召回朝廷,复授连州刺史,自连州历任夔、和二州刺史,后升为主客郎中,分司东都。

第二年追回入朝,充任集贤殿学士,转任苏州刺史,赐金印紫绶,改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又改任同州刺史,兼本州防御使、长春宫使。

以后遭遇足疾,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任秘书监,分司东都。一年,加官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活了七十一岁。在这患病的时候,自己写的铭文说: 没有早亡也不卑贱,是天生的福分啊。

多灾多难,是遭遇的不好啊。天赋的才能,不让我来施展啊。

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啊。躺在这窗子下,我到了终期啊。

葬近祖坟,还像活着一样啊。灵魂无处不到,这怎能知道啊。

2.子刘子自传翻译

一、译文:刘子名禹锡,字梦得。

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刘胜,受封为中山王,谥号为“靖”,子孙因此成为中山人。七世祖刘亮,在北朝做官,担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上迁都到洛阳,成为北部都昌里人。

世代以儒学做官,祖先的坟墓原在洛阳北山,后来因为地方狭小不可依凭,就葬在荥阳的檀山原。从曾祖父以来,父葬在左边,子葬在右边,就像在世那样长幼有序。

曾祖刘凯,做官至博州刺史。祖父刘[金皇],开始任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一年期满,转任殿中丞、侍御史,追赠为尚书祠部郎中。

父亲刘绪,也因儒学在天宝末年考中进士。后遭遇“安史之乱”,全族向东迁徙,以避祸患灾难,于是被关中以东的节度使所聘用。

后来担任了淮西从事。在淮西府又兼任盐铁副使,后转为殿中省官员,在蛹桥主持政务。

后来罢官回到浙西,行到扬州,病故。我接受父亲平日的训示,秉承他的遗教,孤独一身,侍奉母亲不敢自毁。

后来我在朝廷任职,或在郡里做官,蒙受恩泽,父亲被多次追赠,直到吏部尚书。母亲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追赠为范阳郡太夫人。

当初,我二十多岁,应考进士,幸而一次得中。隔了一年,又以文才经吏部取士科考试合格,被授予太子校书的官职。

我官事清闲,有时间侍奉父母,问寒问暖。我当时年轻,名声超过实际,在读书人中享有盛誉。

及至父亲去世,我迫于礼教而不敢轻死,因而得了久治不愈的病。我守丧期满后,正逢宰相、扬州节度使杜佑兼管徐州和泗州,由于我和他素来互相了解,就经请求后去出任掌书记。

我捧着任命的文书人告母亲,母亲说: “我不喜欢江淮一带地方,你从开始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我就禀告丞相,以请求照顾。

丞相说:“可以。”我过了几个月离开了徐州、泗州,由于河路还难走,就改做扬州掌书记。

过了两年,道路畅通,前约得以实行,我就调补为渭南县主簿。第二年冬天,我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当时有出身寒微、才华出众的王叔文,以擅长下棋,得以进出太子的宫苑。

因有机会与太子李诵谈论时事,李诵非常赏识他。他们这样交往很久了,众人都不知道。

到这时王叔文由苏州府属官,破格提拔为起居舍人,充任翰林学士。于是他密荐丞相杜佑,任度支、盐铁等使。

第二天,王叔文以翰林学士及起居舍人兼任度支、盐铁副使。不久,又特升任户部侍郎,皇帝赐他紫服,贵振一时。

我以前已由杜丞相奏请委派为崇陵使判官,任职一个多月,到这时改任屯田员外郎,兼管度支、盐铁等方面的公事。当初,王叔文是北海人,自称是王猛的后代,具有远祖的风度。

只有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认为确实如此。这三位都和我交情深厚,日夕相处,称赞王叔文的才能。

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法治的道理,能以口辩服人。得到重用后,从春到秋,他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

皇帝经常遭遇疾病,到这时病情加剧。下诏让位,自为太上皇,死后谥为顺宗。

太子李纯及皇帝位。这时太上皇的顺宗久病卧床,宰相、大臣和百官都不得召对。

宫廷事情诡秘,像东汉桓帝和顺帝那样,拥立新君的功劳完全归于宦官。于是,王叔文首先被贬到渝州,后来又诏命赐死。

宰相韦执谊被贬到崖州。我被贬为连州刺史,走到荆南,又被贬为朗州司马。

过了九年,召回朝廷,复授连州刺史,自连州历任夔、和二州刺史,后升为主客郎中,分司东都。第二年追回入朝,充任集贤殿学士,转任苏州刺史,赐金印紫绶,改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

又改任同州刺史,兼本州防御使、长春宫使。以后遭遇足疾,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任秘书监,分司东都。

一年,加官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活了七十一岁。

在这患病的时候,自己写的铭文说:没有早亡也不卑贱,是天生的福分啊。多灾多难,是遭遇的不好啊。

天赋的才能,不让我来施展啊。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啊。

躺在这窗子下,我到了终期啊。葬近祖坟,还像活着一样啊。

灵魂无处不到,这怎能知道啊!二、原文:唐 刘禹锡《子刘子自传》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

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原。

由大王父已还,一昭一穆如平生。曾祖凯,官至博州刺史。

祖[金皇],由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岁满,转殿中丞、侍御史,赠尚书祠部郎中。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后为浙西从事。

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於蛹 [yǒng]桥。其后罢归浙右,至扬州,遇疾不讳。

小子承夙训,禀遗教,眇[miǎo,微弱]然一身,奉尊夫人不敢殒灭。后忝[tiǎn羞辱,愧对;辱]登朝,或领郡,蒙恩泽,先府君累赠至吏部尚书,先太君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赠至范阳郡太夫人。

初,禹锡既冠,举进士,一幸而中试。间岁,又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

官司间旷,得以请告奉凊[冫青,qìng]。是时少年,名浮[过也]于实,士林荣之。

及丁先尚书忧,迫礼不死,([丁]指遇父母之丧。

3.《子刘子自传练习(附译文及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子刘子自传》练习一(1)阅读第一段重点词语。

1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2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3、举族东迁4、以违患难5、因为东诸侯所用。 6、小子承夙训7、后忝登朝(2)阅读第二段重点词句1禹锡既冠2、士林荣之3、既免丧4、素相知5、捧檄入告6、汝宜谋之于始7、因白丞相以请。

8、涉二年而道无虞9、擢为监察御史(3)阅读第三段重点词句1。以善弈棋得通籍博望2。

上大奇之3。超拜起居舍人4、遂阴荐丞相杜公5、河东柳宗元以为信然6、日夕过,言其能7、叔文实工言治道8、能以口辩移人9、其所施为(4)阅读第四段重点词句1、时上素被疾,至是尤剧。

2、于是,叔文首贬渝州3、又除主客郎中4、分司东都5、明年追入6、后被足疾7、人或加讪,8、心无疵兮二翻译下列句子1、因间隙得言及时事,上大奇之.如是者积久,众未之知。 2、三子者皆与予厚善,日夕过,言其能。

3、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4、宫掖事秘,而建桓立顺,功归贵臣。

5、居九年,诏征,复授连州。6、后被足疾,改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7、不夭不贱,天之祺兮。8、重屯累厄,数之奇兮。

9、天与所长,不使施兮。10、人或加讪,心无疵兮。

11、寝于北牑,尽所期兮。12 、葬近大墓,如生时兮。

13、魂无不之,庸讵知兮。14、官司闲旷,得以请告奉温凊。

15、是时年少,名浮于实,士林荣之。16、吾不乐江淮间,汝宜谋之于始17、素相知,遂请为掌书记。

18、因白丞相以请。19、涉二年而道无虞,前约乃行。

4.《子刘子自传》文末的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刘禹锡在“铭文”中对未能实现自己的革新主张感慨万分,他表明白己的一生都是光明磊落的,并流露了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痛苦心境。

如何看待刘禹锡的官场生涯?

(1)

刘禹锡长期的逐客生活,正是他青年有为的时期,最使他中心激愤,不能自平。在这样感愤忧伤之中,他写了不少讽刺诗,最有名的就是游玄都观所写的那首七绝: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这首诗是他被贬十年后回京时写作的,因为对新贵深有讽刺,引起了“执政不悦”,再度被贬往辽远的边地。可是刘禹锡并未自悔,十四年后被召回时,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绝旬》,仍然以嘲讽的口吻说:“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他不顾政治上的一再遭受打击,表示了坚持、顽强的精神和对政敌的蔑视。据史传记载,也正因为这首诗,他被派往东都(洛阳)作了太子宾客这样一个闲散的官。

(选自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编写组:《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2)

刘禹锡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始终如一。两次往游玄都观的题诗,就是他倔强正直精神的写照。这种精神老而弥坚。他临终前写了《子刘子自传》,其中讲到王叔文,有这么一段话:“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意思是: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能以口辩使人信服。得到重用后,他所采取的治国措施,人们不认为应当非议。这是公开为王叔文伸冤辩屈,是对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的肯定。肯定王叔文,当然就说明自己当年参与革新没有错,因此长期遭贬是受到的不公平处置。回首往事,痛惜万分,他在自传的铭文中写道:“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天赋的才能,不让我施展啊,即便有人诽谤,但我的立身行事,问心无愧啊。说他自己一生都是光明磊落的。怀才不遇的痛苦,受毁遭谗的愤懑,溢于言表。

5.《子刘子自传》的翻译

译文

刘子名禹锡,字梦得。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刘胜,受封为中山王,谥号为“靖”,子孙因此成为中山人。七世祖刘亮,在北朝做官,担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上迁都到洛阳,成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代以儒学做官,祖先的坟墓原在洛阳北山,后来因为地方狭小不可依凭,就葬在荥阳的檀山原。从曾祖父以来,父葬在左边,子葬在右边,就像在世那样长幼有序。曾祖刘凯,做官至博州刺史。祖父刘[金皇],开始任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一年期满,转任殿中丞、侍御史,追赠为尚书祠部郎中。父亲刘绪,也因儒学在天宝末年考中进土。后遭遇“安史之乱”,全族向东迁徙,以避祸患灾难,于是被关中以东的节度使所聘用。后来担任了淮西从事。在淮西府又兼任盐铁副使,后转为殿中省官员,在蛹桥主持政务。后来罢官回到浙西,行到扬州,病故。我接受父亲平日的训示,秉承他的遗教,孤独一身,侍奉母亲不敢自毁。后来我在朝廷任职,或在郡里做官,蒙受恩泽,父亲被多次追赠,直到吏部尚书。母亲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追赠为范阳郡太夫人。 当初,我二十多岁,应考进士,幸而一次得中。隔了一年,又以文才经吏部取士科考试合格,被授予太子校书的官职。我官事清闲,有时间侍奉父母,问寒问暖。我当时年轻,名声超过实际,在读书人中享有盛誉。及至父亲去世,我迫于礼教而不敢轻死,因而得了久治不愈的病。我守丧期满后,正逢宰相、扬州节度使杜佑兼管徐州和泗州,由于我和他素来互相了解,就经请求后去出任掌书记。 我捧着任命的文书人告母亲,母亲说: “我不喜欢江淮一带地方,你从开始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我就禀告丞相,以请求照顾。丞相说:“可以。”我过了几个月离开了徐州、泗州,由于河路还难走,就改做扬州掌书记。过了两年,道路畅通,前约得以实行,我就调补为渭南县主簿。第二年冬天,我提升为监察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当时有出身寒微、才华出众的王叔文,以擅长下棋,得以进出太子的宫苑。因有机会与太子李诵谈论时事,李诵非常赏识他。他们这样交往很久了,众人都不知道。到这时王叔文由苏州府属官,破格提拔为起居舍人,充任翰林学士。于是他密荐丞相杜佑,任度支、盐铁等使。第二天,王叔文以翰林学士及起居舍人兼任度支、盐铁副使。不久,又特升任户部侍郎,皇帝赐他紫服,贵振一时。我以前已由杜丞相奏请委派为崇陵使判官,任职一个多月,到这时改任屯田员外郎,兼管度支、盐铁等方面的公事。当初,王叔文是北海人,自称是王猛的后代,具有远祖的风度。只有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认为确实如此。这三位都和我交情深厚,日夕相处,称赞王叔文的才能。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法治的道理,能以口辩服人。得到重用后,从春到秋,他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 皇帝经常遭遇疾病,到这时病情加剧。下诏让位,自为太上皇,死后谥为顺宗。太子李纯及皇帝位。这时太上皇的顺宗久病卧床,宰相、大臣和百官都不得召对。宫廷事情诡秘,像东汉桓帝和顺帝那样,拥立新君的功劳完全归于宦官。于是,王叔文首先被贬到渝州,后来又诏命赐死。宰相韦执谊被贬到崖州。我被贬为连州刺史,走到荆南,又被贬为朗州司马。过了九年,召回朝廷,复授连州刺史,自连州历任夔、和二州刺史,后升为主客郎中,分司东都。第二年追回入朝,充任集贤殿学士,转任苏州刺史,赐金印紫绶,改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又改任同州刺史,兼本州防御使、长春宫使。以后遭遇足疾,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任秘书监,分司东都。一年,加官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活了七十一岁。在这患病的时候,自己写的铭文说: 没有早亡也不卑贱,是天生的福分啊。多灾多难,是遭遇的不好啊。天赋的才能,不让我来施展啊。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啊。躺在这窗子下,我到了终期啊。葬近祖坟,还像活着一样啊。灵魂无处不到,这怎能知道啊!

6.谁有<子刘子自传>的翻译啊

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贾夫人子胜,封中山王,谥曰靖,子

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迁都洛阳,为北

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之檀山

原。由大王父已还,一昭一穆如平生。曾祖凯,官至博州刺史。祖,由洛阳主

簿察视行马外事,岁满,转殿中丞侍御史,赠尚书祠部郎中。父讳绪,亦以儒学,

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后为浙西从

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於甬桥。其后罢归浙右,至扬州,遇

疾不讳。小子承夙训,禀遗教,眇然一身,奉尊夫人不敢殒灭。后忝登朝,或领

郡,蒙恩泽,先府君累赠至吏部尚书,先太君卢氏由彭城县大君赠至范阳郡太夫

人。

刘子名禹锡,字梦得。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刘胜,受封为中山王,谥号为“靖”,子孙因此成为中山人。七世祖刘亮,在北朝做官,担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上迁都到洛阳,成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代以儒学做官,祖先的坟墓原在洛阳北山,后来因为地方狭小不可依凭,就葬在荥阳的檀山原。从曾祖父以来,父葬在左边,子葬在右边,就像在世那样长幼有序。曾祖刘凯,做官至博州刺史。祖父刘[金皇],开始任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一年期满,转任殿中丞、侍御史,追赠为尚书祠部郎中。父亲刘绪,也因儒学在天宝末年考中进土。后遭遇“安史之乱”,全族向东迁徙,以避祸患灾难,于是被关中以东的节度使所聘用。后来担任了淮西从事。在淮西府又兼任盐铁副使,后转为殿中省官员,在蛹桥主持政务。后来罢官回到浙西,行到扬州,病故。我接受父亲平日的训示,秉承他的遗教,孤独一身,侍奉母亲不敢自毁。后来我在朝廷任职,或在郡里做官,蒙受恩泽,父亲被多次追赠,直到吏部尚书。母亲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追赠为范阳郡太夫人。

全文的太多我就不贴了 麻烦你点击下面的网站看看

7.子刘子自传翻译

《子刘子自传》译文刘子名禹锡,字梦得.祖先是汉景帝贾夫人的儿子刘胜,受封为中山王,谥号为”靖”,子孙因此成为中山人.七世祖刘亮,在北朝做官,担任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遇上迁都到洛阳,成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代以儒学做官,祖先的坟墓原在洛阳北山,后来因为地方狭小不可依凭,就葬在荥阳的檀山原.从曾祖父以来,父葬在左边,子葬在右边,就像在世那样长幼有序.曾祖父刘凯,做官至博州刺史.祖父刘鍠,开始任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一年期满,转任殿中丞,侍御史,追赠为尚书祠部郎中.父亲刘绪,也因儒学在天宝末年考中进士.后遭遇”安史之乱”.全族向东迁徙,以避祸患灾难由于被关中以东的节度使所聘用,后来担任了淮西从事.在淮西府又兼任盐铁副使,后转为殿中省官员,在桥主持政务.后来罢官回到浙西,行到扬州,病故.我接受父亲平日的训示,秉承他的遗教,孤独一身,侍奉母亲不敢自毁.后来我在朝廷任职,或在郡里做官,蒙受恩泽,父亲被多次追赠,直到吏部尚书.母亲卢氏,由彭城县太君追赠为范阳郡太夫人. 当初,我二十多岁,应考进士,幸而一次得中,隔了一年,又以文才经吏部取士科考试合格,被授予太子校书的官职.我官事清闲,有时间侍奉父母,问寒问暖.我当时年轻,名声超过实际,在读书人中享有盛誉.及至父亲去世,我迫于礼教而不敢轻死,因而得了久治不愈的病.我守丧期满后,正逢宰相,扬州节度使杜佑兼管徐州和泗州,由于我和他素来互相了解,就经请求后去出任掌书记.我捧着任命的文书入告母亲,母亲说:”我不喜欢江淮一带地方,你从开始就要考虑到这一点.”我就禀告丞相,以请求照顾.丞相说:”可以.”我过了几个月离开了徐州.泗州,由于河路还难走,就改做扬州掌书记.过了两年,道路畅通,前约得以实行,我就调补为渭南县主簿.第二年冬天,我提升为监御史. 贞元二十一年春,唐德宗去世,太子李诵即位.当时有出身寒微,才华出众的王叔文,以擅长下棋,得选为翰林院待诏.因有机会与太子李诵谈论时事,李诵非常赏识他.他们这样交往很久了.众人都不知道.到这时王叔文由苏州府属官,破格提拔为起居舍人.充任翰林学士.于是他密荐丞相杜佑,任度支,盐铁等使.第二天,王叔文以翰林学士及起居舍人兼任度支,盐铁副使.不久,又特升任启部待郎,皇帝赐他紫服,贵振一时.我以前已由杜丞相奏请委派为崇陵使判官,任职一个多月,到这时改任屯田员外郎,兼管度支,盐铁等方面的公事.当初,王叔文是北海人,自称是王猛的后代,具有远祖的风度.只有东平吕温,陇西李景俭,河东柳宗元,认为确实如此.这三位都和我交情深厚,日夕相处,称赞王叔文的才能.叔文确实善于谈论法治的道理,能以口辩服人.得到重用后,从春到秋,他所采取的革新措施,人们都认为是无可非议的. 皇帝经常患病,到这时病情加剧.下诏让位,自为太上皇,死后谥为顺宗.太子李纯即皇帝位.这时太上皇的顺宗久病卧床,宰相,大臣和而官都不得召对.宫廷事情诡秘,像东汉桓帝和顺帝那样,拥立新君的功劳完全归于宦官.于是,王叔文首先被贬为朗州司马.过了九年,召回朝廷,复授连州刺史,自连州历任夔,和二州刺史,后升为主客郎中,分司东都.第二年追回入朝,充任集贤殿学士,转发任苏州刺史,赐金印紫绶,改任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又改任同州刺史,兼本州防御使,长春宫使.以后因为足疾,改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又改任秘书监,分司东都.一年,加官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活了七十一岁.在这患病的时候,自己写的铭文说:”没有早亡也不卑贱,是天生的福分啊,多灾多难,是遭遇的不好啊,天赋的才能,不让我来施展啊,即使有人诽谤,我也问心无愧啊,躺在这窗子下,我到了终期啊,葬近祖坟,还像活着一样啊,灵魂无处不到,这怎能知道啊?"。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