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南针怎么使用
1、把指南针平放、周围不要有磁场干扰。
2、待指针摆动停止后,看指针,有汉字南、北就不用说了;如果标有N和S;那N是北;S是南;能够分清南北就可以使用了。
扩展资料
指南针的发明应当是在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中,慢慢地改进的结果,而不同时期的形式,应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唐代堪舆家的活动相当活跃,并开始强调方向的选择,寻找比磁勺更方便的指向器成了当务之急。于是指南铁鱼或者蝌蚪形铁质指向器及水浮磁针应运而生。
中国的磁针和罗盘先后经由陆水两路西传,曾给人类的文明的进程带来重大的影响。以前史学界认为磁针在水中的水罗盘与指南针一脉相承,是中国的发明,但旱罗盘是欧洲所发明,16世纪才经由日本船传入中国。而今临川罗盘证明:旱罗盘的发明权也属于中国。
指南针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针的发明有三类部件,分别是司南、罗盘和磁针,均属于中国的发明。 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
2.指南针怎么用指南针的方位怎么看指南针怎么看如下。
从外形上看,指南针带有一圈很精确的刻度,南是在刻度为180度的地方,北是刻度为0度的地方,东则是刻度为90度的地方,西是刻度为270度的地方,通过闭合磁感线,指南针可以正确的指出方位。
指南针处在静止状态时,红色一端指向的方位就是南方,接着你缓慢的将指南针转动,直至白色一端与表盘刻度上显示的“南”完全重合方可停止转动,此时指南针所指向的方位就是你的实际地理方位。
扩展资料:
21世纪初,主要有用磁阻传感器和磁通门加工而成的电子罗盘。虽然GPS在导航、定位、测速、定向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其信号常被地形、地物遮挡,导致精度大大降低,甚至不能使用。尤其在高楼林立城区和植被茂密的林区,GPS信号的有效性仅为60%。
在静止的情况下,GPS也无法给出航向信息。为弥补这一不足,可以采用组合导航定向的方法。电子罗盘产品正是为满足用户的此类需求而设计的。它可以对GPS信号进行有效补偿,保证导航定向信息100%有效,即使是在GPS信号失锁后也能正常工作,做到“丢星不丢向”。
手机上的软件也能分出东南西北是因为手机中内置了电子指南针,电子指南针又称作电子罗盘,电子罗盘一般来说有两大类材料能够实现,一种是霍尔材料,一种就是磁阻材料。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指南针 (辨方工具)
3.如何使用指南针指北针的四个方向:东、南、西、北,通常被称为方位基点。
指北针附有的短索,可以将指北针系于腰带、夹克、背包上,尽量不要挂在脖子上,在从事技术攀登时容易发生危险。
没有底板的指北针不适合登山用途,因为无法和地图搭配使用。
要利用指北针寻找路线时,指北针本身的刻度应该要精确到1到2度
首先你把它放水平,在已知方向的情况下,用指南针指示方向,可以了解其准度.以后再使用就可.注意是一定放水平而且附近不能有磁场影响
你还记得平时做物理实验室仪表盘的读数方法把,就按那读
4.如何用指南针定位1、首先,拿着指南针,在同一个地方转一圈,把红色的指针转到与北方一致的地方,然后停下来。
2、当红色指针与北方重合时,指南针的东南西北即为实际的东南西北。
3、将指南针放平,使指针能自由旋转,旋转指南针外壳,使指针与刻度盘在南北方向对齐,并使指针与刻度盘在南北方向对齐。
4、转动身体,使眼睛和指南针的中心成一条直线。
5、此时,指针所面对的方向就是它想要找到的方向。
5.怎样正确使用指南针用指南针,可使地图和实际地形的方位一致,探知现在你所在的地点和寻找的目的地的方位。
指南针务必水平地拿着,而且要远离以下列举的各种物品,才可避免磁针发生错乱:指南针应离铁丝网10米,高压线55米,汽车和飞机20米,以及含有磁铁如磁性容器等10米。
利用指南针探知现在所在位置的步骤:
1、使实际地形和地图方向一致。
2、在地图上找出二个可看出的目标物。
3、将指南针的进行线(或长边)朝向其中的一个目标物
4、找到圆圈配合箭号和指针(北)相吻合。
5、不改变圆圈的方向将其放在地图的北方位置。
6、指南针的长边之尖端吻合地图上的目标物。
7、当圆圈的箭号和磁北线延线画一条直线。
8、针对另一目标依照同样的方法进行。两条线的交错处即是现在所在位置。
用指南针探知前进的方向
1、使连结现在位置和目的地的直线吻合指南针的进行线(长边)。
2、圆圈的箭号和磁北线平行(箭号在地图的上边部分)。
3、将指南针从地图上拿开,拿在身体前面。
4、扭转身体直到箭头和指针重叠。
5、再重叠进行线的方向此即等于地图的目标方向。
6.指南针使用方法使用方法
(一)测定方位
1、测定现地东南西北方向
(1)打开罗盘仪.使方位指标“△”对准“〇”;
(2)转动罗盘仪.待磁针指北端对准“〇”后,此时所指的方向就是北方,在方位玻璃上就可直接读出现地东、南、西、北方向。
2、标定地图方位
标定地图方位就是利用罗盘,使地图上的方位和现地方位一致
(1)打开仪器,调整度盘座,使方位指标“△”对准本地区的磁偏角度数;
(2)以测绘尺与地图上的真子午线或座标纵线(即东、西图廓的内图廓线)相切;
(3)转动地图,使磁针北端指向“O"”,则地图上的方位和现地方位完全一致。
3、测定磁方位角
A测定图上目标的磁方位角
(1)用指北针精确标定地图并保持地图不动;
(2)将测绘尺与所在点和目标点的连线相切,调整度盘座,使指标“△”对准“O”刻划线;
(3)待磁针静止后,其北端所指度盘座上的刻度即为所在点至目标点的磁方位角数值。
B测定现地目标的磁方位角
(1)打开仪器,使方位指标“△”对准“O”并使反光镜与度盘座略成45°;
(2)用大拇指穿入提环,平持仪器,由照准经准星向被测地目标瞄准;
(3)从反光镜中注视磁针北端所对准度盘座上的分划即为现地目标的磁方位角数值。
(二)测量距离
1、用测绘尺直接量算图上距离
2、用里程计量读图上距离
(l)先将红色指针归“O”;
(2)平持仪器、把里程计测轮轻放在起点上,沿所量取的路线向前滚动至终点;
(3)根据指针在比例尺上所指的刻线,即可直接读出相应的实地距离。例如在1:50000地图上由甲点量至乙点,仪器表面上1:50000比例尺指的是14个刻线,则甲乙两点间的实地距离为7公里。若在1:100000地图上量得14个刻线、则甲乙两地的距离为14公里。另外,与有相应比例的(如1:25000)或成倍比例(如1:20000及1:500000)的地图也可经换算量读之。
(三)行军时间及速度计算
7.手机指南针怎么用1、打开手机界面,找到实用工具
2、在找到实用工具后,找到“指南针”选项
3、打开指南针后,将手机平放,手机移动位置,就可以看到你目前处于什么方位了
4、将手机平放拿着,此时的方位是北357度
5、再将手机水平放置,移动位置,此时的方位是南179度
8.怎样使用指南针指南针上有刻度, “南”那里刻度是180, “北”刻度是0(也可以说是360), “东”是90, “西”是270。
=================== 地磁场的作用,根据描述磁场的虚构的磁感线,磁感线由地磁北极出发,从地磁南极进入,形成闭合的磁感线。而地磁北极对应地理南极,地磁南极对应地理北极。
指南针的N极方向就是磁感线的切线方向,因此指南针上的N极指向北方,S极指向南方。 指南针的始祖——司南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
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样子象一把汤勺,圆底,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且可以自由旋转。
当它静止的时候,勺柄就会指向南方。古人称它为“司南”,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
“端朝夕”就是正四方、定方位的意思。《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
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因此也能将硬度只有5.5度至6.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
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勺柄指南极,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地盘外方内圆,四周刻有干支四维,合成二十四向。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
司南的出现是人们对磁体指极性认识的实际应用。 但司南也有许多缺陷,天然磁体不易找到,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受热而失磁。
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而且它与地盘接触处要非常光滑,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而难于旋转,无法达到预期的指南效果。而且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携带很不方便,这可能是司南长期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
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静止时,勺尾指向为南。 指南针的发明 古代民间常用薄铁叶剪裁成鱼形,鱼的腹部略下凹,像一只小船,磁化后浮在水面,就能指南北。
当时以此做为一种游戏。东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这种“指南鱼”。
北宋时,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
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
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达到磁化的目的。蘸入水中,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
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方家以磁石摩针锋,则能指南。”按沈括的说法,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就能使针带上磁性。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沈括还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
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
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 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
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 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
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 沈括还对四种方法做了比较,他指出,水浮法的最大缺点,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
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由于摩擦力小,转动很灵活,但容易掉落。沈括比较推重的是缕悬法,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
事实上沈括指出的四种方法已经归纳了迄今为止指南针装置的两大体系——水针和旱针。 《梦溪笔谈》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书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的一些问题。
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介绍了另一类指南鱼和指南龟的制作方法。这种指南鱼与《武经总要》一书记载的不一样,是用木头刻成鱼形,有手指那么大,木鱼腹中置入一块天然磁铁,磁铁的S极指向鱼头,用蜡封好后,从鱼口插入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