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星座 > 新闻正文

民族常识少数民族茶文化

民族常识少数民族茶文化


1.少数民族有什么茶文化

布朗族人善于种茶制茶,也很喜欢饮茶。姑娘们采下春茶后,制成散茶,又叫“大叶子茶”。她们还能制作一种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竹筒子茶”。就是先把粗竹子砍成一个个竹节筒,将新采摘下来的茶叶炒熟,趁热装进竹筒塞紧,用芦叶密封好,并用藤条扎紧,放在火塘边烘烤,去掉它的水气,等到竹节表皮烤焦的时候,就制成了竹筒茶,储存数年也不会变味。这种茶喝起来香味极浓,布朗族人常用做送礼佳品。

布朗人喜吃酸茶,将茶叶按酸菜制法制成酸茶,放在口中嚼后咽下,能帮助消化。

布朗族人品茶有烤茶和泡茶两种。泡茶就是用开水冲泡,而烤茶则是在一个特制的小茶罐里放些茶叶,放在火塘边烘烤,等冒出香味时再倒入开水,水开之后倒进小茶盅,称为“浓茶”。

2.中国各民族的茶文化都有哪些特点

中国茶文化一般来说,有社会性、广泛性、民族性、区域性和传承性5大特征.

从其民族性来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都有自己多姿多彩的茶俗。蒙古族的咸奶茶,维吾尔的奶茶和香茶、藏族酥油茶、苗族和侗族的油茶、佤族的盐茶,主要是用茶作食,重在茶食相融;傣族的竹筒香茶、回族的罐罐茶等,主要追求的是精神享受,重在饮茶情趣。尽管各民族的茶俗有所不同,但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凡有客人进门,不管是否要喝茶,主人敬茶少不了的,比敬茶往往认为是不礼貌的。因为客来敬茶,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仪。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的茶道、茶艺、茶礼、茶俗,在饮茶的统一性下都清晰地表现出其民族性的区别。如日本茶道的宗教色彩(特别是禅宗)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茶道的表演也非常严格,甚至烦琐,对日本民众日常饮茶的普及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习惯清饮乌龙、普洱、花茶,茶俗与我国南方相仿或相近;非洲地区各民族饮茶习俗则以西北非的薄菏糖茶为代表,煮薄菏糖茶有一套程序和专用茶具,所用茶叶主要是我国珍眉、珠茶等高挡绿茶;欧美地区各民族的饮茶茶俗则以英国的英式饮茶法为代表等。

从其区域性来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地广人多,由于受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社会风情以至地理气候、物质资源、经济条件、生活水平等多方面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的特点。如对茶叶的需求,在一定区域内是相对一致的南方人喜饮绿茶,北方人崇尚花茶,福建、广东、台湾人欣赏乌龙茶等。这些都是茶文化区域性的表现。

从其传承性来说,茶文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社会性、广泛性、民族性、区域性决定了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成为中华文化形成、延续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当代特别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茶文化作为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推崇,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茶文化也随时代的发展而融入现代文化理念和时代新元素。

3.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一些什么样的茶艺

这个太多了。

就贵州为例子。 品味极佳的贵州茶,在明清年代,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改变了闭塞状况,吸取了外地、特别是江西一带的栽种管理制作方面的先进技术,使古老的贵州茶区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

几乎县县产茶,而且名茶不断涌现。贵州优质茶的面纱逐渐被揭开,呈现出它优异的品质,让世人惊讶。

当时,广受欢迎的名茶越来越多。如鹦鹉溪的宴茶、贞丰坡柳茶、赤水珠兰茶、湄潭眉尖茶、石阡龙泉茶、思州绿茶、关岭煤山茶、黎平洞茶、安顺鸡场狗场茶、清平香炉山茶、遵义金鼎茶、都匀鱼钩茶、桐梓后箐茶、夜郎箐顶茶、务川高树茶、铜仁东山茶、贵定云雾茶、龙里东苗坡茶、威宁平远茶、大定果瓦茶等。

这些都是当时名噪一时的地方名茶或贡茶。 据记载,当时的贵州已成为向明王朝上贡茶的五个布政司之一,而且每年贡茶数量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浙江布政司。

高于江西、福建两个布政司以及松江府和常州府。由此可见,当时的贵州不仅县县皆产茶,实现了种茶大普及,而且产品质量好。

正如当时印江柴家所说:“随便拿几斤作为贡品,便能得到皇帝的赏识。” 贵州的40多个主要产茶县,几乎都处于少数民族聚居区,产生了百花齐放的民族茶艺,而且习俗传承几百上千年,如道真土家族“三幺台”、凤冈土家油茶、石阡仡佬族茶艺,黎平侗乡油茶还摘得了2015年黔东南小吃大赛的桂冠。

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独特的民族茶艺。 乌撒烤茶:烤制方式独特 2015年5月28日“2015年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展览期间,威宁县乌撒烤茶茶艺表演队以其古老、深厚的茶文化背景,娴熟、多彩的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技巧,美妙、动听的音乐旋律征服了所有评委和观众,最终在来自全省九个州市36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

“乌撒”即威宁、赫章一带的古称,“烤茶”则是乌撒先民的一种原始饮茶方式。“乌撒烤茶”根据这一饮茶方式,采用贵州屋脊、草海湖畔的无公害生态茶为原料,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特定的加工工艺,通过高温将茶叶中的精、气、神、色、香、味融为一体,使烤出的茶既有古朴的“豆香”,又具有绿茶的甘醇。

布依福娘茶:工艺特殊 在黔西南州普安县布依族群众当中流行的“福娘茶”,顾名思义,是有福气的阿娘所制作的茶。布依福娘茶,起源于明代,至今有600年历史,采用清明前的春茶幼嫩的芽叶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其茶有形、意、韵、香四大特点,有别于传统茶叶产品,是集民族、文化、工艺、实用为一体的特殊民族物品。

“福娘茶”红茶的制作工艺由普安岑开文、潘飞、秦荣英等根据古籍与传说整理;传承古法,略有改进。采用清明前春茶,经萎凋,揉捻,发酵,烘培,提香,模型,标记等工艺做成,成茶甘甜芬芳,回味悠远,汤色红艳如珀,蕴玫瑰花香,冲壶开汤,常引蜂蝶翩至。

包装采用绣线编裹,民族风格突显,华丽而不失俗气,可作装饰挂于客厅、卧室,既能接福气又增雅趣。 普安一带布依、苗、黎等民族,婚庆,乔迁等红白喜事均用茶,供奉、待客是离不开茶的。

用“福娘茶”待客,供奉,体现了主家仁义,好客及家资殷实的美好象征。同时可传达主家对来客的尊崇与祈福,是亲友间相互走往,亲近的纽带。

迎来送往中,表达了彼此希望亲友家庭和谐,蒸蒸日上的美好心愿,对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民族兄弟间的交往,国家团结富强,繁荣昌盛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福娘茶”茶艺冲泡流程 1、观茶 法眼明观大千界 当下福娘茶基本上以当地大叶种茶树鲜叶制成条索形红茶,干茶外形乌润显金毫。

观茶时先欣赏外形包装,采用五彩绣线编裹,竹筒盛装。形状各异,可根据需要或用途做出形状。

用于装饰门面、桌几、客厅等场所的挂饰,讲究茶与心的交融,时间与空间的搭配。 2、开茶 鸿蒙初辟鬼神惊 也叫切茶,将包装好的茶打开。

焚香礼敬福娘!用专用道具将茶切开,放置在待茶盘中。嗅闻茶叶的香气,观察茶叶的成色,品质等。

与宾客共同分享、交流。 3、舒茶 碧海清涤凡尘味 将适量茶叶放入透明茶具(壶)中,用开水轻轻冲淋,使茶叶舒展,郁气散发,保留茶叶的醇香本色,迅速出汤,苏醒洗茶! 4、润茶 直入云霄称仙茗 注进适当的水,使茶叶得以缓缓舒展,稍待一会,再注进一半壶水,让茶叶有更多舒展的空间。

最后将水全部注满(冲入),给茶叶足够的水量翻滚,从水底向上飞腾!细细观察,犹如神女飞天,意蕴深远。 5、洗茶 百年沉韵风霜除 用器具顺时针方向轻巧搅动,使茶叶中的粉尘漂浮起后去掉,然后出汤润杯,去掉岁月的沉淀保留茶的本真。

6、泡茶 但留芬芳待佳宾 冲水出汤,静置片刻,使茶叶香味散发空中,充盈满室,慢慢的沁入人的心脾,感受福娘茶的沉韵与厚重的历史! 7、分杯 福气悠远三江外 取公道杯分茶,从左到右一一敬给客人,礼仪小姐给嘉宾席送上茶水,品尝之际,将福娘茶之祁福得福经义与典故介绍给客人…… 8、敬茶歌 一片诚心献香茗 唱敬茶歌,将茶水以兰花指法弹洒给各方客人,结束! 茶歌:报儿坨报厚文勒盘根盘叹,盘钱盘嘎,众阳众嘚喽!(此句为布依语,汉语译为“布洛陀保佑大家有吃有穿,富贵。

4.中你知道哪些传统文化(比如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成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1.宗法文化 2.农业文化 3.血缘文化.

这三种文化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并且随着历史的演变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作用越来越紧密.例如: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5.茶文化都有哪些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茶融天地人于一体,提倡“天下茶人一家”。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有一个网站叫《中华茶文化》,里面对茶文化的介绍很详细,希望对你有帮助。

-tea.cn/

6.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

关于少数民族的知识太多了,你具体要知道哪方面的呢?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政府(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间却无平等可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50年代末完成.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曾经长期被压迫、遭歧视的少数民族真正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少数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现代社会. 具体介绍: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

7.民族知识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民俗、风土人情

中华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

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 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

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羊皮袄、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

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 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剪纸,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

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

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 ——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糯米团,地戏 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剪羊毛,弹唱,刺绣 20、汉 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庙会,舞龙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 ——摔牛,炸油香 23、基诺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

8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有自己的语言。——乐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广西,人口1。

8万余人,主要从事沿海渔业,兼营农业和盐业,有自己的语言。——哈亭,弹奏独弦舞,踩高跷 25、景颇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1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目脑纵歌,跳孔雀舞 26、柯尔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龙江,人口14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礼 27、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人口4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万余人,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人口5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上刀杆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万余人,主要从农业和狩猎,有自己的语言。

31、满 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约98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穿旗袍,萨满舞,二贵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广西,人口7。

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饲养菜牛和编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语言。

——分龙节舞龙 33、门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约0。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擅长编制竹藤器和制作木碗。

有自己的语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万余人,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马头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车 35、苗 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刺绣、桃花织、锦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 有自己的语言。

8.我国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请选择你熟悉的一个,说说你对这个少数民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

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

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

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早期的锡伯族人民以狩猎、捕鱼为业。现在,察布查尔一带锡伯族经营农业,以种水稻为主,牧业也比较发达,还有许多青年从事商业和手工业。

本民族的干部不断成长,有了各类专业人才,办起了医院和学校。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

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锡伯族能歌善舞。

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

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

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鲜卑兽――类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长翼。

是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喜爱的装饰。传说东汉鲜卑人南迁时,曾引导他们走出大兴安岭,平安到达南方大泽。

因而成为鲜卑人崇拜的图腾。锡伯族先民曾以此为准钩绘出图案。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