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如:①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
②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什么制度?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怎样的?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
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等。 (2)①支持民族政策,自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②同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③向身边的人宣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民族常识第一课教案第三课时 1、认真阅读资料卡中的内容,然后与同学说一说我国有多少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让他们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物。现有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还设立了1173个民族乡。我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2、指名说一说:我国有多少个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3、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指名学生在黑板上连一连。 板书:内蒙古自治区 乌鲁木齐 广西壮族自治区 呼和浩特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南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拉萨 西藏自治区 银川 4、指导学生找一找 教材第六页:下面的地图展示了部分民族在我国各地的分布情况,找一找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是哪些,在地图上分别标出五个自治区。 在教材上的地图上填完后,在教师出示的地图上让学生指着说一说。第四课时1、做一做 动手做一张自治区拼图,可以请其他同学评价和欣赏,还可以和同学比赛,看谁拼得又快又好! (1)材料:透明薄纸、纸板、彩色笔、尺子、剪刀、铅笔 (2)步骤: 将透明薄纸覆在中国地图上,把地图上各地区的轮廓画下来; 然后将透明纸覆在纸板上,用铅笔在透明纸上沿着刚才画的轮廓,再次用力地刻画一遍,这样地图的痕迹就会留在纸板上了。 在纸板上画出中国地图上的五个自治区,还可以画出其他地区。然后给这些地区涂上不同的颜色,要记住,相邻的地区不可涂相同的颜色。用剪刀把不同的区域小心地剪下来,一个漂亮的拼图就做成了!2、课外拓展(1)小调查同学们,你的家乡居住着哪些民族?这些民族有哪些特色的生活习俗?向你周围的人(父母、邻居、居委等)了解一下,并把你调查的结果记录在资料卡上。(2)小制作请同学们找相关的资料,了解某民族的基本情况或习惯,并制作一张该民族的精美卡片。在同学之间交流并展览。第一课 多民族的大家庭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掌握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并记住主要分布在哪些省自治区。2、让学生知道我国的5个自治区及首府所在地,能说出自治州、自治县(族)、民族乡的数目。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民族常识》的第一课——多民族的大家庭。(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一)56个民族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根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共有11.31亿人口,现在也称12亿。世界上大约有53亿人口,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1/5,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人口最多,他们占中华民族人口的大多数,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10.39亿人,占据了整个中华民族人口的92%。其他55个民族共有9120多万人,仅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因为这55个民族的人口相对于汉民族来说数量很少,我国习惯上把他们统称为少数民族。1、认识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⑴请同学们看彩色图,我们来辨认一下55个少数民族。⑵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熟悉这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我们编了一首顺口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幻灯片。2、在各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生活在广西的壮族,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总人口有1555万人。(二)少数民族的居住分布状况少数民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小,但他们居住的地方却很辽阔。(三)国家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制政策。三、总结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友爱,保卫祖国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1—
第二课 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教学要求: 1、让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北方、西北及西南地区各主要有哪些少数民族。 2、了解各族人民为开发祖国边疆和共同抵御外来侵略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思考:①我们中国共有多少个民族?②其中多少个少数民族? ③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祖国哪些地区?今天,我们学习《民族常识》的第二课——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二、讲授新课:(一)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二)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三)西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四)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三、总结课文,深化认识四、总结:我们伟大的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少一个也不行。希望同学们继承他们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盛。
3.初一下历史第二课知识点第二课 知识点一:唐朝的建立
1.(隋朝的灭亡)(1)原因: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陷于瓦解。(2)灭亡情况: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知识点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傜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2.(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1)经济: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2)政治: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3)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表现: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段大事的杜如晦,人称“房谋杜断”。他还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两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知识点三:女皇武则天
1.(从皇后到皇帝)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他本是唐高宗的太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3.(武则天统治的影响)武则天统治时,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1.阅读下列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乾元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刚平定,就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和桀、纣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见,罢修乾元殿。
请回答:
(1)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新的真理往往使人感到不舒服,尤其对当权者来说更是如此。——乔•赫伯特
2.读右图,请回答:
(1)此人是谁?她在晚年称帝,改国号为什么?
(2)她当政期间,采取了哪些政策?取得了什么效果?
(3)人们称她的统治为什么?
3唐及以前学习的汉朝为何会出现盛世局面?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官吏规定了比较严格的考核和奖惩制度,即使是皇帝宠臣犯法也不庇护,他还重视地方官的人选。”因此,在他的统治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材料二:“自杨贵妃入宫后,便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淫逸生活,不理政事,挥霍无度。……宫中专为贵妃院织锦刺绣的工匠就达7.00人,贵妃三姊妹每年的脂粉钱就上百万。贵族外戚风行向皇帝进食,有时一次送几千盘,一盘的价值抵得过中等人家的资产。”
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情况?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不同做法对当时各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同一个人前后会有两种不同的做法?请你结合所学的知识谈一点想法。
9史称:“得人者昌,失贤则亡”。试结合唐太宗至唐玄宗百余年用人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并总结其经验教训。
9.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唐朝时,由于应举者多,录取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年轻,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居大多数。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
材料二: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太学视察,关心学校教学。在他支持下,增筑校舍1200间,增加生员至326.0人。于是, 国学之内八千余人, “国学之盛,近古未有”,长安由此成了国内教育中心和文化传播基地。
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科举制度对封建统治者有什么作用?
(2)通过材料二可以知道,唐太宗是如何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
(3)你认为唐太宗的做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有哪些弊端应该克服?
10.科举制的影响有哪些?
4.【初一历史人教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是教案,不是课件第23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 2.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3、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一、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二、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4、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5、课后作业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六、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5.初一历史人教版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第23课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 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史上总称什么?
2.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3、探讨新课: 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一、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二、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意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看,在我国56个民族中,还有没有鲜卑族呢?他到哪里去了?为什么鲜卑族不见了?对此大家思考一下,孝文帝的改革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和改革留下了什么启示和感慨?
4、学习小节: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顺应这一趋势,在其统治区域内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过程,进一步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5、课后作业
1、北魏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 ]
A.羯 B.鲜卑 C.氐 D.匈奴
2、北魏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3、想想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过哪几次统一局面?
六、活动与探究
阅读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找一找: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还有哪些?写一份微型历史专题报告。
附: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2、统一北方 3、融合的概况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2、主要措施3、历史作用
四、北朝的形成
6.急要:民族常识第七、八两课(第七课: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第八课第七课 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
教学目标:
1、知道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兄弟姐妹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2、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学和艺术范畴很广,有传说、故事、诗歌、小说、戏剧、音乐、舞蹈、工艺等。
3、激发学生热爱少数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文学艺术的情感。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引入新课。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兄弟姐妹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大量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极大地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文学和艺术的范畴很广,有传说、诗歌、小说、戏剧、音乐、舞蹈、工艺等。同学们,你们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艺术了解了多少呢?让我们一起感受各民族文学艺术的魅力,为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各民族同胞的智慧而自豪!
2、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
(1)让读过《红楼梦》或看过电视剧《红楼梦》的同学讲一讲故事情节,说一说作者是谁?
(2)让学生阅读教材44页民族花园-----曹雪芹和《红楼梦》。
(3)小组交流阅读曹雪芹和《红楼梦》的感受。
(4)提问:《红楼梦》是怎样的一部书?(《红楼梦》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曹雪芹)
简单介绍作者曹雪芹:满族人,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曹家因皇室内部的纠纷牵连,家族没落,让十岁的曹雪芹从锦衣玉食的上流社会跌到社会的底层,对封建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促使他写出了这部旷世杰作。
3、课外拓展
阅读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或看电视剧《红楼梦》。
7.民族常识第十二课维护各民族大团结一课的教案《自觉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维护民族团结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树立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观点。
过程与能力:能认识到克服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两种错误倾向以及尊重少数民族分俗习惯对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维护民族团结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正确态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导入新课】:新疆班学生庆祝古尔邦节录象
一、为什么要维护民族团结(重要性)(板书)
1、维护民族团结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应尽的义务
有利于国家统一,有利于国家安全,有利于领土完整。
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维护民族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板书)
党的十六大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如何维护民族团结(具体要求)(板书)
1、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板书)
什么是大民族主义?
大民族主义:是指优势民族对弱势民族歧视 排斥或压制的思想和行为
什么是地方民族主义?
地方民族主义:是指孤立、保守、排外为特征的思想和行为
共同危害性:不利于民族团结
2、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板书)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主要体现在服饰、饮食、活动等日常生产和生活中
活动一:
知识竞猜:你知道下列服饰是哪个民族的?
通过知识竞猜的活动方式向学生介绍各民族在服饰、饮食和日常活动等方面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
活动二:
思考讨论:
第一、各民族形成不同风俗习惯的原因什么?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
第二、对各民族风俗习惯我们应持什么态度,请说出理由?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第一、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凝集着丰富的民族感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其民族感情,反之,就是损害其民族感情。
第二、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小聚居、大杂居”的特点。
第三、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3、正确对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板书)
宗教信仰和民族问题相联系
知识拓展(一):
在我国流传较广的五大宗教介绍
知识拓展(二):
在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流传的宗教
正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既是宗教工作,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小结】:回顾课堂知识要点。
以歌曲〈爱我中华〉的歌词结束教学。
【教案说明】
本节课有两个特点:从教学目标看,知识与技能要求较低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较高;从学生情况看,学生对民族服饰饮食及宗教等知识有兴趣、对新疆班同学有好奇却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为此设计了:
第一,播放新疆班学生庆祝古尔邦节录象,使学生了解新疆班学生的活动及能歌善舞的民族特性。第二,收集和展示了各民族艳丽多姿的服饰和重要活动的一些场面,使学生从情感上通过了解去接受、认同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和民族特色。第三,讨论题“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应持什么态度,为什么?”的设计旨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必要性。第四,有关宗教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学生提高对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认识。
8.民族理论常识根据教育部、国家民委印发的《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部署视频会议纪要》,我国将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试题分值不低于政治科目分数的15%。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会议要求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列入地方课程实施的重要专项教育。小学要在三、四年级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五、六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程;初中要在一、二年级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程,普通高中一、二年级要开设《民族理论常识》课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开设《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课程。
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民族理论政策常识一、单项选择题1、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民族产生于: ( )A、原始社会末至阶级社会初 B、奴隶社会末封建社会初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初期2、同一民族的人们世代居住、繁衍发展的地域、即: ( )A、共同经济生活 B、共同地域 C、共同语言 D、共同心里素质3、在民族的基本特征中,是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的是: ( )A、共同经济生活 B、共同地域 C、共同语言 D、共同心里素质4、我们通常所说的某个民族在经济上的传统产业的特点是指 ( )A、共同心里素质 B、共同地域 C、共同语言 D、共同经济生活5、民族间相互区别的一个心里标志是 ( )A、共同经济生活 B、共同地域 C、共同语言 D、共同心里素质6、共同经济生活是共同地域的可靠 ,是把民族结成一个统一整体的 , 是民族形成发展的 。
( )A、条件、基础 、纽带 B、基础、物质纽带、决定性条件C、前提、基础 、纽带 D、基础 、前提 、纽带7、中华民族大家庭共有: ( ?)A55个民族 B、56个民族 C、50个民族 D、52个民族8、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 )A、大杂居 B、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C、混居 D、游动居住9、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是: ( )A、内蒙古 B、西藏 C、新疆 D、青海10、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领导大沽口战役胜利的蒙古族将领是 ( ?)A、裕谦 B、僧格林沁 C、马本斋 D、僧一行11、中国第一个用解析法研究圆周率的科学家是 (? )A、祖冲之 B、明安图 C、鲁明善 D、忽思慧12、与《农桑辑要》王祯的《农书》并列为元代三大农书的是 (??)A、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 B、忽思慧的《饮食善要》C、《突厥语大词典》 D、扎马鲁丁的《万年历》13、在多民族国家里民族问题的根源在于 (??)A、民族矛盾 B、民族差别 C、民族仇恨 D、民族平等14、民族平等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志是 (??)A、民族平等 B、语言平等 C、习俗平等 D、男女平等1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础是: ( )A、建立民族自地方 B、设立民族自治机关 C、行使民族自治权利 D、实行民族自治条例16、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是: ( )A、建立民族自地方 B、设立民族自治机关 C、行使民族自治权利 D、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17、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标志是: ( )A、建立民族自地方 B、设立民族自治机关 C、行使民族自治权利 D、实行民族自治条例18、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 )A、建立民族自地方 B、设立民族自治机关 C、行使民族自治权利 D、实行民族自治条例19、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由我国的: ( )A、地域情况决定的 B、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C、民族成分复杂决定的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20、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居中国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21、“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媒”指的是: ( )A、内蒙古 B、新疆 C、西藏 D、青海22、内蒙古自治区全区耕地面积8000万亩,人均耕地3.6亩居中国: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23、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 ( )A、1949年5月1日 B、1947年5月1日 C、1950年5月1日 D、1952年5月1日24、被誉为“纤维宝石王国”之称的是 ( )A、青海 B、新疆 C、西藏 D、内蒙古25、内蒙古地区的矿藏在全国各省区中位居第一的有 ( )A、煤 B、黄金 C、稀土 D、铝土二 、不定项选择题1、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它的基本特征有 (??)A、共同经济生活 B、共同地域 C、共同语言 D、共同心里素质2、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 (??)A、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B、共同构成了民族 C、并不是每个民族都同时具备的 D、也并不一定均衡显现3、我国民族地区的显著特点是 (??)A、地广人稀 B、资源丰富 C、地处边疆 D、人口稠密4、著名的蒙古族三大历史著作是 (??)A、《蒙古秘史》 B、《蒙古黄金史》 C、《蒙古源流》 D、《蒙古传记》5、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的是 (??)A、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B、维吾尔族的《褔乐智慧》 C、蒙古族的《江格尔》 D、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6、民族问题 (??)A、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B、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C、也包括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 D、是敌我矛盾问题7、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有 (??)A、长期性 B、复杂性 C、重要性 D、国际性8、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主要宗教有 (??)A、佛。
9.求文档: 五年级民族常识教案第二课 辽阔美丽的民族地区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有吃名单旅游胜地,而且拥有富饶土地和丰富的宝藏。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地方特色。
教学时间: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祖国各地都居住着我们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地大物博,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有吃名单旅游胜地,而且拥有富饶土地和丰富的宝藏。让我们一起去走访这些辽阔美丽的地方。
2、阅读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9页《秀丽的山河》,思考: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旅游胜地?你游览过哪些地方?
(2)阅读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4)师生小结:
在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有许多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如,
湖南的张家界 贵州的黄果树瀑布 四川的九寨沟
云南的西双版纳 吉林长白山的天池 青海的青海湖及鸟岛
新疆吐鲁番的千佛洞
3、小组内交流这些旅游胜地的优美风景,展示准备的旅游景点的照片。
4、欣赏学过的课文《桂林山水》。
谈话: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 这里生活着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他们共同建设着这座著名的风景城市。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因此赢得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
欣赏名句: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来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
第二课时
1、谈话:我国民族地区不仅有风光秀丽的旅游胜地,还有肥沃的土地、辽阔的草原、广袤的森林、奔腾的江河、丰富的物产,拥有珍贵的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这些美丽的少数民族地区,去寻找祖国的宝藏。
2、阅读教材第10、11页《富饶的民族地区》,想一想:
少数民族地区有哪些农作物和名贵的水果?
小组内进行交流。
指名说一说。
新疆、宁夏、内蒙古及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土地肥沃,勤劳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种植了小麦、水稻、棉花、油料、蔬菜等农作物,那里还盛产着哈密瓜、芒果、香蕉、荔枝、菠萝、柠檬等各种名贵的水果。特别是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如剑麻、甘蔗、橡胶、樟脑、茶叶、咖啡等。
为什么剑麻、甘蔗、橡胶、樟脑、茶叶、咖啡等经济作物生长在南方,而北方盛产牛、羊、马?这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
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
指名说一说。师生补充总结: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种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如剑麻、甘蔗、橡胶、樟脑、茶叶、咖啡等。
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在辽阔的草原,那里盛产牛、羊、马。
让学生从南北方的气候特点了解这一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些南北方的气候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