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星座 > 新闻正文

军训医务人员医疗常识

军训医务人员医疗常识


1.医务人员有哪些专业知识素质

爱心是医务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以“治病救人”为宗旨的医疗工作,自古就是人民群众十分崇敬的职业。古人把行医者尊称为“先生”,把行医这一职业敬称为“悬壶济世”、“仁爱救人”,认为“医乃仁术”,同时并要求行医者要有“但愿世间无疾病,不患架上药生尘”的高尚情怀。现在人们更是把医务工作者尊称为“白衣天使”。西方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词”也明确规范了医疗行为,即行医者要以“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为基本信条。世界医学会章程更是在其基本宗旨中写道:“……竭尽全力……为人类服务”。可见,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历来把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纳入伦理道德的范畴,并且刻意强调了爱心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众所周知,医务人员的工作对象是遭受病痛的人群,他们不仅躯体受到疾病的折磨,心理也同样受到创伤。人在这种时候,可以说就是一个弱者、一个需要援助的人,此时,更加需要关怀、体贴、帮助、温暖。患者到医院就医唯一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治好病、恢复健康。但他们在享受先进医疗服务的同时,更渴望得到医务人员的爱心。医务人员一点点的温暖都足以暖热患者“无助”的心、足以让患者对医务人员心生感激之情。所以说,医务人员的爱心对于求医的患者来讲,无疑于“雪中送炭”、“雨中送伞”。纵观众多医疗纠纷,抛却其中的医疗技术成分不讲,可以说个别医务人员缺乏爱心、缺乏同情心不能不说是造成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否使患者摒弃颓废、消极、紧张情绪,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去直面疾病、配合治疗,尽可能取得圆满疗效,是每一个医务人员的首要任务。要达到此目的,除了高水平的医疗质量这一先决条件外,医务人员的爱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务人员对患者充满爱心,首要的是要具有“换位”思想,亦即假若“我就是那个病人”或者“这个病人就是我的父(母)亲、上级领导”,这种情况下我还会“生、冷、硬、顶”吗?换言之,假如自己的亲人到医院求医也遭遇“生、冷、硬、顶”,自己又做何感想?同时,医院的管理者在狠抓医德医风时,不能只是一味地制定制度,也不能只是让医务人员将“把患者当作亲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简单地挂在嘴上或仅仅停留在纸上。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让医务人员把对病人的“爱心”切实落实在行动中,在为病人服务时切切实实去温暖每一个患者,让患者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医务人员的爱心。一句亲切的问候,一张充满爱心的笑脸,面对危重患者时及时、紧张而有序的抢救,等等,都会使患者及其家属终生难忘。

勿庸置疑,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就医环境等大抵相当的情况下,医德医风的好坏则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形象,更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竞争力。所以,爱心,是每一个医务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个医院的医务人员是否充满爱心,也是决定着这个医院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能否保持领先的决定性因素。

2.医疗急救常识

1、正常人神志清晰、语言流利、行为活动自如。

如果有人“不明白了”,呼吸、心跳存在,按压或针刺“人中”穴无反应,有可能是昏迷了,昏迷时间越长,病情相对越重; 2、正常成人的体温是36-37 ℃; 3、正常成人脉搏60-100次/分,均匀有力; 4、正常成人呼吸16-20次/分,一呼一吸时间均等; 5、正常成人血压界于140/90mmHg(18.6/12kpa)-90/60mmHg(12/8kpa)之间。 6、正常成人瞳孔直径2-4mm,等大正圆; 徒手心肺复苏术(CPR) 徒手心肺复苏术是一种抢救技术,它不是医护人员的专利,它是广大群众应该熟悉和掌握的一种急救术。

徒手心肺复苏术不需要任何医疗器械。徒手心肺复苏术主要应用于猝死的病人。

首先判定病人是不是猝死,包括突然神志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自主呼吸停止,双侧瞳孔散大等等。 体位:病人仰卧于地上或木板上,头上不垫枕头及其他物品,这是心肺复苏术的正确体位,如果病人俯卧,应将其翻转为仰卧位,手法要轻柔,特别要注意头颈部,一定不能用力过大。

如果病人躺在松软的床上,背部要垫上木板。 判断神志:呼叫无反应,手掐人中、合谷穴无反应、双侧瞳孔散大,可以断定患者神志丧失。

轻拍伤病者肩部(或面部),并在其耳边大声呼唤:“喂!你怎么啦?”以试其反应。 7、正常成人体内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什么叫猝死? 平常“健康”人,或者病情基本稳定的人,突然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叫做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把从发病到呼吸心跳停止在6小时内死亡的病例,定为猝死。

猝死的原因绝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急性发作所致。冠心病引起的猝死有70%发生在院外。

猝死的病人,神志丧失、颈动脉波动消失,自主呼吸停止,双侧瞳孔散大。 猝死的病人是可以抢救复活的。

猝死的病人应立即就地进行徒手心肺复苏术。 在4-6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为50%。

开通气道:仰头举颌(颏)法,先清理口腔异物(呕吐物、血块等)去掉假牙,一手食指、中指置于下颏处,抬起下颏,使头后仰,一手托颈后,头后仰的程度以下颌和耳垂的联线与地面垂直为宜,后仰不要过度。 判断呼吸:一看、二听、三感觉。

看:胸部或腹部有无起伏。 听:口、鼻有无呼吸声音。

感觉:口鼻有无气流溢出。 高声呼救 伤病者对轻拍、呼唤无反应,表明其已丧失意识,立即在原地高声呼救:“快来人呀!救命啊!” 若有他人,先拨打急救电话,后参与共同现场抢救。

现场要尽量组织好对伤病员的脱险救援工作,救护人员要有分工,也要有合作。 口对口人工呼吸:放在前额的手拇指和食指掐紧鼻孔,将口包住病人的口,先深呼吸一口,然后吹2次气,吹气时不要用力过猛。

吹气后,病人胸部有起伏说明人工呼吸有效。如颈动脉搏动消失,既可以认定心跳停止(颈动脉位置在喉结旁2-3厘米处)。

心外按压: 按压部位:前胸正中,胸骨下1/2处。 按压频率:每分钟60-100次。

按压深度:3-5厘米。 按压手法:一手掌放于胸骨下1/2处,手掌与胸骨平行,另一手重叠在手背上,两手指交叉抬起,脱离胸壁,双肩绷直,双肩垂直在胸骨上方正中,以肩、臂力量向下按压。

注意事项: 1、心外按压要不间断进行。 2、垂直用力向下,不要左右摆动。

3、向下按压和放松时间均等。 4、放松时手掌也不要离开胸壁。

如呼吸、心跳停止,人工呼吸、心外按压时要同时进行。吹气时,停止按压。

心外按压时不要吹气,两者可轮换进行。 一人做:按15:2的比例进行,即先吹两口气,然后胸外心脏按压15次。

周而复始,直至有人接替为止。 二人做:按5:1的比例进行,即一人吹一口气,一人心外按压5次。

吹气的时候,停止按压。心外按压时不要吹气,两者可轮换进行。

直至专业急救人员赶到为止。自救互救的同时急呼120。

现场急救 第一目击者(first-Responder): 急救现场强烈呼唤“第一目击者”,那么什么是“第一目击者”呢?就是经过短期培训,掌握相当医疗常识,甚至获得相关培训证明者。 急救现场主张第一目击者实施救治。

美国约二亿人口,有7千万人接受过正规的急救培训,比例约为4:1,美国的急救电话为911,美国的公共场所配置除颤器。挪威把心肺复苏纳入了中学课本。

在德国,不会止血包扎不发驾驶执照… … 急救面对着社会的各个层面,也涉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随着人类近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心脑血管疾病的扶摇直上,急救早已不单单是简单的止血包扎等外伤的处理了,而是着重对民众普及以心肺复苏为基本内容,并辅以创伤救护的知识技能的培训。

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医学急救界正式向社会提出了开展“第一目击者”的普及培训教学,以争分夺秒不失时机地在现场抢救因危重急症或意外伤害导致生命危在片刻的伤病人。 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心脏病急症及其他危重急症绝大多数是发生在医院外的环境下,现场急救争分夺秒,在医务人员赶到之前,“第一目击者”肩负着尤为重要的责任。

现场急救目的与原则: 1、抢救生命,降低死亡率。 2、防止病情的继续恶化。

3、减轻病痛,减少意外损害,降低伤残率。 1、沉着大胆,细心负责,分清轻、重、缓、急,果断实。

3.医务人员有哪些专业知识素质

爱心是医务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以“治病救人”为宗旨的医疗工作,自古就是人民群众十分崇敬的职业。

古人把行医者尊称为“先生”,把行医这一职业敬称为“悬壶济世”、“仁爱救人”,认为“医乃仁术”,同时并要求行医者要有“但愿世间无疾病,不患架上药生尘”的高尚情怀。现在人们更是把医务工作者尊称为“白衣天使”。

西方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词”也明确规范了医疗行为,即行医者要以“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为基本信条。世界医学会章程更是在其基本宗旨中写道:“……竭尽全力……为人类服务”。

可见,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历来把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纳入伦理道德的范畴,并且刻意强调了爱心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众所周知,医务人员的工作对象是遭受病痛的人群,他们不仅躯体受到疾病的折磨,心理也同样受到创伤。

人在这种时候,可以说就是一个弱者、一个需要援助的人,此时,更加需要关怀、体贴、帮助、温暖。患者到医院就医唯一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治好病、恢复健康。

但他们在享受先进医疗服务的同时,更渴望得到医务人员的爱心。医务人员一点点的温暖都足以暖热患者“无助”的心、足以让患者对医务人员心生感激之情。

所以说,医务人员的爱心对于求医的患者来讲,无疑于“雪中送炭”、“雨中送伞”。纵观众多医疗纠纷,抛却其中的医疗技术成分不讲,可以说个别医务人员缺乏爱心、缺乏同情心不能不说是造成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

能否使患者摒弃颓废、消极、紧张情绪,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去直面疾病、配合治疗,尽可能取得圆满疗效,是每一个医务人员的首要任务。要达到此目的,除了高水平的医疗质量这一先决条件外,医务人员的爱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医务人员对患者充满爱心,首要的是要具有“换位”思想,亦即假若“我就是那个病人”或者“这个病人就是我的父(母)亲、上级领导”,这种情况下我还会“生、冷、硬、顶”吗?换言之,假如自己的亲人到医院求医也遭遇“生、冷、硬、顶”,自己又做何感想?同时,医院的管理者在狠抓医德医风时,不能只是一味地制定制度,也不能只是让医务人员将“把患者当作亲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简单地挂在嘴上或仅仅停留在纸上。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设法让医务人员把对病人的“爱心”切实落实在行动中,在为病人服务时切切实实去温暖每一个患者,让患者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医务人员的爱心。

一句亲切的问候,一张充满爱心的笑脸,面对危重患者时及时、紧张而有序的抢救,等等,都会使患者及其家属终生难忘。 勿庸置疑,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医疗技术、医疗设备、就医环境等大抵相当的情况下,医德医风的好坏则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形象,更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竞争力。所以,爱心,是每一个医务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个医院的医务人员是否充满爱心,也是决定着这个医院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能否保持领先的决定性因素。

4.请教教前辈们~~一个基本医疗常识

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时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1)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

如不慎被乙肝、丙肝、HIV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肥皂水和清水冲洗,再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必要时进行伤口包扎处理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

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3)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小时内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按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同时服用相关药物,并报告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随访等。

【程序】 立即挤出伤口血液→反复冲洗→消毒→伤口处理→抽血化验检查→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通知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随访。

5.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1、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除参加手术及有关工作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准入内。

2、手术室工作人员患上呼吸道感染者,面部,颈部,手部都有感染者及患皮肤病者一律不准进入手术间。 3、手术室应严格划分洁净,清洁区和污染区。

入口处的消毒脚垫应每日更换。拖鞋与私人鞋、外出鞋应分别存放。

4、进入手术室必须更换拖鞋,衣、裤、帽,贴身内衣不可外露,外出必须更换。 5、手术室内保持肃静,不可大声说话,禁止携带私人通讯工具入内。

除特殊紧急情况,一律不传私人电话。 6、连续施行手术时,应按I类手术、II类手术的顺序进行;III类手术及特殊感染手术应在感染手术间进行,术后及时进行清洁消毒。

遇有特殊菌种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等感染手术时,应尽量缩小污染范围,术后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6.医务人员的职业病常识是什么

作为医生,是为病人服务的,那么医生也会被病魔困扰,其中就是,医务人员的职业病。那么医务人员的职业病是什么呢,怎么预防呢?

身为医务工作者,你有“职业病”吗?

平日临床诊疗工作繁忙,病患较多,从事久了,很多习惯与不良影响都会不自觉带到我们的生活中,容易让一些医务工作者得“职业病”。

诸如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压力大,工作环境,各类应酬,都会引发各类“职业病”,影响身体健康。

医库调研于2017年2月27日针对“身为医务工作者,你有“职业病”吗?”这个贴近医务人员生活日常的问题在平台上进行了民意调查,在72小时内共计收到375份有效投票。所有投票都来自医库平台上的会员。这些会员都是经过严格认证的医疗健康专业人士,包括医生、医学生、护士、药师等等。参与投票的医疗健康专业人士来自65个专科和附属专科以及全国29个省和直辖市。医库平台上的医生结构和地区覆盖大致和中国注册医生结构相符,因此,医库的民意调查通常可以较大程度反应出中国医生的意见。

从本次调研数据来看,绝大多数的医务工作者这都有“职业病”,大概二成多的医生没有“职业病”,可以看出在平时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医务工作者患“职业病”的几率很高,临床工作非常辛苦。

医务工作者患强迫症和腰颈椎疾病的较多,还有一部分的人容易神经衰弱,患胃肠疾病,有过痔疮和静脉曲张的医务工作者也不在少数。

医库调研在进行投票的同时,也要求投票者对其选择说明原因及看法。以下列举部分较有代表性的想法,为了保护投票人的隐私,让投票人可以放心地畅所欲言。医库调研绝对不会向任何第三方透露投票人的真实身份和信息。

说说成为医务工作者,容易导致哪些“职业病”?对生活影响会有哪些影响?

一位来自江苏南京的实习医生说:“长期保持一个姿势就容易导致脊椎疾病,吃饭不规律就会有胃肠疾病。”

一位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主治医师说:“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强迫症、胃肠道疾病,现在看不出来,以后老了是疾病缠身呀。”

一位来自广东肇庆的护士说:“神经衰弱,工作不能出现一点点的差错,生活中也要小心翼翼的。”

一位来自山东德州的住院医师说:“主要还是一个强迫症比较明显,做事情总是力求稳妥!”

一位来自北京的主治医师说:“医务工作者,尤其外科的,静脉曲张发病率比较高,内科大夫腰椎间盘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一位来自河南新乡的住院医师说:“泌尿系统结石,由于工作原因,不能及时排尿,而造成被迫憋尿,长期容易导致泌尿系统结石。”

一位来自山西临汾的副主任医师说:“长时间加班,超负荷工作,可能引起失眠,神经衰弱。”

一位来自陕西西安的住院医师说:“每天看片子,颈椎病已经是常态。”

你觉得哪个科室的医务工作者最易得“职业病”?为什么?

一位来自安徽合肥的医生说:“手术室、ICU的医护工作者容易得职业病,因为没时间上厕所和睡眠。”

一位来自山西晋中的医生说:“精神科因为他们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各种精神疾患的病人心理压力大。”

一位来自河北石家庄的副主任医师说:“胃肠疾病各科都有,因为吃饭不能按点吃,有时候来个急诊没时间吃饭,手术科室加班较多容易得神经衰弱。”

一位来自山东德州的住院医师说:“我认为内科大夫比较容易产生强迫症的表现,因为内科病人尤其是新功能不全的病人容易突然加重,所以作为大夫来讲必须给家属交代全面!”

一位来自河南许昌的医生说:“妇产科,外科等手术科室,尤其是妇产科,孕妇常见并发症合并症极多,且孕期用药受限,孕妇本人及家属潜意识中孕妇是“非常”健康的,所以她们心中接受不了妇产科高风险发生。沟通详细了,说你吓唬人增加患者及家属心理负担了,沟通浅了如发生意外一个字“讹”,妇产科最累!”

一位来自山东青岛的护士说:“每个科室的特点不一样,容易得职业病也不一样。内科外科都一样。强迫症,爱干净,颈椎不好,胃肠不好,静脉曲张等等。”

一位来自河北邢台的住院医师说:“儿科,工作时间长,精神压力大,容易精神衰弱。”

一位来自甘肃白银的医生说:“主要是心血管等容易发生急症的科室,因为突发情况太多,容易导致长期的应激反应。”

一位来自山西运城的医生说:“超声科,病人多的时候一上午坐那不动。”

一位来自河南郑州的住院医师说:“病理科容易得近视,颈椎病,天天对着显微镜电脑”

一位来自北京的主治医师说:“手术室护士,长期站里,下肢静脉回流缓慢,容易出现静脉曲张,所以要注重平常预防。”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