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星座 > 新闻正文

中国历史常识读书小报

中国历史常识读书小报


1.中国历史手抄报资料

中国历史重要皇帝介绍: 一、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开国皇帝。

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出 秦始皇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二、汉武帝刘彻(前157—前87),字通,幼名彘,汉朝第七位皇帝,民族英雄,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文学家。汉族。

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帝刘邦的曾孙,太上皇刘太公的玄孙。其母是皇后王娡。

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

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

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

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

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正如历史正剧《汉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

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

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地位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

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著名的例子。 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封狼居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从此西域成为几大文明交汇之地,汉武帝被称为“冠于百王”。 三、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汉族,陇西成纪 李世民 (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人,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

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四、元世祖 1215年—1294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汗(宪宗)弟,蒙古族。

名字全称孛儿只斤·忽必烈,讳名呼必赉,睿宗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总第四子)。元朝的创始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

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忽必烈确立中央集权政治,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采取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 ,让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从而边疆地区得到开发。全国统一,初步奠定了国家疆域的规模,发展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全国统一以后,忽必烈的保守、嗜利和黩武等消极因素也有了发展,采取汉法,改革落后旧制的工作陷于停顿。 五、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朱重八,后取名朱兴宗,后改现名元璋。

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民族英雄,也是继汉高帝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并且统一全国的君主。汉族,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

祖籍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与刘邦同乡,《明史 太祖本。

2.我们老师要我做一份中国历史手抄报

秦朝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并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君主统治国 秦始皇家,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

由于秦王赢政[1][2]自认“功盖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直至千世万世。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权(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确立,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统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

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驰道和直道,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并听其意见,下令焚书坑儒,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

两晋南北朝 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长期争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到了公元二世纪左右时再度衰败,196年曹操 魏武帝曹操控制了东汉朝廷,把汉献帝迎至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曹操逝世,长子曹丕废汉献帝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同时尚有刘氏的蜀汉定都成都和孙氏的吴定都建业(今南京),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 263年,魏权臣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280年三国归晋,再度统一。

290年晋武帝死后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权力斗争开始,史称“八王之乱”。与此同时,中原周边的五个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羌、氐、羯)与各地流民起来反晋,史称五胡乱华。

这些游牧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国家,从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国陆陆续续有多个国家建立,包括了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凉、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北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和北燕,史称十六国。 贞观之治 中国历史发展到了唐代,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程已经走过了近三千年。

而夹杂着经营、典制、天道等各种因素的政权更迭从历史的轨迹上看,又呈现出跟自然四季相交替极为相似,又极明显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性,这也是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绝无仅有的表象之一。分析出现这种“周期律”的内在因素,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大师学者均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说或理论,他们也制定了许多根治这种王朝兴衰绝症的有效措施,但从总体效果上来看,人的智慧与典制的力量,显然还是没有胜过天道循环的力量,各代王朝在继续沿着起起落落、兴兴衰衰的老路子前进,没有根本性的改观。

如果又把相对短期的王朝兴衰放到更长期的进程中看,从春秋五霸以后,以八百年左右为一个长周期,又分别有五百年分裂,三百年统一的大趋势。第一个长周期,可以从春秋称霸兴起直至东汉黄巾大起义。

春秋称霸的兴起直接导源于郑庄公(公元前722年登位)挑战周王朝的正统地位,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这期间的春秋战国之乱正好五百年,随之而来的是秦王朝短暂统一与秦末农民大起义,以及此后强盛的汉王朝统一中华三百多年。第二个长周期,从东汉末年军阀兴起直至唐末农民大起义。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引发了类似于郑庄公的军阀董卓(公元189年领兵入洛阳)对汉王朝中央权力的挑战,此后中国处于频繁战乱与大分裂之中,经历了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直至隋文帝灭亡南方陈国(公元589年)。隋王朝建国跟秦王朝建国极为相似,在农民大起义的冲击下二世而亡,这又是近五百年的大战乱与大分裂。

接下来就是辉煌灿烂的唐王朝了,唐王朝统一中华也近三百年。 宋代历史 经过了五十多年的纷争后,960年北宋建立后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是燕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立 清明上河图局部的辽朝手中(五代中的后晋太祖“儿皇帝”石敬瑭所献),河西走廊被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内乱占据。

北宋虽然曾出兵讨伐辽和西夏,但是均以失败告终,木已成舟,无可奈何,不得不向日益强大的辽和西夏交纳岁币。北宋晚期发生了分别以王安石、司马光为首的新旧党争,增加了社会的不安。

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势力逐渐强大,1125年,金国灭辽。金国随即开始进攻积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国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当时的皇帝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为钦宗其时的年号为靖康,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同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偏安江南。 明朝时代: 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建立了自胡元败法以来新开辟天地的一统朝代——明朝。

建都南京。法理变异时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21年迁都北京,历史进入一个法理疑惑的打着朱氏明朝的旗号的“全盛”时期。

1405年,明成祖任命郑和 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经到达印度洋、东南亚及非洲等地。文化上则出现了王守仁、李贽等思想家,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等长篇小说。

1449年,明。

3.中国近代史手抄报

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公元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

但由于清王朝这个封建地主政权腐朽没落、枉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借机侵略中国,但其实质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销售鸦片.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逐渐冲击着中国封建经济。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1856年,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

不久,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56年,英国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条约》,但遭清政府的拒绝.英国借此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英法联军出兵侵略中国,美俄是帮凶.虽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鸦片无关,但其实质与鸦片战争一样,因此叫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烧杀抢劫,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弈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

接着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了北京。并强迫清政府签定《北京条约》。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以弈欣为首。发展中国军事、民用、教育等,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

1883—1885年,中法战争,签定《中法新约》,标志着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结构开始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1919年5月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6月初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在这个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921年,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何叔衡、王烬美、邓恩铭、李达等代表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统治,进行工农武装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以蒋介石。

4.中国历史手抄报内容资料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汉朝皇帝的排列顺序(不包括王莽建立的新朝) 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始于汉高祖刘邦,终于孺子婴,共12帝。 ①汉高祖刘邦,字季,号沛公,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

沛郡丰邑中阳里(现属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氏。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日。

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性情豁达大度, 知人善任。

公元前二一六年,时年三十一岁,为泗水亭长。公元前二○九年壬辰岁九月,参加由陈胜,吴广带领的起义,后加入楚国的阵营,趁另一位将军项羽,和秦的大军打拉锯战,没有秦国主力和他的军队对阵之余,第一个攻进秦国的首都咸阳,灭了秦朝,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并以蜀地为基地,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方有萧何的辅助下,终于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 项羽突围不果,自杀于乌江边.刘邦消灭了项羽后,统一了中国。

公元前二○六年乙未岁称帝于洛阳,建立汉王朝,自此中华帝国在地理上再次统一,为以后的强大建立了基础. 后迁都于长安(今西安市)在位十二年,卒于公元前一九五年丙午岁四月二十五日(甲辰日)。享年六十一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东,称长陵。

妣吕雉,卒于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岁,葬于长安咸阳县东陵。 ② 汉惠帝刘盈,谥号孝惠帝,生于公元前二一一年。

公元前一九四年丁未岁,年仅十七岁时登基,在位七年,卒于公元前一八八年癸丑岁,寿二十四岁。惠帝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安陵。

③ 汉文帝刘恒,谥号孝文帝,庙号太宗。生于公元前二〇二年,汉高祖刘邦第五子,薄姬生,公元前一九五年封代王。

吕后死,周勃等杀少帝吕产,迎恒公为帝,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岁登基。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并减轻刑罚;励行节约,兴修水利,加速农业生产,加强中央集权;驻军北方,增强边境防御。

汉朝由此趋向安定繁荣。在位二十三年,卒于前一五七年,享年四十六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霸陵。

④ 汉景帝刘启,谥号孝景帝。生于公元前一八八年,公元前一五六年乙酉岁登基。

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繁荣,国内殷富,府库充实;同时实行“削藩”,任周亚夫平“吴楚七国之乱”,集权中央,削弱诸侯王之力量;国泰民安,世称文帝与景帝统治时为“文景之治”。在位十六年,卒于公元前一四一年,享年四十八岁。

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阳陵,坐东向西。 ⑤ 汉武帝刘彻,谥号孝武帝。

生于公元前一五六年,卒于公元前八七年。公元前一五○年立为太子,公元前一四○年辛丑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病故于出巡途中,享年六十九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茂陵。

⑥ 汉昭帝刘弗陵,谥号孝昭帝。生于公元前九四年,卒于公元前七四年。

公元前八六年乙未岁,八岁时登基,武帝刘彻之少子,无嗣。公元前七七年,年满十八岁开始亲政。

在位十三年,享年三十一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平陵。 ⑦ 汉宣帝刘询,谥号孝宣帝。

生于公元前九○年,卒于公元前四九年,汉武帝刘彻之曾孙。太子刘据因发动夺宫事败,三子同时遇害,刘询为祖母史家收养,居于民间。

公元前七三年戊申岁,霍光等将其从民间迎回登基,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四十一岁。 ⑻ 汉元帝刘奭,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

生于公元前七六年,公元前四八年癸酉岁登基。公元前三三年,王昭君出塞和蕃,嫁于匈奴呼韩单于。

卒于公元前三三年,在位十六年,享年四十三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渭陵。

⑼ 汉成帝刘骜,谥号孝成帝,庙号同宗。生于公元前五一年,卒于公元前七年,公元前三二年己丑岁登基,在位二十六年,享年四十五岁。

葬于延陵。 ⑽ 汉哀帝刘欣,谥号孝哀帝,生于公元前二六年,卒于公元前一年,汉元帝刘奭之庶孙,父为刘康,成帝养子。

公元前二二年,刘康去世,年仅三岁的刘欣嗣立为王,公元前六年乙卯岁登基,在位六年,享年二十六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夷陵。 ⑾ 汉平帝刘衎,,谥号孝平皇帝,是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兴之子。

生于公元前九年,卒于公元五年十二月。公元前六年辛酉岁,九岁时登基,后被王莽在酒中下毒害死,在位五年,享年十四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康陵。

⑿ 更始帝刘玄,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二五年,汉景帝刘启之后裔,长沙王发之五世孙,公元二三年癸未岁二月登基。刘秀称帝后,废为淮阳王,后被赤眉军勒死,在位三年。

5.关于中国现代史的手抄报

字 里 行 间 爱 国 情

——《卢沟桥烽火》教学反思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叙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经,歌赞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点明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一、课前预习,了解历史爱国情

为了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十分必要,这有助于他们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他们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为学习本课及整个单元的课文奠定感情基调。

教《卢沟桥烽火》的时候,我就注重了让学生深入地去了解时代背景。在课前,我就让学生收集有关卢沟桥的资料以及日本在卢沟桥事变前在中国制造的其他罪行。学生们收集的资料令我欣喜若狂——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了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之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点燃,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憎恨。让学生收集这些背景材料,不仅能够使他们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增加了对祖国历史的了解,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体会学习语文的快乐。所以,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掘语文中丰富的知识,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成功的同时有更多的发现,激发更多的兴趣,创造更多的奇迹。

二、民主学习,以述促读爱憎情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课上,我采用了以“述”促“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语言材料,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先让学生根据课后作业3(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的要求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圈画出关键词语,感受敌我双方的表现,激发强烈的爱憎情感。再次自读课文的时候,力求弄清事件的基本过程和关键所在,并着力体会关键词语的意义、作用,不明白的地方可向老师、同学质疑问难。最后,在学生进行了充分阅读准备之后,指名学生练习复述并根据具体情况,相机提示学生进一步朗读感悟课文。这样在教学过程中阅读与理解相辅相成,学生读得充分,有所感悟,并熟记精要,才能述得顺当。教学时还得按时间和事情得发展顺序,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把读书感悟和复述事件经过都能练习到位。学生对课文的知识要点就很容易的掌物了。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以后,让其充分发挥,自我表现,不要求复述答案的统一。这实际上就是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发挥,还包含着审美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学生自己给予自己评价,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三、自身提高,不断深化爱国情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知识宝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能源。我个人对于历史知识就十分缺乏,所以在教学这课之前,我也查阅了很多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了更多有关祖国历史的知识,使我对于祖国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热爱自己伟大的祖国。所以,我决定要和学生们一起行动起来,在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能量,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争取在新课程的征途上勇往直前。

!

6.读书手抄报的图片和内容

名人名言: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古人勤奋读书的故事:牛角挂书 唐代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前往拜访。

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拉着马缰绳从后面跟着他,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

杨素于是与李密谈论,认为他是奇才(见《新唐书·李密传》)。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囊萤映雪 这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典故。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映雪:利用雪的反光。

利用口袋里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在夜间读书。 车胤勤奋读书,手不释卷,博学多才,但其家境贫寒,用不起灯油,夏天就用白布囊盛几十个萤火虫,用它们发出的光照着读书,夜以继日(见《晋书·车胤传》)。

南朝梁孙康家贫,无钱买灯烛,晚上常映着雪光读书。后人常把“囊萤映雪”两个典故作为勤学的典范。

凿壁借光 汉代匡衡勤奋读书而没有灯烛,邻居有烛光,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一小洞,就着隔壁透进来的光读书(载《西京杂记》)。后人就用“凿壁借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韦编三绝 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

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见《史记·孔子世家》)。后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

刺股悬梁 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到齐国,跟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学成后去游说秦王,上书十次,不被所用,带去的资金用完了,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他不务正业,搬弄口舌,倒霉活该。

苏秦听后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于是发愤读书,读得困倦了,就用锥子刺一下大腿,惊醒之后接着再读,最终做了六国的宰相,成为六国的合纵长。后用“刺股”比喻刻苦攻读。

汉朝孙敬读书困倦时,将头发用绳子拴在梁上,一打盹就能惊醒,终于成为当代大儒。后就用“刺股悬梁”比喻刻苦自学。

目不窥园 此典故是说无暇观看园中景色,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无暇看园中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居然没见过他的面。

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见《汉书·董仲舒传》)。后来用以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

读书的好处: 1.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 2.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3.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 4.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 5.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1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科学知识. 2读书可以让我们拥有"千里眼".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多读一些书,能通古今,通四方,很多事都可以未卜先知. 3读书可以让我们励志.读一些有关历史的书籍,可以激起我们的爱国热情. 4读书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5读一些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能使我们改正作文中的一些不足,从而提高了我们的习作水平. 6读书的好处还有一点,就是为我们以后的生活做准备. 7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 .8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9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10读书可以让你聪明,打败对手。

7.我们老师要我做一份中国历史手抄报

秦朝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并其他六国后统一了中国主体部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君主统治国 秦始皇家,定都咸阳(今西安附近)。

由于秦王赢政[1][2]自认“功盖三皇,德过五帝”,于是改用皇帝称号,自封始皇帝,人称秦始皇,传位后的皇帝称二世,直至千世万世。他对国家进行了许多项改革,包括了中央集权(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确立,取代了周朝的诸侯分封制;统一了文字,方便官方行文;统一度量衡,便于工程上的计算。

秦始皇还大力修筑驰道和直道,并连接了战国时赵国、燕国和秦国的北面围城,筑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以抵御北方来自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始皇推崇法治,重用法家的李斯作为丞相,并听其意见,下令焚书坑儒,收缴天下兵器,役使七十万人修筑阿房宫以及自己的陵墓——包括兵马俑等。

两晋南北朝 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长期争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到了公元二世纪左右时再度衰败,196年曹操 魏武帝曹操控制了东汉朝廷,把汉献帝迎至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曹操逝世,长子曹丕废汉献帝立,建立魏国,定都洛阳,同时尚有刘氏的蜀汉定都成都和孙氏的吴定都建业(今南京),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 263年,魏权臣司马昭派兵灭蜀汉。

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280年三国归晋,再度统一。

290年晋武帝死后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权力斗争开始,史称“八王之乱”。与此同时,中原周边的五个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羌、氐、羯)与各地流民起来反晋,史称五胡乱华。

这些游牧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国家,从304年到409年,北部中国陆陆续续有多个国家建立,包括了成汉、前赵、后赵、前燕、前凉、前秦、后秦、后燕、西秦、后凉、北凉、南凉、南燕、西凉、夏和北燕,史称十六国。 贞观之治 中国历史发展到了唐代,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程已经走过了近三千年。

而夹杂着经营、典制、天道等各种因素的政权更迭从历史的轨迹上看,又呈现出跟自然四季相交替极为相似,又极明显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性,这也是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中绝无仅有的表象之一。分析出现这种“周期律”的内在因素,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大师学者均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学说或理论,他们也制定了许多根治这种王朝兴衰绝症的有效措施,但从总体效果上来看,人的智慧与典制的力量,显然还是没有胜过天道循环的力量,各代王朝在继续沿着起起落落、兴兴衰衰的老路子前进,没有根本性的改观。

如果又把相对短期的王朝兴衰放到更长期的进程中看,从春秋五霸以后,以八百年左右为一个长周期,又分别有五百年分裂,三百年统一的大趋势。第一个长周期,可以从春秋称霸兴起直至东汉黄巾大起义。

春秋称霸的兴起直接导源于郑庄公(公元前722年登位)挑战周王朝的正统地位,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这期间的春秋战国之乱正好五百年,随之而来的是秦王朝短暂统一与秦末农民大起义,以及此后强盛的汉王朝统一中华三百多年。第二个长周期,从东汉末年军阀兴起直至唐末农民大起义。

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引发了类似于郑庄公的军阀董卓(公元189年领兵入洛阳)对汉王朝中央权力的挑战,此后中国处于频繁战乱与大分裂之中,经历了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直至隋文帝灭亡南方陈国(公元589年)。隋王朝建国跟秦王朝建国极为相似,在农民大起义的冲击下二世而亡,这又是近五百年的大战乱与大分裂。

接下来就是辉煌灿烂的唐王朝了,唐王朝统一中华也近三百年。 宋代历史 经过了五十多年的纷争后,960年北宋建立后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但是燕云十六州(幽云十六州)在北方契丹族立 清明上河图局部的辽朝手中(五代中的后晋太祖“儿皇帝”石敬瑭所献),河西走廊被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趁中原内乱占据。

北宋虽然曾出兵讨伐辽和西夏,但是均以失败告终,木已成舟,无可奈何,不得不向日益强大的辽和西夏交纳岁币。北宋晚期发生了分别以王安石、司马光为首的新旧党争,增加了社会的不安。

到了1125年松花江流域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势力逐渐强大,1125年,金国灭辽。金国随即开始进攻积弱的北宋,1127年(靖康元年)金国攻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三千多皇族,其中包括了当时的皇帝宋钦宗和太上皇宋徽宗,因为钦宗其时的年号为靖康,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同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偏安江南。 明朝时代: 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建立了自胡元败法以来新开辟天地的一统朝代——明朝。

建都南京。法理变异时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21年迁都北京,历史进入一个法理疑惑的打着朱氏明朝的旗号的“全盛”时期。

1405年,明成祖任命郑和 奉命七次下西洋,曾经到达印度洋、东南亚及非洲等地。文化上则出现了王守仁、李贽等思想家,以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等长篇小说。

1449年,明英宗。

8.中国历史故事手抄报(看清楚要求)阅读历史故事传承中华文化,先阅

lz,看看这个中国历史的故事行不: 《草船借箭》 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中国正处在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期,其中魏国占据北方 ,蜀国占据西南方,吴国占据南方。

有一次,魏国派出大军,从水路攻打地处长江边上的吴国。 不多久,魏军就 进发到离吴国不远的地方,在水边扎下营地,伺机攻打。

吴国的元帅周瑜,在研究了魏军的情形后,决定用弓箭来防守来犯之敌。可是怎么在较短时间内造出作战所必需的十万枝箭呢?回为根据当时吴国的工匠情况,要造出这么多箭,至少要用十天时间,而这对于吴国的防守来说,显然是时间太长了。

当时蜀国的军师诸葛亮正好出访吴国。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周瑜于是向他请教怎样以最快的速度造出所需的箭。

诸葛亮对周瑜说,三天时间就可以了。大家都认为诸葛亮是在说大话,但是诸葛亮却写下了军令状,如果到时完不成任务,就会被斩首。

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并不着急。他向吴国的大臣鲁肃说,要造这么多箭,用 普通的办法自然是不可能的。

接着,诸葛亮让鲁肃为他准备二十只小船,每只船上要军士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为幔,并插满草,诸葛亮并一再要求鲁肃为他的计谋保密。鲁肃为诸葛亮准备好船和其它必需的东西,可是并不知道其中的奥秘。

诸葛亮说三天时间就能备好十万支箭,可是第一天并不见到他有什么动静,第二天还是这样,第三天马上就要到了,一支箭也没有见到,大家都为诸葛亮捏一把汗, 如果到时候没有完成任务,诸葛亮就没命了。 第三天半夜时分,诸葛亮悄悄地把鲁肃请到一只小船中,鲁肃问:“你请我来干什么?”诸葛亮说:“请你跟我一起去取箭”。

鲁肃大惑不解地问:“到哪里去取?”诸葛亮笑笑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于是诸葛亮命令二十只小船用长绳子连接在一起,向魏军的宿营地进发。

当天夜里,大雾漫天,水上的雾气更是伸手不见五指。雾越大,诸葛亮越是命令船队快速前进。

到船队接近魏军营地时,诸葛亮命令把船队一字排开,然后 命令军士在船上擂鼓呐喊。鲁肃吓坏了,对诸葛亮说:“我们只有二十条小船, 三百余士兵,万一魏兵打来,我们必死无疑了”。

诸葛亮却笑着说:“我敢肯定 魏兵不会在大雾中出兵的,我们只管在船里喝酒好了。 ” 再说魏军营中,听到擂鼓呐喊声,主帅曹操连忙召集大将商议对策。

最后决定,因为长江上浓雾重重,不知道敌人的具体情况,所以派水军弓箭手乱箭射击,以防敌军登陆。于是魏军派出约一万名弓箭手赶到江边,朝着有呐喊声的地方猛烈射箭。

一时间,箭象雨点一样飞向诸葛亮的船队,不一会儿,船身的草把上都扎满了箭。这时候,诸葛亮命令船队掉转身,把没有受箭的一侧面向魏军,很快上面也扎满了箭。

诸葛亮估计船上的箭扎得差不多了,就命令船队迅速返回,这时大雾也渐渐 开始散去,等魏军弄清楚发生的事情时,懊悔极了。 诸葛亮的船队到达吴军的营地时,吴国的主帅周瑜已经派五百名军士等着搬箭了,经过清点,船上的草把中足足有十万支箭。

吴国的元帅周瑜也不得不佩服 诸葛亮的智慧了。诸葛亮怎么会知道当天晚上水上会有大雾呢?原来,他善于观察天气变化,经过对天象的仔细推算,也得出当天晚上水面上有会大雾的结论。

就是这样,诸葛亮运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从敌军那里弄来了十万支箭。

9.有关读书的手抄报内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杜甫脍炙人口的名句。而郑板桥却偏说:“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何也?

这两句诗看起来意思截然相反,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杜甫的话无疑是对的,熟能生巧,勤能补拙,这是古今中外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但是,如果读书贪多而嚼不烂,缺乏驾驭知识的能力,自然会产生“胸中无适主的感觉。”因此,老子说:“小则得,多则惑。”

从古至今,靠苦读而起家的事例举不胜举。然而,正如著名学者波得拉克所说的:“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之人疯疯癫癫”。历史上,由苦读而弄得“疯疯癫癫”的,也不乏其人。

据说古时候有一个秀才,读书已“破万卷”,按说该是满腹经纶,“下笔如神”了。可惜的是,他只会生吞活剥地照套书上的东西。有一次,一个死了丈母娘的人请他写挽联,他自然是满口应承,于是照着书上挽丈人的挽联抄了一副,人家提醒他弄错了,他反倒说:“我是照书上写的,怎么会错?是他家死错人了,要是死了男人,不正对题吗?”弄得那人啼笑皆非。这真是荒唐之至!

清代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每见老书生痴痴纸堆中数十年,而一出书房门,便不知东西南北者比比皆是;然绍兴老幕,白发长随,走遍十八省,而问其山川之形势,道理之远近,风俗之厚薄,物产之生植,而茫然如梦者,亦比比皆是”。

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不一定真得走遍天下名山大川,而是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生活中有许多学问,只要留心观察,日久天长,必有所得。这也算是“行路”的一种方式吧。

凡事还应多实践,拿生活中的学问和书本上的知识相印证,这样,学到的知识就比较扎实,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可以这么说,“读书破万卷”,又“行路逾万里”,这才是真正的永世不变的至理名言。 也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也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读书能让万里外之美景立于眼前,读书能跨越时空,让古今中外人的思想诉之于脑海;读书而有益,多读而博知。这是无数事业有成之人的经验之谈。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以自己的实践告诉给人们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要想能文,必先多读。

多读就多知,多读就能文,其实静心思考,也不尽然:

多读,要看如何读。曾见过这样一段文字:“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这极为生动地告诉我们:多读固然有好处,但要看如何读,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贪多而嚼不烂,或者干脆贪多而不嚼,以多为贵,以多自豪而不顾成效,那只能是走入漫漫书海,最终却没有带回“一片云彩”。

多读,还要看读什么,有些人读侦探小说,手不释卷,读言情书籍,废寝忘食,读武侠传奇,通宵不眠;读时惊心动魄,刀光剑影,情意绵绵,读后在脑海中留下来的如狂风吹过的漫漫沙漠,平静无垠,空旷一片。读书要有选择,要读的书太多了,古代的书,现代的书,中国的书,外国的书。不管有多少种书,不外有两类,一类是激励上进,使人变得聪明和高雅;一类是使人颓废,把人搞得消沉和丑恶。读书就要读好书,读一本好书,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使人更加完善和造就高尚的人格。“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心灵对话”,用纯正的心灵作一面明亮的镜子,能照出一个人是洁白无瑕,还是满身污垢。多读好书,才能使自己走向高尚。

多读,还要勤思考。“读”而不思则罔,书读的再多,如果不进行思考,也是毫无收获。最多只能成为书虫,移动的图书馆,贩卖的都是别人的东西,至多被别人赞为“活字典”而起的只是“传声筒”“留声机的作用。只有在读中深入进去,如蚕食桑叶一般,多多的吃,细细的嚼,静静消化,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吐出闪亮的丝。只有在读的过程中,仔细分辨,提出问题,多多思考,才能把别人的精华化为自己的血液,成为助己成长的营养,催己奋斗的动力。

选一部分写

10.中国历史手抄报

中国历史是中国各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

它的发达的封建社会,曾创造了同时代世界最高的文明。但是当西方某些地区跨入资本主义,特别是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之后,中国越来越落后了。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创立民国,中国获得了前进的新起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振兴中华的前景。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中华文明史源远流长,若从黄帝时代算起,已有5000年。

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举世公认,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两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是两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中国历史自黄帝时代算起则约有5000年。

有历史学者认为,在人类文明史中,“历史时代”的定义是指从有文字时起算,在那之前则称为“史前时代”;历史中传说伏羲做八卦,黄帝时代仓颉造文字;近代考古发现了3350多年前(前1350年)商朝的甲骨文、约4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陶文、约5000年前至7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质的龟骨契刻符号。 从政治和社会形态区分中国历史,据考古资料显示,约在早于距今6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晚期或者仰韶文化早期时代,中原地区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

同时,原始社会平等被打破。而据历史记载,夏朝已经开始君王世袭,周朝建立完备的封建社会制度至东周逐渐解构,秦朝统一各国政治和许多民间分歧的文字和丈量制度,并建立中央集权政治。

自汉朝起则以文官主治国家直至清朝。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同时也结束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是很多!!不过我也要做啊!!作业来的,55555555555555}。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