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班数学活动《好朋友在哪里》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本次活动是小班计体美教研组的三研课,由于一研课、二研课上得比较完美,到了三研课就完全打破前面的模式,重新设计。一研课、二研课时教师先集体讲解,认识一样多、多和少,幼儿再动手操作。三研课就改成先让幼儿动手操作,在幼儿自己操作中体验到一样多、多和少,这时教师再引导幼儿认识一样多、多和少。另外考虑到幼儿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学习的特点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我们组织的数学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与操作方面离不开生活实际,教学演示材料与操作的材料都结合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和事物,强调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在本次活动的过程中材料的运用方面充分考虑了幼儿的这些特点。
活动感受与反思:
一、从感兴趣话题引入,注意数学与生活联系
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认为,当孩子的学习材料是他们所熟悉的并感兴趣的事物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尝试,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方法对其进行创造。爱小动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本次活动我结合孩子爱动物的这些特点,设置教育情景小动物来做客,导入语:“今天来了很多的客人老师,小动物们也来做客了。”让孩子对小动物的做客产生兴趣,另外通过游戏让孩子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促进孩子的参与热情与探究欲望,获得亲身的体验。
二、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孩子特点层层深入
从幼儿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孩子主动学习、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层层深入让孩子轻松学习。活动刚开始教师请幼儿给小兔排队,再给小兔吃萝卜,以一一对应的方式请幼儿比较两者的数量关系。直接地操作图片,深入浅出的提问很快吸引了大部分孩子的注意,“是不是每只小兔都有萝卜吃?”幼儿很快就理解了“小兔和萝卜一样多”。接着仍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猴子和桃子的数量,“是不是每只小猴都有桃子?小猴和桃子谁多?谁少?”孩子的兴趣很浓厚,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这对他们没有难度,孩子们很快发现小猴多,桃子少,教师在一旁鼓励孩子回答完整就可以了。然后,又请个别幼儿到黑板上演示教具,仍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小鸡和虫子的数量,在前面操作的基础上,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了小鸡和虫子多少关系。通过层层深入、合作交流突破难点,让幼儿易于理解与接受。
三、关注学习方式,让孩子在操作中主动学习
教师努力为孩子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开始教师就安排幼儿自主操作活动,让孩子在操作中自主探索,通过自己给小动物排队,给小动物喂食,来感知动物与食物两组数量的多少关系。在操作活动中创设了一些游戏的情境,把摆放材料变为有趣的手脑并用活动,使幼儿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反复操作而不感到枯燥与乏味,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效果。
整个活动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幼关系,绝大多数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活动的最后延伸活动“送给教室里的猴子送桃子”,教师没有事先考虑清楚游戏的细节问题,如:小猴的队伍里没有红旗,幼儿不知从哪只猴子送起;在让幼儿操作前,教师应示范一下如何给墙壁上的猴子送桃子,幼儿有些不知所措,这一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整个教学活动显得有些“虎头蛇尾”。
2.小班数学活动《好朋友在哪里》教学反思设计意图:本次活动是小班计体美教研组的三研课,由于一研课、二研课上得比较完美,到了三研课就完全打破前面的模式,重新设计。
一研课、二研课时教师先集体讲解,认识一样多、多和少,幼儿再动手操作。三研课就改成先让幼儿动手操作,在幼儿自己操作中体验到一样多、多和少,这时教师再引导幼儿认识一样多、多和少。
另外考虑到幼儿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学习的特点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我们组织的数学活动在内容的选择与操作方面离不开生活实际,教学演示材料与操作的材料都结合生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和事物,强调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必须回归生活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沟通,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在本次活动的过程中材料的运用方面充分考虑了幼儿的这些特点。
活动感受与反思:一、从感兴趣话题引入,注意数学与生活联系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认为,当孩子的学习材料是他们所熟悉的并感兴趣的事物的时候,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尝试,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方法对其进行创造。爱小动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本次活动我结合孩子爱动物的这些特点,设置教育情景小动物来做客,导入语:“今天来了很多的客人老师,小动物们也来做客了。”
让孩子对小动物的做客产生兴趣,另外通过游戏让孩子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促进孩子的参与热情与探究欲望,获得亲身的体验。二、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孩子特点层层深入从幼儿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孩子主动学习、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层层深入让孩子轻松学习。
活动刚开始教师请幼儿给小兔排队,再给小兔吃萝卜,以一一对应的方式请幼儿比较两者的数量关系。直接地操作图片,深入浅出的提问很快吸引了大部分孩子的注意,“是不是每只小兔都有萝卜吃?”幼儿很快就理解了“小兔和萝卜一样多”。
接着仍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猴子和桃子的数量,“是不是每只小猴都有桃子?小猴和桃子谁多?谁少?”孩子的兴趣很浓厚,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这对他们没有难度,孩子们很快发现小猴多,桃子少,教师在一旁鼓励孩子回答完整就可以了。然后,又请个别幼儿到黑板上演示教具,仍以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小鸡和虫子的数量,在前面操作的基础上,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了小鸡和虫子多少关系。
通过层层深入、合作交流突破难点,让幼儿易于理解与接受。三、关注学习方式,让孩子在操作中主动学习教师努力为孩子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开始教师就安排幼儿自主操作活动,让孩子在操作中自主探索,通过自己给小动物排队,给小动物喂食,来感知动物与食物两组数量的多少关系。在操作活动中创设了一些游戏的情境,把摆放材料变为有趣的手脑并用活动,使幼儿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反复操作而不感到枯燥与乏味,提高学习的兴趣与效果。
整个活动体现了以孩子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幼关系,绝大多数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学习,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但在活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活动的最后延伸活动“送给教室里的猴子送桃子”,教师没有事先考虑清楚游戏的细节问题,如:小猴的队伍里没有红旗,幼儿不知从哪只猴子送起;在让幼儿操作前,教师应示范一下如何给墙壁上的猴子送桃子,幼儿有些不知所措,这一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整个教学活动显得有些“虎头蛇尾”。
3.中班教案没有朋友怎么办课后反思本周结合主题开展了语言活动《没有朋友怎么办》,这个活动是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比较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作品中青蛙和蛤蟆之间真挚的友谊令我们感动。生日那天,蛤蟆不见朋友青蛙到来,心里浮现一连串可怕的遐想,并准备去救助青蛙,作品对蛤蟆的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十分细腻,因此,作品牢牢地吸引着孩子们。
在理解故事这一重要环节中,我结合图片进行了分段理解,意图通过看看、说说中,激发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测故事发展的情节。小朋友们思维非常活跃,当问道:青蛙为什么还没来,发生了什么事吗?孩子们从老师的提问口吻中纷纷猜测:找不到路了,被魔鬼抓去了,被野兽吃掉了……结合图片内容,我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森林中危险和可怕,如黑漆漆的环境,树林中那些隐藏着的尖尖的牙齿、爪子等等,由此更好地感受蛤蟆打开门没看到青蛙时的担心。当问到“蛤蟆要去救青蛙,会想什么办法呢?孩子们的方法千奇百怪,对于蛤蟆所拿的道具很理解,尤其是平底锅的用处马上就说出来了,因为看了《喜洋洋和灰太狼》的动画片,孩子们对于平底锅非常熟悉。但是在最后一个问题时,没有孩子能察觉到一些细节,比如:当青蛙没来时为他担心;青蛙细心的为蛤蟆挑选礼物所以来晚了 ……所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理解朋友间互相惦念、关切的心情。
猜想青蛙会送什么礼物?孩子们各抒己见,大多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平时过生日时会收到的礼物来想象,如:玩具、娃娃、花等,但孙维纲小朋友也想到了“给蛤蟆送新的钟啊”,我接着问“青蛙为什么要送新的钟呢?”,他说:“因为蛤蟆的钟坏了”,是啊故事一开始就讲到了蛤蟆的钟坏了,我马上肯定了他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
在角色环节,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个别语言能力较强的孩子带动下,能很好开展这一环节,孩子们能较好掌握故事中的主要对话。
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但如何将孩子们在故事中得到的启发深化到孩子的行为中,还需要老师在以后的点点滴滴中加以强化。
4.奥尔夫幼儿园中班《幼儿园里朋友多》的教案加反思怎么写一、主题解析 1、主题要求: l 关注同伴,乐于与同伴友好交往,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处的快乐。
l 了解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l 感受“六一”节的欢乐气氛,体会过节时的喜悦心情。
2、主题分析:中班主题活动教案:《幼儿园里朋友多》 二、主题内容选择与参考 内 容 和 组 织 形 式 课 程 整 合 必选 我的朋友多 P176 ·我的好朋友(区域活动) ·三人套圈(体育游戏) ·小弄堂(和大班合作游戏) ·玩具兵找朋友 ·小泥人(区域活动) ·两只山羊 ·朋友的生日 ·朋友病了 ·谁和谁好(区域活动) ·拉拉勾 ·桃树下的小白兔 ·我的朋友多(区域活动) ·多嘴的八哥鸟 生活: ·值日生 —《生活活动》P18 ·集体的事情大家做 —《生活活动》P20 ·我当小主人 —《生活活动》P31 ·学做小客人 —《生活活动》P32 ·赢得朋友 —《生活活动》P100 运动: ·配对 —《运动》P43 ·贴人 —《运动》P50 ·两人三足 —《运动》P53 ·找朋友 —《运动》P75 ·三人套圈 —《学习活动》P176 游戏: ·大舞台 ·幼儿园 园本教材: ·弄堂游戏 ·剪纸:拉花 ·民间小游戏:炒黄豆、抬轿子 备选 一起“进行”的活动 P185 ·值日生 ·小羊和狼 ·小指挥 我和老师做朋友 P187 ·大舞台(区域活动) ·老师病了 ·老师的故事 ·鲜花送老师 欢庆六一儿童节 P192 ·装扮教室 ·游艺活动室 ·节日的午餐 替换与生成 ·剪纸:拉花 ·民间小游戏(抬轿子、炒黄豆等) ·弄堂游戏 三、环境创设 1、活动室环境创设: l 画画“我的好朋友”,师生共同布置主题墙面——“我的好朋友”。 l 了解孩子生日,发动幼儿拿一张自己的照片,师生共同布置主题墙面——《朋友的生日》 l 师提供《运球》、,《天平》等多种材料,供幼儿2-3合作合作游戏。
体验与朋友一起玩的乐趣。 l 提供玩具电话机,供幼儿与好朋友打电话,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l 制作拉花装扮教室,迎接自己的节日。 2、家庭社区资源 l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生日,并支持幼儿带一张自己的照片来园。
l 发通知给家长,让家长带幼儿一起参加幼儿园游园活动,体验迎接“六一”节的喜悦心情。 l 节日里,让家长带幼儿一起游玩,感受节日的气氛。
四、教案例举 (一)集体预设活动 目录: 1. 活动:我的好朋友 2. 活动:我和朋友比高矮 3. 活动:朋友的生日 4. 活动:朋友病了 5. 活动:谁和谁好 6. 活动:拉拉勾 7. 活动:玩具兵找朋友 8. 活动:小泥人 9. 活动:两只山羊 10. 活动:我的朋友多 11. 活动:桃树下的小白兔 12. 活动:多嘴的八哥鸟 13.活动:小羊和狼 14. 活动:我们的节日 15. 活动:庆祝六一 活动1——我的好朋友 目标: 1、关注同伴,乐于介绍自己好朋友的主要特征及长处、。 2、激发幼儿画出好朋友的五官或服装特征。
准备: 水彩笔、纸 过程: 1、找一找幼儿园里谁是好朋友(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数人),介绍自己好朋友的长处。 2、你看我、我看你,观察好朋友的脸部长的什么样子,用水彩笔画好朋友,每画一个改变一下某个五官或服装特征。
3、数一数我有几个好朋友,或谁喜欢和我做朋友,体会我的朋友真正多的快乐。 4、活动延伸: (1) 在游戏活动中画画“我的好朋友” (2) 师生共同布置主题墙面——“我的朋友真棒”。
5.幼儿园中班社会活动教案反思应该怎样玩活动目标
1.探索用身边的物品制作节水灌溉瓶,学习正确地使用打孔器和辅助材料。
2.培养幼儿爱护植物的美好情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播种、浇灌小苗的经验。
2.物质准备:各种饮料、矿泉水瓶,瓶盖;麻绳、绸带、胶带、胶条、橡皮膏、剪刀、打孔器、各色即时贴、粗细不同的钉子;用直径5厘米左右的树干搭好的悬挂支架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活动。
师:周末回来,你们发现小苗有什么变化?土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小苗有些打蔫?我们周末不在幼儿园,小苗渴了怎么办?我们可不可以帮助小苗,让它们可以在口渴的时候喝上水?
请幼儿动脑筋想办法。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物品,看是否能用身边的物品做一个小苗的灌溉瓶。
2.幼儿观察并讨论用身边的物品来做灌溉瓶。
师:什么东西可以用来做灌溉瓶?你想怎么办?
(一个孩子提出:“用矿泉水瓶灌水,瓶盖给钻出眼儿,挂上就可以了。”马上有孩子提出了疑问:“那瓶子里的水没了怎么办?”“那把瓶子挂在哪呢?”一个个猜想和设计在疑问中产生和深入。孩子们对同伴提出的诸多问题反复争论探讨,有的当时就协商解决了,如用几个大饮料桶或者饮水桶收集生活废水,放在高一点的架子上,连接一段水管,这样接水比较方便;用矿泉水瓶或者可乐瓶来做灌溉瓶,上端剪开,方便加水。但是怎么悬挂成了大问题。于是老师出示了打孔器,教孩子正确使用打孔器,因为打孔器数量较少,在活动中引导孩子合作、谦让。)
6.幼儿园中班数学〈谁排在最前面〉教案与反思活动目标:1、教幼儿学会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感知7以内数量,学习按数量多少进行排序。
2、启发幼儿用语言讲述操作结果和操作过程。3、继续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数量1-7的数群卡标记图、点子卡片活动过程:一、活动开始。拍手游戏:复习认识数字1—5。
老师:小朋友们好,这节课我们要上数学课,我们很久都没玩你问我答的游戏,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吧。老师:小朋友,我问你,一个西瓜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幼儿:傅老师,告诉你,一个西瓜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老师:小朋友,我问你,1添上1是几?幼儿:傅老师,告诉你,1添上1是2。(老师继续问小朋友2添上1是几,3添上1是几?)二、基本部分。
(出示数群卡片)老师:今天啊老师带来了一些卡片,请小朋友看看卡片上有什么?每种动物有几只?(幼儿回答)老师:好了,现在呢请小朋友把一样多的卡片放在一起,再给它们排排队,最少的放在最前面,最多的放在最后面,谁来试一试?(请个别幼儿进行操作,老师进行检查。可以提醒孩子数量相同的物体上下排放。)
老师:好了,我们来看看他放的对不对,我们大家一起来说说他是怎么排的?老师:我们以前总是让数量是1 的卡片排在最前面,今天怎么让3条鱼排在最前面呢?(幼儿回答)老师:对啦,因为我们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的,谁最少,我们就把他放在最前面。(幼儿自主操作)老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小动物卡片,请你们给这些小动物按照从少到多的顺序排排队,要注意一样多的卡片应该上下排成一列哦。
给小动物排好队后还要给小动物送圆点,几只动物就送几个圆点,圆点摆在红线下面,边送边说:几只某某动物,我送你几个圆点。三、活动结束。
1、展示幼儿操作结果,评价幼儿操作情况。2、收拾操作材料并评价此次活动。
效果分析。
7.小班体育活动《找朋友》教学反思怎么写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学歌的环节中,我让孩子充分的听音乐,充分的感受,这样给歌曲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孩子通过感受音乐,能够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心情,这是个进步,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能够跟着音乐的节奏做动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也是这一学年的教学目标。我抓住了孩子的心理,那就是“交朋友”,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有很多的好朋友,而他们也都希望自己能够和老师成为好朋友,这一点我利用这首小歌得到了解决,在歌唱过程中,我深入学生中间,与他们每一位唱的好,表演得好的交朋友,并且告诉孩子,和我拉过勾勾的人都已经成为我的好朋友了,这样一来,激励了其他没有被我拉过勾勾的孩子,再适当的提示大家,唱歌正确的姿势和声音,这样一首小歌很快被学生掌握了,并且大家是在开心的过程中学会的, 因为每个人在学会歌的同时,都和老师成为了好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评价学生,他们的语言,动作和眼神我都用肯定的语气来评价,我从不批评学生,一年级的小孩子,他们在课堂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也会好动,不遵守纪律,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用很委婉的一句“我的好朋友在哪里呢?”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这样一来,大家都会用最快的速度把心思回归课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 因此我将艺术手段运用于儿歌活动中。为此我选择了“好朋友”这首儿歌。这首儿歌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将同伴之间的礼貌问候描写得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朋友间的友爱之情。同时我也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常常伴随着动作,因此我运用了孩子喜欢的木偶表演,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到新的情境中,尝试将儿歌与表演相结合,动作与语言相结合,使学生自主地投入到看、想、说、做、读中去,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及培养学生讲礼貌的好习惯。
8.泡泡找来的朋友活动反思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如何去找朋友。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饶着这一目标进行教学。中班幼儿比较单纯,不会察言观色,不太会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心情。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说教学准备为了使活动的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之中,特做以下活动准备:
图片《泡泡找来的朋友》、动物头饰、幼儿用书。
四、说教法和学法1、说教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直观法是因为中班幼儿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以直观的画面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2、说学法活动中我将游戏法作为主要的学法,是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幼儿注意力稍显弱时,游戏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能充分地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