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 > 新闻正文

做客交响乐论坛 叶小纲、吕思清谈创作

扩大交响乐的受众范围,让交响乐越来越被大众接受和喜爱,是每一个交响乐从业者向往的目标。11月28日,为期3天、由中国国家大剧院发起主办的“2019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在北京落幕。本次论坛以“融合·发展”为主题,来自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乐团、艺术院校等艺术机构的嘉宾聚首,通过主旨演讲和平行论坛的形式,共同探讨交响乐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在演讲环节,嘉宾一致认为,交响乐的发展最终靠作品说话。当前国内各个交响乐团发展的程度、水平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无论在出国巡演还是推广中国交响乐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怎么样让交响乐作品更深入人心,让我们的交响乐真正打动人,是需要大家共同推动的事情。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认为,交响音乐已经走到了一个紧要的时刻:“当下现实情况是,交响音乐的创作者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交响乐团越来越多,交响音乐演奏家的技巧水平越来越高,但相比我们的前辈,相比古典和浪漫音乐主义时期,我们这个时代真正能风靡全世界的交响音乐作品却不见增多。这就需要我们国际上所有的交响音乐艺术家、交响音乐院团、交响音乐管理精英机构等汇聚起来,共同携手,改变颓势,担负使命,共创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交响文明与艺术辉煌。”

作曲家要想创作出好作品,离不开民族音乐素材的积累和研究。小提琴家吕思清表示: “《梁祝》的创作是中国民族音乐融入到交响乐创作中的一次成功尝试,作曲家何占豪创作之初,打算从越剧中寻找素材,怎么找呢?他听了很多场越剧,把越剧演出中观众鼓掌最激烈的部分记录下来,当做了《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

除此之外,吕思清还认为演奏家的二度创作也很重要:“《梁祝》问世后就很受欢迎,但前30年都是在国内传播,直到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开始演奏,录制了很多版《梁祝》,它才开始了在海外的传播之路,现在,《梁祝》已经在全球范围获得认可。可见,作品创作完成后,演奏家的二度创作也很重要,传播途径也是关键。我们中国的院团现在应该更多地与世界各地的音乐机构合作,建立委约机制和交流机制,在古典音乐‘引进来’的同时,让中国声音更好地‘走出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伦兵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