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 > 新闻正文

这部电影,竟然放火烧了“莫斯科”

十多万人的军队、上千匹战马、几十架飞机,数十吨燃油,几十吨火药,一万多枚手榴弹,数千条导火线,对垒双方总共一千多门大炮……

当你看到这些数据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

某一次战争的规模?

不,这些都是一部电影的投入。

它就是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

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这部史诗性的作品,托尔斯泰几易其稿,历时七年才得以完成。本书可以说是沙皇时代俄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从贵族生活,到士兵百姓,托尔斯泰都有所刻画,展现了当时俄国各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和历史风貌。

罗曼·罗兰曾盛赞它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战争与和平》也被很多人看作为“俄罗斯的百科全书”。

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自然会被影视行业青睐,但银幕上的作品却鲜有成功。

1956年奥黛丽·赫本主演的好莱坞版和2016年BBC出品的版本虽然经常被影迷们提起,但是太过注重爱情线的它们,看起来却更像是一个爱情故事。

奥黛丽·赫本美得让人惊艳,但那不是娜塔莎。在托尔斯泰的笔下,娜塔莎是一个外貌并不出众的女性,赫本令人惊艳的长相则与这一人物相距甚远,赫本也无法在银幕上呈现大家心中的那个娜塔莎。

2016年BBC版本的《战争与和平》大体还原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但唯美的画面却无法诠释托尔斯泰的内核精神以及历史的厚重感。

就像我们的四大名著一样,只有中国人才能理解其中的思想文化。这部1966年苏联版本的《战争与和平》,才最能体现出原著的精髓。

《战争与和平(一)》预告片

在人物的刻画上,苏联版也是最接近原著的一版。

《战争与和平》的原著中有数百个有名有姓的鲜活人物。如此庞大的人物群像,导演要在取舍之后,找到合适的演员呈现,十分不容易。

首先是娜塔莎这一人物。虽然赫本的惊艳在前,但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却更加接近原著的描述。

托尔斯泰笔下的娜塔莎貌不惊人,对生活却有着强烈的热情和感染力,这种发自内心的生命力,让人十分喜爱。

《战争与和平》是从来没演过电影的芭蕾舞演员柳德米拉·萨韦利耶娃在银幕中的第一次亮相,当她推开门的刹那,观众觉得她就是娜塔莎。

作为本片的译制导演,曹雷先生曾这样评价萨韦利耶娃的表演:“我觉得这就是我看小说的时候我心目当中的娜塔莎,而且感觉电影中的她更鲜活。”

影片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更可见一斑。

片中拿破仑的形象,虽然没有太多的表情和戏份,但令人叫绝的是,他仿佛从油画中“活”了过来,并出现在银幕里。

影片中的拿破仑

除了人物角色的高度还原,这部影片的投入更让人惊叹。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耗时六年完成,耗资高达5亿6000万美元,堪称影史上最昂贵的影片。

为了拍好这部电影,当时的苏联文化部、国防部、轻工业部都被安排了任务。本片使用了58个博物馆的藏品,并有40多家企业制作了道具:从武器装备到推车和鼻烟壶,就连珠宝、家具都是那个时期俄罗斯贵族们曾经使用过的。

甚至,他们还复原了一个19世纪的莫斯科。这个堪称世界电影史上极为罕见的布景,最后在拍摄火烧莫斯科的时候,就一把火烧掉了。

整部电影共制作了上万套服装,军工厂还原样生产出了法式的武器,来确保参与拍摄的每名“士兵”都有自己的武器和军装。

为了更加准确地再现拿破仑入侵俄国的战争场景,影片在拍摄这一场面时,投入的人数,大致相当于拿破仑发动战役时前线军队的人数,这几乎是相当于又打了一遍这场仗。

影片在战争场面的刻画上不光场面大,细节也很严谨。导演使用了大量一气呵成的长镜头,让观众能用一种“上帝视角”来审视这场史无前例的战斗。

影片的战争场面从方阵列队到交战方式皆遵循当时的战况,在很远的一个镜头里,都能看到有士兵在走动。镜头所及之处,不论景别还是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意义。

曹雷导演对于影片的战争场面也有自己着的理解:“这部片子在世界战争电影史上,确实可以作为一个典范。我也非常佩服导演邦达尔丘克,而且我认为今后他也很难再拍出超越这部电影的作品。”

也只有这样“举国之力”才能呈现出如此震撼的战争场面,成为无法被复制的经典。甚至于在冷战期间,这部影片都能征服美国电影界,夺得包括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在内的众多外语片奖项,并将拷贝发行到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所带来的票房早已超过了影片投入。

同样,《战争与和平》的导演邦达尔丘克对于本片唯一的目标也是:“在银幕上尽可能完整准确地用现代电影手段,再现托尔斯泰的思想、感情、哲学和理想。”

而这部片长达7个小时的影片也注定成为一部难以被超越的经典。哪怕是在跨越了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也依然值得被当作为原著的最佳注解。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跟着影片了解俄国那个年代的历史,CCTV6电影频道《佳片有约》摄制组,特远赴俄罗斯拍摄了两期特别节目。

《战争与和平(二)》预告片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