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无意中在知乎上刷到了一个问题:你是因为哪一支摇滚乐队的歌开始喜欢上摇滚乐的?更确切地说,是因为该问题下面的一个答案,这条答案深深触动了我。
看得出,这位网友答得很真诚,不过从一开始他就显得有些谨慎:“虽然这支乐队会被大家认为很Low,但好像的确是它令我第一次接触到摇滚乐,并且喜欢上摇滚乐,Beyond乐队。第一次听Beyond是五年级,当时的感受我至今仍记得,这些歌曲听起来真新鲜……”
接着他回忆了自己听Beyond的经历和收获,而后又介绍了几支其他乐队,结尾处他的那句话让成蹊感慨不已:“在我理解的摇滚,是自由和不息,我觉得我的血液里需要它,所以我离不开摇滚乐。而这一切,或许都是源于13年前那个傍晚,爸爸为我放的那首真的爱你。”
按照13年前读5年级来推算,这位网友如今应该是25岁左右。在他的答案下面,我又看到了别人的几条评论:“这乐队不low的,很多人只是不喜欢b斗士而已~”“Beyond怎么low了?摇滚做的不错,流行也做的不错啊。”“Beyond不低级。”“不low,我也喜欢。”
通过这条回答及下方评论,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网上贬低Beyond已是政治正确,这导致许多听Beyond的人不太敢直接表明态度了。
2、很多人都是从听黄家驹那些经典之作入门,然后由此进入了精彩纷呈的摇滚乐世界。
3、Beyond的影响力之大超乎想象,上至五六十岁,下到90后00后,都有他们的歌迷。
4、喜欢摇滚乐的人,多是喜欢作品深处的精气神,人们希望在听歌时找回真实的自己。
Low,适用于站在艺术门外却还热衷攀比的人,以炫耀和攻击来彰显逼格才是真的low。
在这位答友的身份标签里赫然写着吉他手和独立音乐人,我沿着他的头像一路点下去才发现,原来他的名字叫冉明阳,已经写过不少作品,网易云音乐和QQ音乐里都能搜到。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听听,吉他演奏和嗓音还挺有味道。
为什么Beyond乐队能影响这么多人?为什么那么多歌迷对家驹念念不忘?
在那个沉闷的年代,在众多情爱歌曲中,Beyond的声音特立独行一枝独秀,只要接触了就很难再戒掉。黄家驹和三子,始终在真诚创作,拒绝无病呻吟,作品言之有物,经典歌曲颇多。虽然市场和艺术难以兼顾,但Beyond却找到了最佳的中间状态,令摇滚和流行得以完美平衡,在这一点上,家驹居功至伟。
Beyond,low吗?因为听Beyond乐队的歌然后喜欢上摇滚乐,很low吗?不不,这一点也不low,不仅不low,而且还是一种无比幸运的体验。就像文章开头这位网友说的那样,初次听到Beyond歌曲时的那种震撼终生难忘,就好像那些作品有着与生俱来的魔力。
许多人都是从Beyond的作品入门,然后又打开了一扇扇新门,一扇扇新奇又美丽的门,这一过程,不仅令自身的欣赏水平得以提高,还在各类音乐中获得了启发和思考,极大地丰盈了原本干涸的精神世界。
成蹊最直观的感受是,听多了听远了之后再回头看Beyond的歌,感恩之心顿生,原来正是它们帮我解锁了一项又一项欣赏技能。这种体验是无与伦比的,更是无可取代的。
第一次听到真的爱你时,几乎是瞬间便被深深吸引,它和我之前听过的所有歌都不一样,节奏和吉他令人着迷,歌声里满是真挚和力量,那种震撼太难形容,就像在沙漠里发现了绿洲。这是什么类型的音乐?这是谁唱的歌?然后顺理成章地知道了Beyond,也开始试着听家驹的所有作品。那一时期最喜欢的莫过于Beyond那些偏流行的歌曲,光辉岁月、海阔天空、喜欢你、冷雨夜……严格说来,成蹊的摇滚乐叩门单曲也是真的爱你。
当时一个同学有一盘内地摇滚合集,窦唯、张楚、何勇、唐朝、超载、轮回等人应有尽有,如假包换的盗版。前有Beyond的歌曲打底,再有这盘乱炖味道的磁带,让我对摇滚乐的认知逐渐清晰了起来:吉他、贝斯和鼓几大件打天下,不太讲究旋律上口,演唱方式不拘一格,情绪直来直去毫不遮掩,注重自我意识的表达,暗含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既然这是一种给人思考的音乐类型,那何不带着疑问听得再透彻一些呢?于是,我就像一块掉进海水的海绵,不断吸纳、储存再消化。现在想想,那真是一个进阶的过程。
同样是用音符编织旋律,为什么有人写出的曲调能撼动人心?可有人写出的曲子就俗不可耐?最早让我对旋律产生好奇的单曲就是大地,后来耳朵变得越来越挑剔,也要要拜大地所赐。出色的旋律里有情感、创意、图画、见解等诸多美好的东西,好旋律营造的意境之美无以言表。优秀的旋律听多了你会明白,音乐作品的初衷和本质并不相同,它们存在的意义也各异。
反复循环狂人山庄的时候,我还不到20岁,这首歌对我的启发极大。原来非线性旋律也可以很美,只要作者以真诚和才华去衔接就好,接受了此类作品,再去听西方摇滚乐就轻松多了。有时,艺术家们会把音乐当成一个绽放自我的途径,他们把或迷茫或笃定的结论悄悄植入作品,就像是封存了某种思想。这样的歌乍一听起来有点怪异,但多给作品几次机会,聆听时试着与作者去交谈,最后一定是其义自见。
灰色轨迹是我正式被乐器折服的第一首歌,在它之前,虽然乐器的声音也会去听,但是并没有get到重点。从灰色轨迹开始我突然发现,原来乐器之间居然也可以对话,在这种高层次的表达里,画面和台词清晰可见,别有一番滋味,其魅力甚至比人声的吸引力还要大。后来当听到Pink Floyd动不动就长达几分钟、十几分钟的纯乐器演奏时,我没有感到厌烦,而是很快便享受其中了。
曾经有一个问题长期困扰过我:音乐这门艺术,是不是越繁琐越高级?为此我翻阅了很多资料,结果认可该说法的人占了多数,但最终我在光辉岁月和农民等Beyond歌曲中找到了答案。繁琐或简单,只是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它并不能决定作品的深度和美感,内核厚重的歌可能会以极简的形式展现,同时简单的作品也可能美艳不可方物,最终还是要看歌曲本身的思想性和音乐性。
我也仔细分析过音乐圈的鄙视链现象。什么类型的音乐是好?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古典音乐就全都好么?唱遍大街小巷的流行歌就统统坏么?显然不合逻辑。你可以说大部分流行音乐都偏商业,但不能说所有流行音乐都是垃圾。你可以说爵士乐很考验乐手功力,想玩好了不容易,但不能说所有爵士乐都是精品。在流行、摇滚、金属、爵士、电子乐、新世纪等众多的音乐类型中,都是既有好歌又有俗品,类型不是问题,创作动机和艺术美感才是衡量准绳。
家驹的早期作品和三子时代的歌,我觉得可以合并起来说,因为它们有些相似。这两个时期的Beyond音乐,受西方摇滚乐的影响较为直接,编曲丰富注重层次感,乐器表现力盖过人声。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觉得有点接受不来。平心而论,如果你想让耳边的音乐丰富起来,如果你想沿着摇滚乐听得更远,如果你想冲破一些欣赏误区,那么这些作品绝对不容错过。
摇滚乐,让家驹魂牵梦绕了一辈子,它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也最复杂的音乐类型了,说句绝对一点的话,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习惯随波逐流的人,注定很难领会到摇滚的终极魅力。
成蹊的听歌经历只有区区20几年,结合过往的感受,毫不夸张地说,Beyond是我爱上各类音乐的导航仪,黄家驹是我音乐欣赏的引路人。此外,更为关键的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取舍和如何坚持。
BEYOND就像一块界碑,在遇到这支乐队之后,人们迅速分化成了两股力量,一股只喜欢那些稍有力量的偏流行的作品,一股则沿着音乐的版图继续去开疆扩土,两股力量各选择了一条岔路头也不回地走了下去。两条路上的人几乎没有任何交集,这一点让人深感遗憾。
还有一点很尴尬,不听歌的Beyond歌迷数量惊人。有多少人一边跟别人吹嘘醒你是讽刺脑残粉的,一边却又堕入颜值崇拜不能自拔?又有多少人一边转发家驹那些音乐欣赏的语录,一边又毫无耐心地听完一段吉他solo?太多太多了。这些人从来都不是歌迷,而是空虚盲目的人迷,这个群体是家驹最反感的,可这个群体的人数偏偏又是最多的,多到令人恐惧。
在浮躁的当下,去探究音乐的定义已经很难了,颇有点玄学的味道。有人认为音乐是一种产品,明星靠它盈利,大众靠它愉悦;有人认为音乐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声音,有了就听听,没有也无所谓;有人认为音乐是一种艺术,倾听的过程即是发现美感升华自己的旅行;有人认为音乐是一种哲学,是来自生活的提炼,可供人学习和思考。
你怎样认为,它便怎样回报,这就是音乐的神奇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