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片宣发观察】第8期。
2019年第52、53周,当周主要新片——
《宠爱》《特警队》《亲爱的新年好》。
多说一句,本期不同档期的三个新片放在一起比较,差异鲜明——
有无先天优势,对宣发实在太重要了。
《宠爱》
综述
宠物、群星、跨年。
明确了这三个关键词,《宠爱》的宣发方向和基本任务就已经足够清晰了。
这三个部分融合在一起,差不多覆盖了大部分的主流观众。而在这个基础上,进阶的任务则是——
如何做出品质感。
从这个角度,《宠爱》如今的好成绩,也是因为完成了这两个任务。
曝光(8分)
想看指数:猫眼电影29.5万、淘票票139.3万、豆瓣2.1万
物料指数:预告片8支,特辑5支,MV2支,总播放量757万;海报8组,共40张
话题指数:#电影宠爱#,讨论量204.7万,阅读量8.8亿
路演:12.23—12.28,共11站
发布会:11.23、12.22,2场
单说曝光这个部分,《宠爱》值得一个8分的高分。
不仅仅是明面上的流量优势,还有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
4月定档,8月通过监制徐峥伪vlog官宣演员阵容,随后六段故事的物料规划,每一对组合搭配一支预告,每一对组合有各自的海报。
包括线下活动对话题的提取,账面数字比线上物料的传播效果更好,动辄几亿的流量背后,是核心受众的持续扩宽与巩固。
《宠爱》的主力受众,自然是年轻女性,这从想看数据的比例就很直观。
而以年轻女性居多的微博为主力阵地,也保证了账面的流量不至于沦为无用的数字。
明星之外,明星与宠物的结合(比如主创参与的宠物话题活动),明星与跨年的结合(比如那组跨年物料),都是很好的传播把手。
基调上,因为跨年的时间点,温情治愈甚至催泪的方向都是足够准确的。
说白了,《宠爱》的宣发难度不大,但执行成功就是胜利。
亮点(6.5分)
这部分算是《宠爱》的一个潜在难点,细分析大概有两个层面——
一是明星不能太抢戏;
二是宠物更不能太抢戏。
换个角度,这里其实就有一个选择——
前期打出热度,是用明星,还是靠萌宠?
《宠爱》选了前者,最终自然也验证了,这个选择是对的。以明星为突破口,既是巩固核心受众,也是破圈的有力武器——抖音平台的亮眼数据,就是证明。
但其实这类电影想要大卖,最终都必然是靠情感取胜。
所以即便流量的传播靠明星也靠萌宠,但《宠爱》在核心物料最终还是落在了情感。
同样,这似乎难度不大,但执行成功就是胜利。
口碑(6.5分)
各平台打分:猫眼电影8.9、淘票票8.8、豆瓣6.2
首日排片:39.5%,当日最高
即便同档对手不强,拿到几乎四成的首日排片,也是对宣发尤其是口碑的一个加分。
除此之外,《宠爱》最终给到的,也和其主要受众所预期看到的出入不大,映后陆续释出的特辑和正片,也是对走出长线的提前预判。
《宠爱》综合评分:7分
《特警队》
综述
记得9月在佛山院线推介会上,丁晟导演现场说,《特警队》计划改名为《中国特警》。
后来这个改名计划没能成行,但这个想法站在宣发角度,其实是正确的。
现在回看,《特警队》没能有更好的市场表现,一方面和成片质量当然有关,另一方面也的确是因为,没能为观众找到那个「必看」的理由。
这可能是受限于电影本身,整个宣发过程也能看到在不断尝试寻找,结果当然有些遗憾,但过程或许更值得探讨。
曝光(6.5分)
想看指数:猫眼电影3.2万、淘票票37.9万、豆瓣0.3万
物料指数:预告片4支,特辑8支,MV2支,总播放量430万;海报8组,共19张
话题指数:#电影特警队#,讨论量86.1万,阅读量5.9亿
路演:首轮12.20—12.25,次轮12.27—1.1,共12站
发布会:6.17、12.26,2场
单以曝光的层次来看,《特警队》可以给到6.5分。
本身缺少足够优质的把手,无论阵容还是题材,都没有一出即爆的特质,所以选择多层次多维度出击,是个靠谱的解决办法。
从硬燃直男、动作大片,到大秀肌肉基情满满;从演员玩命出演,特警科普,到更大范围的「守护你的守护」。
考虑到先天劣势自带的难度,《特警队》的这些尝试本身倒是值得肯定。
亮点(5.5分)
这部分之所以没能及格,就在于诸多尝试最终看来,基本是无效的。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
在试图拉动增量受众前,总得保证先把核心受众稳住。
所以,《特警队》没能在所谓「动作大片」这个基本盘上,抓住属于男性为主的那部分受众,这是致命的。
以最终想看人群的比例,女性反倒居多的结果来看,或许是共情和肌肉男的后续动作起了作用,但应该说,这些增量的观影欲望,一定是低于核心受众的。
票房表现最终也证明了这点。
当然,我们还是可以为这个结果找原因,比如电影本身不足以支撑做出「动作大片范」的物料,这的确是明面上的局限。
口碑(6分)
各平台打分:猫眼电影8.5、淘票票8.4、豆瓣5.6
首日排片:24.8%,当日最高
口碑部分及格,主要在于明智的提档——这至少为它多带来两千万以上的票房。
事实上,在片名没能冠上「中国」之后,如《特警队》这样的国产动作大片,按经验来看,想赢大概率就要靠映后的口碑助力。
但显然,它不具备这样的实力。
所以,尽管我不想再次把锅甩给电影,但宣发看起来也几乎做到了自己所能做的一切。
《特警队》综合评分:6分
《亲爱的新年好》
综述
应该有不少人会惊讶于《亲爱的新年好》远低于预期的票房表现。
从片名到内容,从阵容到情绪,这都是为跨年这个档期量身定做的电影。
但其实失败的原因,很容易就能分析出来——
在这个什么都飞速的时代,相比审美飞速进步的受众,电影的审美一旦停滞不前,就一定会被市场飞速抛弃。
而这个错位与割裂,在宣发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当文本方向出现问题,无论宣发如何努力,都是徒劳而无力的。
曝光(6.5分)
想看指数:猫眼电影8.4万、淘票票8.8万、豆瓣0.9万
物料指数:预告片5支,特辑6支,MV1支,总播放量231万;海报8组,共27张
话题指数:#亲爱的新年好#,讨论量58.1万,阅读量4.9亿
路演:12.19—12.28,共9站
发布会:12.28、12.30,2场
似乎同样的话要说三遍,但单看曝光,《亲爱的新年好》依然是及格之上的不错表现。
跨年、异地漂泊、女性。
针对这三个关键词,无论是物料还是话题,都有足够丰富的产出。
所有的目的,就两个字,共情。
以电影本身的文本出发,我不知道宣发层面是否认识到了与市场之间的错位,但不管怎样,现在的方向和角度都是可以理解的。
亮点(6分)
现在要说那个关键了。
下面来自猫眼和淘票票两个平台的想看人群分布,就很直观地展现了问题所在——
一线城市之外的人群比例,占到了近90%。
而电影的核心受众,其实就是一线城市。
说白了,电影就是拍给TA们的。
即便宣发刻意弱化了「北漂」,而强调了「漂泊」这个更泛的概念,但二线及以下城市从电影中获得的共情,依旧非常有限——因为它的北漂指向,实在太过明显。
这一层错位,带来一定程度的观影落差。
加上电影本身煽情和共情的手段,已经远远落后于当下市场审美所能接受的水准,最终的票房不力,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无论怎样,这都不是宣发的锅。
口碑(5.5分)
各平台打分:猫眼电影7.7、淘票票8.2、豆瓣6.1
面对这样巨大的错位,口碑任务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豆瓣评分从开分的7分以上,掉到目前的6分出头,包括猫眼跌破8分,都是观感低于预期的直观体现。
这方面,宣发显然是无力的。
如果在宣传时强调「北漂」,口碑会好一些吗?
我想,即便结果是积极的,这个选择也是不会被考虑的。
《亲爱的新年好》综合评分:6分
分析完之后再去回看开头对三部新片的概括,站在宏观的角度,今年的跨年档对宣发层面还是有一些积极经验的。
这是2019年最后一期【新片宣发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