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看剧情介绍
李维杰与妻子阿玉来泰打拼17年,膝下育有两个女儿,年届四十的他靠开设网络公司为生,为人也颇得小镇居民的好感,而这一切美好却被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打破。这个充斥走私,贩毒活动的边陲小镇,各种权力交织碾压公平正义。李维杰的大女儿被督察长的儿子强暴,因反抗误杀对方。李维杰曾亲眼目睹督察长滥用私刑,深知法律无用,为了维护女儿,捍卫家人,李维杰埋尸掩盖一切证据,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缝隙中,与警方在身心层面,展开了殊死一搏的较量。该片将《误杀瞒天记》精华都保留了下来,但并没有完全照抄照搬,而是在很多地方都加入了新的情节,以便能够给观众新鲜的感觉。故事精彩刺激,节奏明快紧凑,表演富有感染力,迷影元素遍布全片。该影片抓住了中国电影观众能接受的最核心的点——情感,影片不追求、不强化高智商犯罪和逻辑推理的细节,完全靠人的情感推动;同时导演还把人物的情感关系嫁接到两个阶层的矛盾和对立上,从一个小的点出发,揭开世界的真相,格局非常大。该影片的思辨性和人文性都很出色,在提出“罪与罚”哲学命题探讨的同时,并没有按照观众的朴素价值观走,而是进行了思辨性的探讨和提升,通过对人性、亲情、责任的展示,突显家庭亲情的可贵性和责任感。
这些细思极恐的细节,你注意到了吗?
电影里出现的羊。
许多影评人都提到电影里的羊了
提供这个思路的,应该就是电影的名字《误杀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没有牧羊人的羊,导演的话说就是“乌合之众”
我个人理解,羊代表的就是肖央的状态,隐喻普通民众。肖央就是那只没有牧羊人的羊
首先,白羊第-次出现,是肖央去和僧人布施时候,那时候,肖央心怀阳光,僧人身后跟着的羊,同样的神圣,安详第二次,是肖央去湖里扔车,路过的羊群眉眼低垂,像是看到了湖里的罪恶,又像是只顾着眼前的青草,如同此时的肖央,一边像是 已经预料到了未来的恐惧,-边又像只顾得眼前亡羊补牢毁尸灭迹。第三次,和桑坤发生冲突,桑坤本想打死肖央,结果最后忍住了,便打死了旁边的羊。
此时羊表示死亡,预示着肖央即将面对一次无法避免的生命威胁,也就是后来的被抓。第四次,警察去学校找大女儿问询的时候,老师正在讲的是羊,羊实力不好,容易看不清,容易离群,容易被大型动物吃掉。
这里的羊视力不好看不清,我觉得是指肖央欺骗的遇到的所有证人,他们视力不好,记性也不好,他们其实也没看清没记住是几号。
另一种解读是指,羊离群容易被吃掉,指的是肖央必须依靠羊群也就是大众才能活,没有大家帮他作证,他很容易被大型动物也就是局长吃掉。第五次,也是大家印象最深的,棺材里的人的尸体换成了羊的尸体。这里的羊,是指替代,羊替代了素察尸体,肖央替代老婆孩子去顶罪,替罪羊
羊,羊替人,人替罪。第六次,也就是片尾,肖央第三次去寺庙祭拜,这时候亦真亦幻的时候,在悠扬的背景音乐下,出现一头虚幻的羊,我不清楚这头羊是不是就是开头僧人那只,但我理解着,这个羊,代表救赎。
肖央电影里提到过《肖申克的救赎》,可能肖央最后去自首,也是完成了自我的救赎。至此,肖央这个没有牧羊人的羊,有头有尾,有始有终。
肖央是羊,普通民众也是羊,民众数量虽多,但难成气候,羊只要能好好的吃草,才不会管是谁在褥他们身上的毛呢,民众只要能凑合活着,谁还在乎剥削和压榨?电影题目用羊,可见导演野心不小。
他想要用羊来引入更多的社会话题,比如未成年犯罪,社会阶级矛盾,掌权者腐败等等,可毕竟是翻拍,故事框架固定,东西塞入的太多非但不深刻,反而显得拥挤。
所以,我只觉得羊能代表肖央,而其隐喻的社会问题,有点浅。
素察之死
故事的所有起点,都是从这个警察之子素察开始他纨绔骄横,戳瞎别人眼睛,玩弄同学身体,恶行累累却依旧逍遥法外。
可他就应该死么?于情,他是个孩子,心智不成熟,家庭教育也有问题,他的性格和脾气,并非与生俱来。
于理,他罪不至死,法律尚且能让他活,其他人有什么权利结束他的生命?可他死了。
电影改编自《误杀》,可素察的死,真的是误杀么?
电影很多细节以及告诉我们,素察不是大女儿打死的,而是闷死的。
大女儿一榔头,只是把他打晕昏死过去在肖央看泰拳比赛时候已经解释过了,人头部受到攻击时候,会昏死,舌头会囤进去造成窒息,素察很可能当时窒息了,而后来母亲搬动他摔了一下又缓过来了,不过清醒时候,就发现自己在棺材里,素察挣扎无果,最后死了。
后边开棺的时候,有一个镜头特写,棺材盖子,有手指的血印。足以推断素察在里边的濒死求生。这一点,肖央自己再清楚不过。
电影有一个细节,小女儿吃饭时候的划桌子,是不是在肖央听起来,如同素察的手指,所以他才制止了自己最爱的小女儿胡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