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 > 新闻正文

《如懿传》与《甄嬛传》的差距

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缺点太多,惊喜偶尔闪现。这班人马,完全可以拍的更好。漫长的流水账,写满了生活的苟且。呈现了一个病态皇上和倔强皇后的爱情故事。

宣传差

前期宣传太能吹嘘。

总说怎么怎么尊重礼仪,演员却谈不出对人物,剧情的深刻理解,基本上难逃烂剧。

之前陈建斌说在拍甄嬛传的时候,因为隔壁就是新版还珠格格拍摄,郑晓龙和陈建斌都很担心拍的东西不被接受。这才是做一部好剧的基本心态:无论做的多么好,心里总是担心观众不喜欢。

从官方放出的宣传片和花絮来看,他们当然是非常注重考据的。

比如,各宫嫔妃行礼之后的落坐次序都抠得很细。

还没播,就说我们多尊重礼仪,我们好讲究,这部戏基本就玩完了,当你告诉别人一切,但就是不说这部剧本身的,说明剧根本没什么可说的,团队心里应该明镜。看看如懿传的先导片,全程都在表达一个意思:你看我们拍摄得多用心,模型多漂亮,场面多浩大,觉得不好看的一定是你们品味差喽。

屎上雕花还雕出优越感了。承认想吃几年前宫斗剧大爆的红利有那么难么?

当然,宣发时机和《延禧攻略》撞车也是一个原因。编剧不行

之前看了芈月传,以为是郑晓龙老婆不行,没有流潋紫把剧写成那样。

看了如懿传,发现流潋紫水平也就那样,还不及郑晓龙的老婆。流潋紫可能因为甄嬛传被捧得太高,已经看不清楚自己了,实力实在不足独立担当编剧

其实都是借了郑晓龙的光,高手是郑晓龙。台词韵味差

台词表述太过直白。注水严重,口水话太多。前两集了来来回回听的最多的就是“死生不复相见”六个字,基本上每个重要人物都要说个两三遍。

《如懿传》的台词经常让人出戏,引起极大不适。

比如,高贵妃问皇帝:那皇上这三个月,有没有想着臣妾?

是撒娇小女孩的口气,替换到现代剧里,也毫无违和。

关键是,皇帝回了一句:

我的天呐,难以置信……这种调情段落放在宫廷剧里,真的合适吗?合适吗?

乾隆皇帝真的是好有兴致的人(-_-)

再比如,齐太医给皇后看病这一段,一模一样的大段台词几乎说了两遍。

太医先说了自己开的方子适合皇后体质,再问皇后是不是自己又加了很多补药。

皇后说自己加了人参鹿茸什么的,这个太医又说了一遍……

嗯,应该编剧写台词的时候,不小心按了Ctrl-v……

真的没必要那么重复!

“本宫是皇上亲封的贵妃”这句慧贵妃说完令贵妃说,还有什么“生下五阿哥,让朕很愉悦,赐号愉”“你的声音让朕很舒服,就赐号舒”(类似的话,记不清了)尴尬的要死好不好,你直接让内务府定都好过这几个鬼理由。

对所有的嫔妃,都尊称主儿。如懿叫懿主儿,魏嬿婉叫伶主儿,海兰叫愉主儿。这个儿化音不好把握,听的人耳朵不舒服,特别做作的感觉。甄嬛传统一叫小主,咬字清晰。或者叫主子也可以。天天叫主儿,主儿,不嫌难受啊。剧本情节逻辑差

关于这一点,实在不必再说了,剧本的逻辑是崩坏的。

有病这两个字,臣妾都说倦了。情节太单一,不丰满

遇喜啦,毒害啦,孩子没生下来啦

遇喜啦,耍手段啦,孩子出生啦,生病啦,阿哥薨啦

遇喜啦,避过宫斗啦,孩子出生啦,真是贵子呀,成长呀,不得宠啦,阿哥薨啦

遇喜啦,身子不行,孩子出生,生病啦,阿哥薨啦。

真是无聊!后宫的斗争,都斗在阿哥身上,皇家的孩子生一个薨一个,真是无奈。《甄嬛传》就会有冰嬉舞、惊鸿舞、倚梅园相遇、滴血验亲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情节。

就是一出闹剧,感觉就像看乾隆他们家热闹一样,而且还带着一种嘲笑的心态。详略不当,冗余镜头太多

甄嬛传所有的谋划都是通过只言片语传递给观众的,所以很有回味的乐趣。 如懿传有点啥计策,都有太后啊等等生怕观众看不懂似的,解释一遍,显得高深莫测。其实,幼稚的很。

有很多镜头完全可以不拍,留在演员的台词里,让观众想象。配音太差

你会发现《甄嬛传》的配音,无论是演员原音还是专业声优的配音,咬字都非常清晰,而且是一个录音棚录出来的感觉,有统一感。

声音上的统一,让观众们相信,这是一个时空发生的故事,更容易沉浸到剧情中。

皇上、华妃、眉庄等是原音(后期录音棚补录),甄嬛、陵容、浣碧等是声优配音,但都不存在什么违和感,你愿意相信这些声音是一个宇宙一个次元的。而且这些配音,都是很贴合角色性格,真的是为塑造角色和推动剧情服务的。我们且不说大神季冠霖以假乱真的神级配音,就说太后的配音,就比刘雪华的更硬,更威严,更贴合太后的身份。

除了淳儿和玉娆配音太假了,其他人都太自然了,不仅好听,还贴合人物贴合剧情,情绪跟得上。如果不查,都不知道苏培盛和端妃居然也是配音的…和角色实在贴合的太好了。

回到《如懿传》,我本人很喜欢周迅的声音,如懿不配音用原声我非常支持。毕竟周公子的声音太过特别,一来配音不好找,二来即便找到了相对合适的也丢掉了特色。

但是不知道《如懿传》是不是声优和原声演员用的不是一个录音棚,还是现场收音的效果有问题。所有用原声的演员,说话都让人觉得口齿不清,中气不足,又夹杂着太多细微的唇音。如果去看《甄嬛传》最早的原声预告片,里面演员原声的声音就是给人一种有气无力的感觉,和《如懿传》的原声一个毛病。(但好在甄嬛传最后统一让原声演员和配音演员在录音棚重新录音了)太过迷信知名演员

霍建华是个毫无cp感的演员,就没看到他跟谁能cp上。周迅是个好演员,那些个妃子好多都是有名气,有底蕴。但是太多是有名的,感觉非常奇怪。

这么多名演员,一是想保证流量,一是好多关系户,但是看起来很乏味。找角色我觉得是合适,不是名气。新演员有时候反而可能更好。不仅节省成本,并且新鲜面孔,演的也更尽心有个性,发挥空间也大,以后其他剧也可以参考下,不要迷信知名演员,去看看市场报告,演员已经不是流量保证了。

1.5亿,近一半成本砸在演员片酬上,等同于把全部赌注押在演员身上,这本身就是极不合理的分配方案,本身就是一场豪赌。有哪部良心剧,会这么做?服道化、灯光运用太差

就谈谈服装造型。

周迅白领巾的戴法是正确的,然而其他人都错了。但凡剧组有一个人用心,这正确与错误并存的情况就不会持续存在。这可不是两个造型能够解释的。虽然周迅的带法正确,可是真的很不和谐,还不如为了统一都用一种带法。

找来了张叔平只给女主周迅一人做服装设计。忽略史实和造型美感,跟陈同勋设计的服装从形制和配色用料来看一眼就能看出来不是来自同一世界观。要么是两位造型师自视清高,要么就是周迅自己的坚持。总之一部剧,造型出现了两个平行时空,到底谁该负责呢?

周迅的领巾是绕两圈,其他女主的领巾是魔术贴。

即使和贴身丫鬟同框,两人也不一样。

甚至出现了蓝色领巾。虽然晚清确实有这样的制式。

此外,即使众演员在同一时期,周迅的领巾上有绣花,此时饰演福晋的董洁的领巾都只是纯白的。由于不是一个造型团队,周迅的旗头与服装也与他人不同。

在各种重大场合中,这种差异尤为明显。即使所有嫔妃身着统一素服,周迅的旗头也与他人不同。

如懿不光心里垮了的时候走路垮,而是全剧走路姿态都很垮。就像下图,跟皇帝赌气之后转身就走,那两只小手呦,简直要甩到天上去。

全皇宫的太监都攻气十足,姿态昂首挺胸说话铿锵有力,有时比皇帝还man~

唯独凌云彻X了之后变虚不说,还特地营造出一种“娘”,真的没必要。编舞和背景音乐很差

缺个好的编舞老师,四十多集炩妃em这么说吧,我截五张图,有四张都是同一个动作哈哈哈,然后舒妃意欢第一次出场跳的舞,学校迎新晚会彩排都吊打她,所以剧里所有的舞蹈画面都很少成段出现,都是一个一个的特写画面,为啥??因为舞蹈根本不美!

bgm对一个剧来说太重要了。比如多尔衮死前的bgm,极为经典。甄嬛传有《凤凰于飞》,如懿传有《梅香如故》(周深和毛不易合唱的,很好听,推荐一下)。都概括了主角的感情线,不知道为什么《如懿传》没把这么代表性的音乐穿插到剧里,也可能我看不下去快进漏掉了。如懿传里多数bgm都是冷嗖嗖的感觉,听着不舒服而且没有特色,给人留的印象不深。而甄嬛传里很多bgm,一听就是甄嬛传的,很有特色和代表性。

用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懒惰。《如懿传》就是把用摄影/服饰/道具的精美来掩盖剧本逻辑的难以自洽和人物塑造的空洞乏味发挥到了极致。国内市场对好剧本好编剧的需求远比对精益求精的服化道迫切得多。试想如果这么一部吸引娱乐圈半壁江山试戏、每个镜头导演都亲自把关、背后又有雄厚资本加持的年度巨制都无意正视市场目前的短板,又怎么能指望其他影视项目对编剧和剧本这一痛点加以重视呢?所以在看完有关这部剧幕后的《如懿纪事》,感动导演组心血及一众演员九个月努力付出之余,我个人是更真情实感地盼望这部耗时耗力的“大制作”扑了。无他,只希望能给市场和后来的从业者们一个警醒。就一部影视作品而言,剧本逻辑/故事脉络/人物塑造才是前面的1,否则服饰再精美,道具再华贵,场面再浩大,构图再巧妙,演员再辛苦都只不过是后面徒增的0罢了。占用巨大资源,花费无数心血,把力使错地方。

《如懿传》导演演员编剧都撑不起野心。

有野心,没本事,拍烂了,就要认。

承认这部剧拍的不好,有这么难么?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