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11天的筛选,《送你一朵小红花》(以下简称《小红花》)票房破10亿。
作为一部低成本的抗癌电影,这一成就并不显著。尤其是在电影行业遭受重创的情况下,《小红花》的高票房无疑给了低迷的电影市场一记强心针。《小红花》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从电影本身来看,导演闫涵之前执导过《滚蛋吧!肿瘤君》,《小红花》是他的第二部抗癌电影。从《滚蛋吧!肿瘤君》到《小红花》,闫涵越来越熟练地导演这种感性的商业电影。被誉为《少年的你》的Jackson Yee也为影片增添了不少色彩。
从市场角度来看,《小红花》同期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其温馨的主题恰到好处的迎合了当下的主流情绪:2020年很多人会因为疫情等原因日子不好过,而这个积极抗癌的故事可以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
“我们所有的艺术作品都应该给观众精神上的慰藉,告诉大家如何面对痛苦。”闫涵告诉娱乐资本。在对话中,闫涵讲述了他对《小红花》的理解和电影背后的故事,这就是《小红花》在11天内获得10亿票房的秘密。
“小红花”是一种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回报
《小红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直患有脑癌的男孩魏一航,遇到了天性乐观的癌症少女马,两人很快就坠入爱河。但好景不长,女孩死于癌症复发。电影里讨论的终极话题已经回答了。——要积极面对生活,做好失去的准备。
“最难的是活着。”闫涵说。20多岁的时候,他看到了很多艺术品,说起实现梦想有多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发现,为了活着,他不得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特别是生病的时候,任何人家里都可能有病人。一个病人搞垮全家的情况并不少见。
“好好生活,珍惜每一分钟”是《小红花》的主题。这个简单的道理并不深刻,但足以打动人心。电影一开始,脑癌患者魏一航很叛逆,很被动,时不时抱怨天道不公,感觉自己不能谈恋爱,不能走路,不能看到未来。"对于这个年龄的男孩来说,他失去了很多机会。"闫涵说。
但是马的出现改变了他。这位乐天派女孩喜欢喝自己的“黑酒”,带着魏一航模拟体验和环游世界,为马画了一朵小红花。《小红花》是整部电影的核心形象。在闫涵看来,“小红花”是对生命的鼓励和回报。可以是陌生人,也可以是熟悉的亲戚、朋友、爱人。广义而言,“小红花”是一种善意,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可以改变整个世界。
“当一个人真正采取主动时,他会发现生活的回报无处不在。”闫涵说。在影片的最后,当魏宜航想到马小源已经离开人世,没有人会送他小红花时,他在青海徒步旅行时突然发现了一只画有小红花的大绵羊,这其实是生命的无数回报。
收到“小红花”的魏一航也会送给别人“小红花”。有一天在医院门口,他看到一个刚刚失去女儿的中年父亲,以女儿的名义给他点了一份牛肉饭。收到牛肉饭的父亲终于泪流满面。留下的人往往比离开的人更痛苦。《小红花》想告诉观众的是,重要的不仅是积极面对生活,还要随时做好损失的准备。
物理的痛苦并不是闫涵想要表达的核心。在他看来,失去的痛苦更让人无法接受。《小红花》年,魏一航的父母录了一段视频,告诉魏一航,即使失去他,他们也会过得很好。闫涵四年前写了这个剧本,但从未移动过。身患癌症的魏一航很关心父母,父母鼓励他这样珍惜现在。
“‘小红花’是有可能的。这部电影也是一种可能。我有可能探索这个世界应该如何运转。”闫涵说。他相信世界就是这样默默运转的:你身边总会有人默默的爱着别人,如果你开始默默的去关心身边的人,你的生活中到处都是“小红花”。
超越爱情故事,《小红花》年年轻人的成长
《小红花》不是剧情很强的电影,主要由爱情线和家庭线组成。一条是魏宜航和马的爱情线,一条是魏宜航和他父母马和他父亲的亲情线。
魏一航的“丧”在当代年轻人中很常见。十八岁那年,魏一航经常抱怨天道不公。积极面对生活真的能抵抗疾病吗?魏一航很清楚,他随时都可能故态复萌,无法对抗自然规律。
有些观众不明白为什么魏一航的父母为他做了这么多,但这就是人性的复杂性:一方面,他觉得自己是负担,是有罪的;另一方面,心里有怨念,觉得死亡随时会来,做什么都是徒劳。直到乐观的马闯入他的生活,带着他去体验“环球旅行”,和他一起去青海,他才发现生活依然充满了惊喜。
但是马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形象。她看了看
起来乐观向上,其实并没有做好离开的准备。当她积极努力地生活之后,依然不可避免地癌症复发,她的世界崩溃了。“我们积极过好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我们就会得到好的结果?不是的,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规则。”韩延说。马小远以为积极生活就可以战胜一切,但这是不正确的。韦一航在丧的时候,就已无数次想象过自己的死亡,在马小远的影响下,他学会了积极面对生活,同时也做好了失去一切的准备。所以,当没有做好心理建设的马小远崩溃后,两个人的角色就发生了对调。韦一航陪伴和鼓励马小远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
某种程度上,《小红花》不仅是一部抗癌电影,也是一部青春电影。两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如何在灾难降临时迅速成长?正处在青春期的韦一航敏感、高自尊,是个复杂的人物。导演韩延在现场经常和演员说,他需要的是复合的情绪,演员的表演也是多层次的。
比如在韦一航奶奶的生日宴上,奶奶主动提出要卖房子给韦一航看病,高亚麟饰的父亲在推辞之际,韦一航进来给所有人鞠了一躬。“我们加这场戏的时候也没有明确点明他为什么要鞠躬,也许有的观众看到了他真诚的致谢,也许有观众看到他内心的拧巴,不同的观众在不同的视角下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强情节的电影重在剧情,情感类电影则重在人物。《小红花》的成功源于定位的精准。它舍弃了曲折的情节,把大部分笔墨放在韦一航等人物身上,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的情感有了出口,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
从家庭到病友群,“抗疫”不是一个人的事
在主角之外,《小红花》还刻画了韦家父母、马小远的父亲和病友群群友等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小人物的故事同样打动人心,塑造了整部电影的情感氛围。
韦一航父母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韦一航瞒着父母试药被发现后,韦一航父亲怒吼,“你的身体不仅是你的,也是我们的”,这是非常中国式的表达。韦一航发现爸爸下班后开专车赚钱,回家后明明特意给爸爸煮了碗面,还谎称是自己下完面突然没胃口。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也非常中国化。“我拍了一个父亲吃面的背影,当时想的就是朱自清的《背影》。”韩延说。
韦一航的母亲,一位每天下班后都去菜市场掐菜叶子的女性,恨不得一分钱掰两半花。这也是典型的中国母亲的形象。但抗癌家庭也有其特殊性。在韩延看来,抗癌家庭因为比较脆弱,经历过太多惊心动魄的时刻,所以情绪会比普通家庭多个20%~30%。遇到开心事儿就会像打了鸡血一样,但遇到悲伤却会藏得比普通家庭深20%~30%。
比如电影中父母得知韦一航可能会复发后出医院,路上遇到乞丐乞讨,一向和善的母亲终于爆发了。韦母劈头盖脸地把乞丐骂了一顿,问她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工作,孩子生病了吗?这种迁怒正是压抑后的集中爆发。但骂归骂,最后还是给乞丐塞了一百块钱。这种复杂的情绪既真实又动人。
同样的,马小远的父亲为了哄女儿开心学了魔术,看起来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这其实是演给女儿看的。“他是想让女儿觉得你可以领导我,你要一直领导我。你要积极地活着,你要给我养老送终。”韩延说。所以,当女儿病情复发后,他会一夜之间变成一个沧桑的父亲,那才是他的本来面目。
在家庭戏之外,电影对病友群的刻画主要通过几场群戏。比如请大师鼓励大家战胜病魔,群友们聚餐时一起喊口号一定能战胜病魔。为什么要写病友群?导演韩延在采访中表示,他曾在医院对面的小店看到过病友群二维码,也曾在医院见过打地铺的外地家庭。“‘想把孩子的病治好’这种信念是非常强的,什么风餐露宿,一切障碍都不是问题了。”韩延说。
抗癌不是一个人的事,正如中国人抗击新冠疫情,也不是一个人的事。2020年是艰难的一年,各行各业因为疫情遭受重创,影院关门170多天。进入2021年,本已被控制住的疫情又有了反复的迹象,更需要人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共同应对。电影中,病友们抱团取暖,电影外,中国人也要积极地面对生活,同时做好意外来临的准备。
困难虽多,电影行业还是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小红花”。2020年,影院开门后首部救市大片《八佰》揽获票房31.1亿元;2021年,《小红花》预售破亿,如今预测票房已达15亿元。接下来的日子里,中国电影会迎来更多“小红花”吗?
电影中,韦一航向马小远告白后,马小远在他手背上画了一朵小红花,“奖励你人生第一回积极主动。”或许,正如导演韩延所言,当你主动迈出那一步,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