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天舟二号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精准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

视频:对接成功!回顾天舟二号“快递”之旅
5月30日5时01分,在成功发射约8小时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了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空间交会对接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是实现空间站和空间运输系统的装配、回收、补给、维修、航天员交换及营救等在轨服务的先决条件,复杂度高、精准度高、自主性要求高、安全性要求高。为掌握这项技术,中国航天人前赴后继奋斗了近30年。
“天舟二号”快递小哥出发前与天和核心舱的对话




天舟二号带了什么货?
天舟二号的推进舱不仅要满足自身动力需求,还要为空间站核心舱在轨运行补加燃料。货船系统为此设计了多个“油箱”,在密封舱外通过管路运输,使其与密封舱隔离,保证航天员在舱内的安全。
货舱要满足航天员生活、工作的需求,本次飞行携带了160多个货包、200多件货物。

有两件宝贝疙瘩很特殊。本次运输的货物中有两套航天员舱外服,每件重100多公斤,它们是航天员抵达核心舱后执行舱外任务的必备物资。“5组20个气瓶,是空间站的耗材。这些气瓶看起来和普通的氧气瓶很像,但材料安全性更好,里面装着氧气、空气、氮气等各类气体,身处真空环境中,人体平时无意识中呼吸的气体变成珍贵资源,这些气体将在必要时候要为空间站补足气压。
在天上,水资源也很珍贵。进入空间站的水要装进软体水囊中,本次上行的十几个水囊不仅是日常用水的一部分,还可以水制电解氧。
天舟二号还携带了一部分科学试验载荷和空间站建设需要使用的备份舱门。
天舟二号物资运输的使命完成后,还将验证验证空间站机械臂在轨操控技术,为实验舱转位做铺垫。
为何连续2次推迟发射?
原定于5月20日凌晨发射的天舟二号任务,为何会连续2次推迟发射?
5月19日晚上21时40分,距离长征七号遥三火箭发射不到3个小时,发射指控大厅中的数据信息显示:“一个压力值参数异常!”。

彼时,火箭箭体已完成加注,尾舱内一直处于热氮气吹除的状态。这也意味着试验队员必须要带呼吸面罩进舱。随即,两名总装人员换好服装、戴好面罩,从50公分见方的舱门钻进了箭体。舱内一片漆黑,气体吹除的声音震耳欲聋,但他们无暇顾及密闭空间的憋闷和零下183℃的严寒,继续攀爬在箭体结构件上,仔细镇定地摸索着检漏点。
“找到了!”两次核查后,问题暴露,但很快后方传来消息,这并不是元凶。5月19日晚上,距离发射预定时间还有不到2小时,型号领导一致决定:“推迟发射。”
5月20日,试验队员先后分4拨再次进舱排故,找到了新问题,并经过系列措施扭转局面。
“又有希望了!”大家长吁一口气,精神抖擞迎接5月21日凌晨的发射。然而好事多磨,负8小时推进剂补加之后,异常再次出现,发射再度推迟。
如何解决技术难题?
在过去9天的时间里,科研人员又是如何解决技术难题,最终不辱使命完成任务?

原定于5月20日凌晨的发射两度推迟,距离下一个发射窗口还有9天,火箭燃料两加两泄,高温高湿高盐雾之中,长征七号这枚“冰箭”要经历怎样的磨练?这注定是一场鏖战。

长征七号火箭是名副其实的“冰箭”。火箭第一次推迟发射后,试验队员发现,箭体出现结冰现象。
5月的海南,酷暑难耐,室外温度36°,湿度达到了90%以上,冰箭之中,零下183℃的低温。“冰火两重天”考验着长征七号火箭,也考验着每一名试验队员。箭体上,氧箱前的短壳上,冰块一个接一个,大的足足有30-40厘米长,10厘米宽。队员们用现有工具小心翼翼地凿冰,还专门有人拿着兜子接冰,唯恐冰块伤到产品。
这批天津大火箭的总装团队里,90后年轻人占90%以上。摸排故障期间,队员们眼睛里夹杂着红血丝,双腿起满了痱子,嘴上却说:“我们还能行。”为了赶时间、追进度,塔架下送来的绿豆汤,竟没有一个人来得及喝一口。
5月25日,归零工作接近尾声。5月26日,模拟发射演练;5月27日、28日,加注准备。5月29日火箭推进剂加注,当晚20时55分顺利发射。
历时9天磨砺,长征七号遥三火箭顺利走完全部流程,最终实现了圆满成功,打赢了这场荣誉之战。
近三十年磨一剑
为了早日建成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科研人员就瞄准空间站建设必须的交会对接技术开始攻关。
至2011年11月,神舟八号成功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两次自动交会对接。2012年6月,神舟九号在航天员刘旺的操控下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突破相对导航、制导、控制和交会对接相对测量敏感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成为世界上第3个独立掌握交会对接的国家。

2016年,作为交会对接的一项必要相关技术,在神舟十号任务中验证了绕飞技术。2017年,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快速交会对接在轨试验圆满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近地快速交会对接的国家。
之后,研发团队用几年时间在自主性、可靠性等多方面对交会对接技术进行完善,至天舟二号与天和核心舱对接,502所三代研发人员已经前赴后继奋斗了近30年。
随着天舟二号和天和核心舱首次“太空牵手”成功,中国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也迎来了新的历史阶段。
云南网编辑王胤综合自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客户端、中国航天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