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这款Aion V一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开着它一整天满负荷工作。
要知道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会在紧张的时间规划中被放大。其实出发前是用常用的工作MPV还是Aion V纠结了好一阵子,广佛每个快充站都在广汽新能源官方app上仔细咨询过。公众评论确认了各个快充站的高峰使用时间,并采取了所有的应对措施(虽然最后没用)。
行程早上5点从深圳-广州-佛山-深圳出发,当天晚上11点半返回,总里程430公里。期间通勤段以120km/h的高速巡航,城市段的生态模式和I-脚蹬模式混合。工作时空调长时间开着(没错,广州的空调11月要开到21度),大灯作为辅助照明,经常低速快速加速行驶等。最后在深圳快充站充电时,显示剩余里程85公里。作为标称使用寿命600km的汽车,在一天的这种使用条件下,实际行驶寿命约为520-530km。
作为工作车,续航能力完全可以满足在充电条件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使用的需求。经过一周的试驾,如果说一般的舒适配置已经变得司空见惯的话,Aion V有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首先是AION V搭载的AR导航,作为一个不熟悉广佛路况的司机,这种带有现实生活地图指示箭头的导航简直就是救世主。无论是广州复杂的立交桥,还是佛山罕见的小路,都可以一一准确标示出来。转弯、提前变道、近距离提醒都实时显示在仪表屏幕上,即使有两个相邻路口相隔十几米、连续分岔、三岔口等。带有绿色小箭头指示。有时候拿着它看两个大屏幕,就有一种在学校玩赛车游戏已经浪费时间的错觉。
第二,这个小方块,FACE ID面部识别系统,可以检测驾驶员疲劳,注意力等等。说实话,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开车的时候总会有些分心,或者偶尔看看手机。在Aion V上,我特别注意,因为每当我走神的时候,它都会大声提醒我,说多几次就老实了。
第三,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身心疲惫,却不得不连夜赶回市里。这时候,Aion V搭载的ADIGO 3.0自动驾驶功能让人感觉特别舒服。开始后整个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很大程度的放松。这时候自动驾驶的价值真的出来了。
第四,操作逻辑优秀的档位。起初,当Aion v使用旋钮换挡时,我觉得花哨多于实用。经过几百次的操作,我发现这种形式比传统的变速杆或按钮更为熟练,于是我省略了大脑中“定位”档位的思考。它的旋转模式是R-N-D,P档是一个单独的按钮。日常操作中,由于自动停车功能的存在,切入N档的机会非常少。然后前进后退,只要把旋钮转到底就行了,不用思考,不用低头看它转到哪个位置,按到哪个按钮。
除了驾驶和体验,在设计和造型方面,广汽新能源在这方面采取的策略在我看来是相当有技巧的。
在新能源品牌的大潮中,有些车厂设计部门非常大胆激进,喜欢在车身上做一些现代的、科幻的零件、零件或者线条。所以有的模型看的是某些位置和角度。做“粉丝”确实够了,另外,在宣传的时候拍硬照的时候,用灯光和修图,做出现实中根本无法复制的光线和线条。当你看不到真正的汽车时,车迷和用户会感到非常困惑。但是,有机会看到真车的时候,发现很多不协调的地方:原来锐利简单的车身线条,在现实中看不到;车身油漆和塑料部件具有一般的纹理;不仅大轮毂变小了,车身高度也提高了,更实用的通过性;科幻设计局部看起来不错,但整体看起来哪里都不舒服。有所突破是好事,但设计这个东西不是空中楼阁,尤其是汽车,需要很多工作和步骤一起工作才能生产出商品,需要时间仔细打磨。
所以Aion V在设计上相对隐忍,造型柔和,略显凌厉;室内设计不追求最新,在创新中求稳,不搞太多触摸和虚拟按键。整体造型依然符合国人的传统喜好,没有特别张扬,但蕴含力量;同时有科技感,比较实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