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比亚迪销量最高的车型是
宋(参数|图)系列SUV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宋经典、宋Pro(参数|图)和宋PLUS的“协同作战”。现在,比亚迪已经决定将这一产品策略复制到秦系列汽车上。除了已经上市的秦Pro和秦Pro,定位更高的秦PLUS也即将上市。
有趣的是,工信部申报的资料显示,秦PLUS车身尺寸为4765/1837/1495mm,轴距为2718mm,与秦Pro基本一致(参数|图片)。换句话说,秦PLUS更高的定位并不体现在大小和空间上。那么,它的价值体现在哪里,能否打动消费者呢?
在不损失性能的情况下极大地节省燃油
今年年中,比亚迪发布了DM“双平台”战略,即将混合动力技术分为DM-p和DM-I两种技术路线,前者性能主体,定位高,已广泛应用于比亚迪的高端车型。以上;后者重在省油,价格门槛相对较低,但仍有超越同档次燃油车的性能体验。Qin PLUS是DM-i平台下的第一款机型。
那么问题来了,秦(参数|图片)PLUS到底有多省油?官方数据是缺电情况下3.8L/100km。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数据。要知道传统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失去动力时,发动机需要给电池充电驱动车辆,油耗性能通常很差,甚至比同等排量、同等级别的燃油车还要高。秦PLUS的出现无疑解决了这个问题。虽然比亚迪没有公布这款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具体技术细节,但发动机的相关信息已经可以给我们一些参考。
秦PLUS搭载比亚迪最新的晓云1.5L发动机,官方宣称热效率43%,全球最高!更何况43%的热效率不只是一个理论值,这款发动机在大多数工况下都能在40%以上的热效率范围内运转,从而达到最终的油耗性能。
为了实现高效率,晓云1.5L发动机实现了15.5:1的压缩比,提高了冲程缸径比,采用了阿特金森循环,配备了EGR废气再循环系统,并采取了一系列减摩措施。然而超高效率的代价是平庸的动力。这款发动机最大功率只有81kW,峰值扭矩135 N m,而秦PLUS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电机的支持下,其加速时间可达7秒,弥补了这款发动机的最大缺点。
掌声能赢得一席之地吗?
根据以往的经验,插电式混动车型的价格要比同档次的燃油车型贵很多。以秦Pro为例。其1.5T车型价格区间为7.98-9.98万元,而DM车型价格已达到13.69-20.49万元,两种入门车型差价高达5.7万元。这也是相当一部分消费者不愿意接受插电式汽车的根本原因。所以,即使秦PLUS的油耗性能能像声称的那么好,如果不能降低售价,它的市场接受度也不会很高。
对此,官方说法是“秦PLUS的价格相当于同级别合资燃油车的购买价格”,也就是说其最终售价应该在10-15万元左右,确实比目前主流的插电式紧凑型车便宜很多。这主要是由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气化优势,简化了传统发动机的前齿轮系,给附件通电,发动机的主流直喷系统被传统的多点喷射取代,实现了成本的最大化降低。
可见,秦PLUS未来的竞争对手是Sylphy、卡罗拉等合资燃油车。如果你在一个牌照有限,购买量有限的城市,秦PLUS确实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毕竟能拿到绿色牌照,在动力损失下还能保持低油耗,这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中并不常见。
但是,如果你在一个牌照不限、购买量有限的城市,Qin PLUS仍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诚然其卓越的燃油经济性、平顺性、安静性、动力性等优势是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但紧凑型车市场仍然是合资品牌的主战场,产品多、销量高、消费者认可度高。秦PLUS产品的优势很可能被对手的logo打败。毕竟口碑的建立还是需要多年的积累,一个“可靠度和保存率”就能让很多消费者退缩
写在最后
很多人形容比亚迪是“科技人”,有道理。从DM3.0和E平台到刀片电池和晓云系列发动机,比亚迪一直走在行业前列,说“新能源汽车领军人物”也不为过。秦PLUS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仅仅是一个油耗数据和一个热效率数据就已经引起了整个行业的关注。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对于比亚迪来说,在营销、品牌、服务、产品策划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如果这些做好了,秦PLUS以及后续的一系列高价值产品会有更大的展示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