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汽车赛道崎岖陡峭,科技巨头们在竞争输赢

2月19日,一则小米要造车的新闻被屏蔽。虽然没有真锤,但小米股价在这个消息的影响下暴涨。小米股价短期内被猛烈拉高,盘中涨幅一度超过10%,总市值一度站在8000亿港元。

在不可抗拒的新能源汽车浪潮推动下,造车新势力火爆,资本市场火爆,市值飙升,吸引了众多科技巨头进入市场,涉足造车。

风来了,科技巨头争相进入车内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很多科技公司开始进入车辆制造领域。特别是富士康重新投资百腾汽车为开端。短短两个月,百度正式宣布与吉利合资造车,苹果开始寻找代工车公司。索尼宣布了汽车,阿里巴巴和SAIC推动了联合创作。智奇车;最近的最新消息是,富士康、吉利、FF法拉第未来将讨论电动汽车的合作,而腾讯、美团也对汽车行业进行了投资。

一直在追风的资本市场对于新能源智能电动车的热情,体现在市值的不断攀升上。据公开信息显示,2020年全年,特斯拉市值增长近7倍,目前市值为7499.34亿美元(截止美股2月19日收盘)。与IPO相比,2020年在美国上市的小鹏和理想的市值增长了300%。首次在美国股市上市的威来,2020年股价最高涨幅达14倍,市值一度超过小米。随着百度、阿里、华为、苹果、索尼等科技巨头押注新能源汽车,同样是科技企业的小米自然不愿意落后,错过“窗口”。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米造车不是空穴来风。

如果梳理一下小米这几年的持续投资轨迹,你会发现小米一直在投资造车及相关产业链企业的新生力量,并在车联网、车服务等方面积极部署。据公开信息,2014年小米投资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子公司顺威资本投资威来汽车;2016年和2019年,顺威两次投资肖鹏汽车;2020年4月,小米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了汽车服务系统制造商泰伯的B轮融资。小米和雷军如此热衷于投资汽车领域,以至于雷军在肖鹏汽车上市的第一时间发出了热烈的祝贺。单从内容上,他的羡慕是无法言表的。

小米从手机开始。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小米已经形成了一个以手机为主,辐射众多智能产品的科技巨头。其实小米当初最直接的对手是乐视——,当时“贾会计”也做了乐视手机,在乐视超级电视、乐视体育、乐视影视等7个“生态反击”之后一举推出FF法拉第的未来,让互联网江湖骄傲。当时小米正在从低端红米向中高端手机进军,他的注意力也仅限于手机圈。他只能看着老贾想象着在五棵松体育馆“掐着他的梦”。当时的劲敌“贾会计”已经起死回生,把FF车带回了江湖。眼看老对手就要翻死鱼了,雷军突然发力造车也是顺理成章。

小米进军汽车的传闻一直在流传。事实上,已经观察到手机行业的发展已经接近天花板,已经从曾经高速发展的增量市场削弱到现在的股市。比智能手机的先驱苹果好。自从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后,破坏性的创新就很少了。华为、三星、小米等其他公司在增加摄像头、改善像素和曲面屏幕方面也有所改善。比如像苹果第一代这样划时代的创新几乎没有。相比之下,以智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经过多年的酝酿和发展,现在正处于即将爆发的临界点。许多技术gia

虽然已经上市的几支新造车力量市值都很高,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造车其实是一场马拉松长跑,短期内很难输赢。2020年以来,虽然威来、理想等新车公司市值在资本市场暴涨,但单个企业市值已经超过国内前三的车企;而这些新车公司的销量都是垫底的,每家只有2万辆左右,很难与大众、丰田等传统汽车巨头每年销量1000万辆相比。此前,大力参与新车制造的高淳资本在2020年第四季度清理了三支新的汽车制造力量,即威来、小鹏和理想汽车的股份。原因是2020年这三家公司的美股都大涨,市值明显被人为抬高。趋利避害的高福,选择高位套现。钱不眠——。三大新造汽车之一的高希资本,1月20日掉头以2亿美元参与比亚迪汽车的定增。可以看出,它还是看好新能源汽车的轨迹,但更看好传统汽车企业的成长空间。

作为一个多年报道汽车行业的媒体人,据我观察,汽车行业不同于消费类电子产品,汽车行业的产业链复杂冗长,对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极高。同时,完全独立造车需要大量的资产投入。因此,汽车制造业仍然是一个资产重、供应链复杂、外围产业链长、成本巨大的领域。目前几个新造车势力销量低,基本处于亏损状态,盈利遥遥无期。目前百度等科技巨头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链布局,相关核心技术和人才储备不足。和华为一样聪明的华为,在一开始就宣布了自己的战略是“华为不造车,专注于ICT技术,帮助汽车公司造好车”。2019年,华为轮值主席徐志军明确指出:“华为致力于成为智能联网汽车的增量组件供应商”,只专注于核心组件进行扩张。

纵观特斯拉、威来、小鹏、理想等几个新造车势力的运营模式,其核心内涵与IT公司一模一样,基本都是资本密集型

,以高科技为号召;也都是先有概念再拿着精美PPT广泛融资,钱到手再建厂造车或委托代工。车型也是先发布有问题再随时空中升级,戏谑的说法就是——产品总是在追求完美的路上。科技公司跨界进入造车领域,如果没有更成熟更强大高效的产业链、没有更能降低成本的更具吸引力的商业模式,造车之路注定艰辛曲折。如果科技巨头在智能汽车这个终端上没有更深入的布局和资金储备,仅仅只依靠智能设备、应用生态进行“上车”和“绑定”,一旦发展不顺利,很可能为他人作嫁衣,被行业更强者或传统造车巨头收割。

我们所处时代足够精彩:科技自由探索、产业跨界融合。任何想屹立潮头的公司,都要具备持续创新、自我超越的能力。这种能力明显包含科技自由探索及产业跨界融合的水平。任何进入汽车制造领域的公司,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必须对这个发展已135年的行业充满敬畏之心,因为每一辆车都事关一个家庭的安全。

跨界造车的科技巨头们,造车之路风险与机遇并存,且行且珍惜。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