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汽车企业来说,不仅是国家政策引导,也是因为他们在这条轨道上看到了新的机遇。
为什么要做新能源汽车?
这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燃油车价格已经这么低了,为什么还要花更多的钱去买一辆对使用条件有那么多限制的电动车?
其实车企当然知道消费者的心理,但还是坚持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布局,这是国家政策和车企内部驱动力所逼。
在国家一级,我们希望减少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提高能源安全
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对汽车工业的影响不言而喻。
但从全球分布来看,48.09%的石油储量在中东,而整个亚太地区仅占2.64%。
然而,中国仅占全球存储量的1.51%,但其产销率在所有主要石油国家中排名第一,达到260%。
石油需求巨大,储量稀缺,中国只能依靠进口。
根据海关总署给出的前八个月的数据,2016年至2019年,中国石油、石油产品及相关原材料的进口一直在增加,在进口总额中的比例也在上升。虽然今年这部分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与国际能源署今年预测的全球石油需求8点下降相比,这种程度的下降其实是比较小的。
因此,从整体上看,中国进口石油的消费支出一直处于增长趋势。但如果这个比例一直居高不下,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一直在增加,就很容易被别人控制。
而且中国的石油其实大部分来自中东国家和俄罗斯。2020年上半年,中国45.5%的原油进口来自俄罗斯、沙特和伊拉克,其余大部分来自其他中东国家。
中东本来就动荡,油价波动很大。而且各大原油国的政策和石油产量都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中国在进口上相对被动。
因此,在供应方面,国家一直在努力寻找新的替代资源。至于从哪个行业入手,目前汽车行业是国家的重要选择。
中国约70%的石油资源用于汽车工业。
所以,如果有新的资源替代石油作为汽车的驱动材料,中国可能就不会那么依赖进口石油了,这是我们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毕竟在中国,电比石油更容易获得。
因此,国家利用各种政策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这也是汽车企业开始从事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双点政策迫使汽车公司开发新能源汽车
双点政策主要包括两项:平均油耗点和新能源汽车点。一方面是淘汰不合格燃油车,让新燃油车更环保;另一方面,这是为了鼓励汽车公司生产更多的新能源汽车。
在燃油车的情况下,根据2019年的分核算,在公布的144家企业中,有86家企业未达到平均油耗标准,占近60%。目前,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中,合资汽车企业较多。
2019年一汽大众违规排名第一,燃油车产生的积分高达-548771分。如果纯买的话,成本也就十亿人民币。另外,燃油车的排放要求只会越来越严格。根据最新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到2025年(WTLC工况),我国新乘用车(含新能源)油耗将达到4.6 L/100 km左右。从2019年达到5.56升/100公里的情况来看,仍有接近1L的油耗有待克服。
然而,这项政策也给了汽车公司一个选择。对于那些达不到标准的企业,要么从其他汽车公司购买积分,要么生产新能源汽车来赚取积分。
但是,为了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国家也给出了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指标。
根据政策规定,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整体比例要求达到12%,这意味着燃料汽车的产量与新能源汽车的相应比例相对应,未来三年,这一比例将每年增加2%。
根据一汽大众2019年乘用车产量/进口量203.25万辆的计算,当年对应的新能源点为20.33万个,即使全部生产纯电动汽车,每辆车也将获得3.4个点的上限,2019年。要生产近6万辆,但一汽-大众去年的新能源车产量不到1.2万辆,并不全是纯电动汽车,所以生产了-1万辆。
无论是从燃油车的油耗压力,还是新能源车点的硬性要求来看,对于那些产量大、不符合车型多的车企来说,造新能源车是没有选择的。
既然没有选择,建造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传统汽车公司能在这个市场找到优势或新的机会吗?
汽车公司利用新能源汽车开辟新的道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长城、广汽、SAIC、比亚迪、东风等上市汽车公司近三年的年报可以看出,2019年的营收基本处于负增长状态,增长乏力、业绩不稳定是汽车公司的普遍现状。
而且就这三年的毛利率来说,大部分主流车企也是呈下降趋势。
车卖不出去,赚钱越来越难,应该是车企的普遍感觉。那么汽车公司应该怎么做呢?抢占现有市场还是开拓新市场?
从近三年的市场情况来看,虽然自主品牌每年贡献35%左右的销量,但剩下的65%的市场基本上以合资品牌为主。
这部分市场被合资品牌占领,自主品牌抢食应该是艰难而漫长的。然而,新能源汽车不是。这个市场刚刚起步,大家都在摸索。市场空间尚不可知。
根据最近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计划2025年新能源汽车将占总客运量的20%,规模在400万到500万辆之间,对于自主品牌现有的市场规模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如果能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和新能源车市场两条腿走路,在新能源车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增长空间会更大。
而且国内市场核心三大电力系统的供应链已经成型,如果和布局不完善的外资企业竞争,先发优势和成本优势明显。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汽车公司仍然有制造新能源汽车的内在动力,但如何制造出一款既能与燃油汽车竞争,又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汽车,是传统汽车公司必须面对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