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报道称,由于芯片短缺,一些汽车公司面临停产的风险。在“一核难求”的形势下,SAIC新能源汽车正稳步进入快车道。
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SAIC售出超过5.7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224.6%。销售增长的背后,离不开SAIC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离不开其保质保量供货的共同努力。其中,作为市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的IGBT功率半导体模块由SAIC英飞凌全权供应。其第四季度的订单量是前三季度总需求的三倍。
点击查看SAIC 11月份的销售详情
预计年产量和销量将翻一番,火力全开,以确保零部件供应
“上海宣布将开始实施更严格的外国车辆限制政策后,极大地刺激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一核难求’的现象。”英飞凌总经理王告诉记者,从目前的势头来看,产能短缺和需求旺盛,晶圆短缺严重,将持续几个季度,预计明年下半年将有所缓解。缺货期,除了涨价,发货时间也延长了。
订单激增,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公司管理层决策迅速,成立专门工作组,对公司现有成品、原材料库存、产品交货期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在有限的生产能力下,根据客户的订购时间、数量、客户需求的紧迫性等因素调整生产和供应计划。同时,我也和国外股东沟通过多次,希望对方能尽力满足中国市场对原材料的迫切需求。
在SAIC英飞凌无锡工厂,所有生产线全部被解雇,一线工人加班加点投入生产。
订单大幅增加,原材料安全库存迅速消耗。采购团队克服时差等不利因素,白天收集内部信息,晚上与国外供应商举行相关的电话和视频会议,与供应商确认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产能和供应情况。销售和客户建立了724小时无缝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合规的前提下,销售和客服团队对客户的特殊要求给予特殊支持,建立绿色渠道,确保及时交付。
上个月,一批进口货物到达上海海关。如果他们受到浦东机场疫情的影响,或者呆了2周,就可以装运。为了避免生产线停工,公司积极寻求内外资源,要求将物料转运至青岛海关,然后通过陆路专车运输至无锡工厂。据报道,SAIC英飞凌今年的年产量和销量预计将翻一番。面对机遇和挑战,王表示,公司的目标不仅是根据不同市场和应用的需求提供质量稳定、性能优异的产品,而且要控制成本、保证供应,使产品在价格、供应和技术服务方面具有压倒性的竞争优势。
加快本地化并扩大新客户
由于半导体行业的特殊性,与传统制造业相比,半导体行业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更长的响应时间。为了降低成本,缩短供应周期,提高供应保障,公司正在逐步进行除晶圆以外的所有材料的国产化,配套生产和辅助能力的国产化,建立适合合资公司的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能力。
目前,公司产品的车辆规格测试和可靠性认证都是在国外进行的。为了满足客户的快速响应需求并缩短评估时间,SAIC英飞凌投资建设了产品特性测试和可靠性测试实验室
王透露,公司同时下“两步棋”,开拓新市场,赢得新客户。第一步是在充分服务现有客户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客户。不仅与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较大的联合电子等大客户紧密合作,而且同步发展;同时,还为威来、小鹏、理想等新的造车力量提供支持。第二步,拓展全球平台项目。首先是支持大众MEB全球项目,然后与更多全球客户合作,深入参与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市场。
洞察危机,展望未来作为新能源汽车市场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IGBT功率半导体模块是电驱动控制、电压转换(DCDC)和充电(OBC)设备的核心部件,约占新能源汽车成本的10%和充电桩成本的20%,被业界誉为功率转换器件的“CPU”。IGBT工业是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大。行业起步晚,中高端IGBT产能严重不足,长期依赖国际巨头。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在未来会越来越明显。
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领导者,SAIC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2018年3月2日,SAIC与市场份额最高的国际行业巨头英飞凌科技建立了跨行业的功率半导体合资企业。
SAIC英飞凌成立后,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在培养本土人才队伍的同时,也引进了行业高端人才,通过技术知识共享和相互学习,消化吸收了德国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在英飞凌IT/FI团队的协助下,SAIC英飞凌IT团队成功接手了最先进的符合德国工业4.0要求的生产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和网络设备的维护,为公司节省了近2000万元。
短短两年时间,SAIC英飞凌从零开始建设了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分阶段完成了第一代和第二代产品的批量生产,为集团内的——联合汽车电子、中国麦格纳、捷能、SAIC变速器等新能源电控和电驱动桥开发企业提供了优质稳定的产品和技术支持。
作者佟干文佳
编辑佟林安东
需要保存绘图
图片来源:SAIC英飞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