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压缩机油短缺的机理分析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润滑油随制冷剂从压缩机中排出,循环后返回压缩机,润滑油在制冷剂进出的地方进出。
制冷剂性能和润滑油性能有本质区别。系统循环过程有两个阶段,即液态制冷剂和气态制冷剂,而润滑油基本上处于液态。当制冷剂从液态变为气态时,润滑油会从制冷剂中沉淀出来。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可能储存在某个部件或某个结构点,导致润滑油不能顺利流回压缩机,造成涡旋压缩机缺油。如果长期不解决缺油问题,会导致压缩机内部运动部件润滑不足。
2确保安装回油——
压缩机排放制冷剂时,还会排放少量制冷机油。即使装油率只有0.5%,如果油不能通过系统循环回压缩机,在ARI条件下,5HP时循环量在330kg/h左右,50分钟就能把压缩机内的油全部取出,2 ~ 5小时左右压缩机就会烧坏。
因此,为了确保压缩机运行中不缺油,应采取以下两个方面:
1.确保压缩机排出的制冷机油返回压缩机;
2.降低压缩机的油量。
首先,确保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机油返回压缩机
1.吸入管中制冷剂的流速应保证(约6m/s)将油返回压缩机,但最大流速应小于15m/s,以降低压降和流量噪声。水平管还应该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具有向下的坡度,大约为0.8厘米/米.
2.防止冷冻机油滞留在蒸发器中。
3.确保气液分离器回油孔正确。如果过大,会造成湿压缩;如果太小,会导致回油不足,气液分离器中会有滞油。
4.系统中应该没有让油停留的部分。
5.在长管道落差大的情况下,确保压缩机内有足够的制冷机油。通常用带油位镜的压缩机来确认压缩机频繁启动不利于回油。
第二,降低压缩机的油量
1.停机期间,确保制冷剂不会溶解在制冷机油中(使用曲轴加热器)。
2.湿作业时,应避免因起泡而过度加油。
3.油分离器装置设置在内部。
4.压缩机内的油泡使油容易从压缩机中排出。
三、长管道高落差
当管道长度大于允许值时,管道中的压力损失将增加,这将减少蒸发器中的制冷剂量,导致容量减少。同时,当管道中有油滞留时,压缩机缺油,导致压缩机故障。当压缩机中的制冷机油不足时,应从高压侧添加与压缩机厂相同品牌的制冷机油。
四、设置必要的回油弯头
当落差超过10m~15m时,应在空气管侧面设置回油弯头。
1.必需品
停机期间,避免管道上附着的制冷机油回流到压缩机,造成液体压缩。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压缩机因输气管回油不畅而缺油。
2.设置回油弯头的间隔
每下降10米设置一个回油弯。
V.确保冷冻机油的适当粘度。冷冻油和制冷剂互溶。停机时,制冷剂几乎完全溶解在冷冻机油中,因此应安装曲轴加热器以防止溶解。
1.含液体的制冷剂在运行过程中不应返回压缩机,即应保证压缩机吸入口的过热。
2、起动和除霜时,不应产生回液现象。
3.避免在过热和机油变质的情况下运行。
4.气液分离器回油孔的尺寸应合适;
1)一
选择润滑油的标准有很多。从便于回油的角度来看,要求润滑油在低温下具有良好的流动特性,因此需要选择低倾点,以避免在低温下粘连,无法流回压缩机。下表显示了几种常用润滑油的倾点。
2)、溶解度:
制冷剂为气态时,润滑油在高压高速气流中混合,制冷剂为液态时,润滑油在其中流动。为了保证润滑油在制冷剂的任何状态下都能很好地流动而不停滞,在选择润滑油时要求润滑油和制冷剂之间有良好的相容性。下图是典型的润滑油和制冷剂的溶解曲线,给日常分析带来了很多方便。
第二,系统中组件的选择
机油分离器:
油分离器通常安装在排气管上,通过快速压降分离汽油,然后通过回油毛细管返回压缩机的油箱。目前,广泛使用的油分离器有三种:
1)带浮球的油分离器。如果油分离器中有油积聚,内部设置的浮动球阀将打开,将油返回压缩机;
2)手动将油返回压缩机的油分离器,油在油分离器中积聚,需要手动打开回油阀将油返回压缩机;
3)内部没有球阀的油分离器。虽然这种油分离器结构简单,但是回油管道的尺寸非常严格。
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是影响回油最关键的部件之一,一般安装在回风口和压缩机之间;
气液分离器有两个关键指标,回油孔和平衡孔。
在设计和选型时,需要根据自身系统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气液分离器。在缺油系统的气液分离器中,基本上都有储油。目前,气液分离器的制造商很多,但一般空调制造商只是简单地选择它们,而不是根据自己的系统要求设计合适的气液分离器,这很容易导致气液分离器中的油聚集。一些有研发能力的公司在开发有特色的产品时,会根据自身需求开发适合系统的气液分离器。
另一个关键部件是内部和外部单元的连接管。目前很多厂家都开发了多线机组,但是随着回油管的加长,回油的难度逐渐加大。长连接管如何回油井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三、系统控制系统控制
主要涉及回油控制和分油控制
1)、回油控制:
在多联系统中,在部分负荷运行的情况下,非运行负荷会发生集油现象。非运行负荷越大,运行时间越长,压缩机外部集油越多,流回压缩机的润滑油越少。
当系统运行到某一受控指标时(该指标可以是油位、运行时间、温度等。),回油系统工作,通过调节整机负荷、制冷剂流量、工作频率、电机、系统风量等可控因素来调节系统内制冷剂的流量和压力,使压缩机内制冷剂的流量增加,带动润滑油回流。
当监控系统检测到油量满足压缩机运行时,进入正常负荷运行,依此类推。
2)均油控制:
电控均油系统:
多线组均油。同样,系统中也可以设计检测点,如油位。当系统检测到压缩机机油不足时,可以通过机油均衡系统将部分润滑油从富油压缩机系统均衡到贫油压缩机系统。如果第二台压缩机也产油不良,可以通过检测重新启动一次均油,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压缩机系统的油量平衡。
优化均油系统结构设计:优化结构设计也有利于回油,目前普遍采用汽油平衡技术。理论上每个并联压缩机曲轴箱内的油压和气压都是可以保证的,但实际上并不理想。由于平衡管的设计加工、机组安装、各压缩机泵油量等因素的影响,各压缩机曲轴箱内的油压和气压会有所不同。所以回油方式一定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控制好,压缩机不能超过三台。
另一种回油结构采用非平衡技术,丹佛斯专利结构。系统流路中的压力依次降低,从而在压缩机中建立压力梯度。润滑油首先流入上游压缩机。当油位高于连通管底部时,会在气流和压差的作用下溢出,进入下一台压缩机。如果油量正常,所有压缩机都能得到足够的润滑油。
四.系统速度和压力对回油的影响
系统工况的变化对涡旋压缩机系统中制冷剂的流量、压力和相态有很大的影响。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制冷剂和润滑油几乎是互溶的。
制冷剂在管道中的流速和压力越大,越有利于润滑油的回流。
回油控制通常通过控制机组频率来改变机组的制冷剂流量。当机组频率增加时,通过压缩机的制冷剂流量在单位时间内增加,制冷剂在管道中流动的速度和密度增加,润滑油回流的速度自然加快。
多联机组安装过程中,由于结构要求,内外连接管可能会超过厂家推荐的尺寸。随着连接管的延长,系统的压力损失会增加,系统中制冷剂的流速也会减慢,这对系统的回油极为不利。润滑油会从缓慢流动的制冷剂中沉淀出来,附着在管道内壁上,导致润滑油积聚在一些容易储油的部位,使润滑油不能完全回流到压缩机中。
因此
1)、尽可能选择倾点较低的润滑油,有利于润滑油在管道中的流动;
2)选择适用系统的油分离器和气液分离器。连接管长度对回油的影响不容忽视。当连接管过长时,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增加润滑;3)设计初期尽可能考虑回油因素,通过结构设计优化系统回油;
4)频率在制冷剂流量和速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频率的增加,流量和速度会增加,回油也会增加。
#压缩机#润滑油#回油收集
1.确保压缩机排出的制冷机油返回压缩机;
2.降低压缩机的油量。
首先,确保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机油返回压缩机
1.吸入管中制冷剂的流速应保证(约6m/s)将油返回压缩机,但最大流速应小于15m/s,以降低压降和流量噪声。水平管还应该沿着制冷剂流动方向具有向下的坡度,大约为0.8厘米/米.
2.防止冷冻机油滞留在蒸发器中。
3.确保气液分离器回油孔正确。如果过大,会造成湿压缩;如果太小,会导致回油不足,气液分离器中会有滞油。
4.系统中应该没有让油停留的部分。
5.在长管道落差大的情况下,确保压缩机内有足够的制冷机油。通常用带油位镜的压缩机来确认压缩机频繁启动不利于回油。
第二,降低压缩机的油量
1.停机期间,确保制冷剂不会溶解在制冷机油中(使用曲轴加热器)。
2.湿作业时,应避免因起泡而过度加油。
3.油分离器装置设置在内部。
4.压缩机内有油泡
停机期间,避免管道上附着的制冷机油回流到压缩机,造成液体压缩。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压缩机因输气管回油不畅而缺油。2)均油控制:
电控均油系统:
多线组均油。同样,系统中也可以设计检测点,如油位。当系统检测到压缩机机油不足时,可以通过机油均衡系统将部分润滑油从富油压缩机系统均衡到贫油压缩机系统。如果第二台压缩机也产油不良,可以通过检测重新启动一次均油,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压缩机系统的油量平衡。
优化分油系统的结构设计;
优化结构设计也有利于回油,目前普遍采用汽油平衡技术。理论上每个并联压缩机曲轴箱内的油压和气压都是可以保证的,但实际上并不理想。由于平衡管的设计加工、机组安装、各压缩机泵油量等因素的影响,各压缩机曲轴箱内的油压和气压会有所不同。所以回油方式一定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控制好,压缩机不能超过三台。
另一种回油结构采用非平衡技术,丹佛斯专利结构。系统流路中的压力依次降低,从而在压缩机中建立压力梯度。润滑油首先流入上游压缩机。当油位高于连通管底部时,会在气流和压差的作用下溢出,进入下一台压缩机。如果油量正常,所有压缩机都能得到足够的润滑油。
四.系统速度和压力对回油的影响
系统工况的变化对涡旋压缩机系统中制冷剂的流量、压力和相态有很大的影响。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制冷剂和润滑油几乎是互溶的。
制冷剂在管道中的流速和压力越大,越有利于润滑油的回流。
回油控制通常通过控制机组频率来改变机组的制冷剂流量。当机组频率增加时,通过压缩机的制冷剂流量在单位时间内增加,制冷剂在管道中流动的速度和密度增加,润滑油回流的速度自然加快。
多联机组安装过程中,由于结构要求,内外连接管可能会超过厂家推荐的尺寸。随着连接管的延长,系统的压力损失会增加,系统中制冷剂的流速也会减慢,这对系统的回油极为不利。润滑油会从缓慢流动的制冷剂中沉淀出来,附着在管道内壁上,导致润滑油积聚在一些容易储油的部位,使润滑油不能完全回流到压缩机中。
因此
1)、尽可能选择倾点较低的润滑油,有利于润滑油在管道中的流动;
2)选择适用系统的油分离器和气液分离器。连接管长度对回油的影响不容忽视。当连接管过长时,应进行相应的处理,如增加润滑;
3)设计初期尽可能考虑回油因素,通过结构设计优化系统回油;
4)频率在制冷剂流量和速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频率的增加,流量和速度会增加,回油也会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