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作为车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多媒体系统、舒适配置、实用配置等部件的操作任务。车辆的设计和交互直接影响车辆体验。
现在的车-机交互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主要分为几个方向:全触摸交互和触摸实体交互。对于这两种交互模式,消费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喜欢触摸屏,有些人喜欢实体按钮。所以今天,教授以此为题来谈谈他们的车-机交互的优缺点。
从人的感官出发,车辆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式,比如肢体接触、语言、视觉等。我们都知道语言系统还不成熟,目前只能辅助操作;视觉交互目前有眼动跟踪技术,在一些电子游戏和电子产品中可以看到,但还处于起步阶段,应用到人类生活中需要更多的时间。目前已经应用了人脸识别技术,但是功能不多。
理论上有更高级的交互模式,比如心灵控制,但是这种模式在技术和成本上太‘科幻’了,所以目前物理接触控制是成本最低、最成熟的交互方案,触控模式在不同品牌中有很多设计理念。
1.完全接触
最新颖的方式是全触控,即车内除了必不可少的功能键外,所有功能都使用触控。
特斯拉应该抓住这个趋势。ModelS是2013年推出的17英寸中央控制面板,除了使用物理按钮进行双重闪烁和打开手套箱之外,它集成了大部分功能。这种车-机交互是汽车行业的创举,顺便提一下,带来了现在的‘大屏幕车-机时代’。到目前为止,Model3也采用了这种设计,甚至空调的出风口和雨刮器都是用屏幕控制的。
德国三大豪华品牌中,奔驰宝马奥迪,三大品牌的车-机交互采用了触控独立交互系统,分别是奔驰MBUX系统、宝马iDrive系统、奥迪MMI系统;现在从A8,Q8,A6L到A4L,奥迪逐渐取消了MMI实体交互系统,基本上90%的车、机操作都可以通过触摸屏完成。
除此之外,新的高尔夫已经变成了大量基于触摸的交互,目前大众的许多车型都使用基于触摸的控制。相信未来大众集团更多的品牌和车型也会陆续使用触控。
全触控的车-机交互有很多优点:汽车设计布局更干净,可以节省大量空间;从造车的角度来说,还可以节省更多的零部件;用户使用起来更方便快捷,有技术感和先进体验。
当然,触控也有一些缺点。大尺寸的屏幕容易留下指纹,大屏喷漆的内面板容易划伤;如果流畅度和反馈跟不上,整个体验就会降低。
2.实体按钮
当然,目前主流的解决方案是触摸实体的双重组合。像德国三大豪华品牌中的两个,宝马和奔驰,中控面板可以直接操作,这样就融合了两方面的优势。触摸屏使用方便,直观,按键交互系统科学方便,支持盲人操作。
但是有一个逻辑问题:既然触摸屏可以完成所有操作,为什么还需要物理按键?既然物理按键也可以完成所有操作,那还需要触控吗?
以宝马的车载机为例。宝马新一代车机系统支持触摸iDrive两种交互模式。其实触摸屏的流畅度,UI界面,功能性都没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iDrive系统有点多余。就像给苹果的IPhone12加了一个全按键系统,冗余度过大。
当然,开车时使用iDrive系统确实可以减少走神,但实际上,开车时操作汽车,无论是操作中控面板还是iDrive系统,对于开车来说都是走神,不会有太大影响;另外,如果只有其中一个被按钮触摸或控制,用户其实是可以习惯的,因为像马自达、讴歌、特斯拉等品牌很多。这些用户都已经适应并证明是可行的。
所以,其实触控实体按钮交互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车-机交互的偏好需求。
那么,触摸操控和物理按键操控可以选择吗?教授认为,触控无疑是未来的趋势,但如何使用完全取决于汽车的品牌和型号以及设计理念。
从技术发展和应用来看,顺序是:技术出现——技术成熟——应用技术。触摸屏控制的应用是由于触摸技术的成熟。
早期的汽车内饰有许多按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了世界上第一款带触摸屏的车型:1981年的别克里维埃拉,配备了‘graphic control center’系统,采用了CRT显示器,实现了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显示技术。正是这项技术的出现,使别克里维埃拉配备了中央控制屏幕。
当然,教授个人认为品牌的概念会随着时代不断变化,会被技术潮流和时代潮流所推动。当所有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时,品牌必然会做出调整和适应,所以触控无疑是未来的趋势。
未来触摸交互会被取代吗?也不是不可能。回想一下中控车才崛起十几年,现在已经改成全触控声控了。再过几年,当语音交互技术足够成熟的时候,连触控都有可能成为过去。
所以无论是触控还是实体按键还是两者各有优势,全触控还是全按键完全符合现在的汽车需求。技术如何应用和呈现主要看品牌概念,选择适合自己的品牌概念就好。你不妨给教授留个口信。你最喜欢什么样的车-机交互?
点击阅读更多精彩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