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氢燃料电池汽车工业站出风口商业化还面临哪些障碍?

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正处于风口浪尖,呈现出多元开花的趋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分散规划、关键技术和材料缺乏自给自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华财经广州12月14日电(记者卢光义鲁浩)由于能源结构调整的需要,氢能及相关产业近年来受到国际关注。最近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正处于风口浪尖,呈现多点开花的趋势,但同时也面临基础设施薄弱、缺乏分散规划、关键技术和材料缺乏自给自足等问题。各国积极部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

燃料电池汽车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氢能最重要的应用领域。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的数据,到2030年,世界上将有1000-150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

自2013年以来,丰田、现代、本田等汽车公司相继推出商用燃料电池汽车,引发了一波氢能浪潮。近年来,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公布了氢能产业的发展规划和项目,以促进氢能产业的发展。

“日本将发展氢能视为国家战略。丰田、本田和其他汽车公司在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名列前茅。韩国将“氢经济”视为其创新增长战略。今年5月,欧盟委员会宣布计划拨款数百亿欧元用于氢能技术和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数据显示,法国、德国、葡萄牙等国政府正在加大财政投入,大力发展氢能、氢能列车等先进技术。”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吴红波说。

目前,燃料电池汽车正处于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的过渡阶段。据了解,美国和欧盟已提出到2030年推广53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和424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韩国计划到2040年生产62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日本计划到2040年拥有300-60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

看好氢能产业前景,国内各大车企也开始布局。例如,SAIC在9月份发布了其氢战略,从2020年起的未来五年内,它将推出至少十种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其捷氢科技已达到数百亿的市场价值,并建立了一支拥有1000多名员工的燃料电池R&D及运营团队,形成了10000辆燃料电池汽车的生产销售规模,市场份额超过10%。“氢能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高度重视,燃料电池汽车也真正成为全球各大汽车集团的重要战略发展方向。”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志新说。

“氢的辐射范围很广,可以连接从材料到设备制造的很多产业链,所以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很大。世界主要经济体已将发展氢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能源转型的重要切入点,并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战略规划。”佛山环境与能源研究所所长赵济世说。

截至2019年底,全球已有417个加氢站投入运行。根据计划,到2030年,日本十分之一的家庭将覆盖氢能支持的分布式发电;德国氢产业到2030年可达1300亿欧元;到2024年,韩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数量将增加到62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工业站上风口

2019年,氢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随后,许多省、市、区都公布了各自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了布局

在政策的推动和刺激下,国内氢能产业站在了风口浪尖。根据氢云链发布的统计数据,2020年1-7月,中国氢能产业名义总投资额超过1300亿元,比2019年同期增长30%以上,其中5家达到100亿元规模。

截至2020年9月,中国已在32个城市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累计里程超过1亿公里,自行车最大里程超过14万公里。电堆、储氢瓶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率迅速提高。

“国内氢能产业已逐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掌握了主要生产工艺和技术,形成了300多家受监管的工业企业,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城市实现了氢能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演示应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主任景说。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仍面临多个有待突破的瓶颈。记者从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正呈现多点开花的趋势,不少地方政府和资本纷纷布局。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如缺乏规划指导、明显的小散态势、基础设施薄弱、核心材料和关键技术依赖国外等。

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招商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氢气价格昂贵,无法使用,加氢站需要政府大量补贴才能运营。

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魏畅表示,目前我国大部分氢资源来自化石能源,碳足迹大,污染严重。可再生能源制氢不多。“制氢成本高。目前电解水制氢超过60元/kg。需要技术突破来降低成本。”

“氢能产业的发展需要突破成本壁垒。氢能的发展面临着复杂的技术路线和高昂的制氢、储运成本。同时,国产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成本高于纯电动新能源汽车,在推广上没有成本优势。需要通过整个产业链的核心技术来突破成本。”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复合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唐说。

魏昌认为,缺乏氢能基础设施也是阻碍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全球来看,加氢基础设施非常有限。截至2019年底,全国约有400个加氢站,而全国只有46个。未来几年,对加氢基础设施的需求会很大。比如2025年,根据各国的需求,是目前基础的7-8倍,到2030年可能达到30-40倍。”魏昌说。

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仍然需要突破材料和技术壁垒。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志新表示,中国需要在碳纸、膜电极、催化剂、空气压缩机和高压储氢瓶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目前,相关部件仍需要从发达国家购买."

以核心材料催化剂为例。“目前,日本的田中公司占据了70%的国内市场,剩下的20%-30%被英国JM公司占据,几乎全部依赖海外。”广东吉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辉说。

武志新认为,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和应用需要经历几个阶段,如“实现技术研发的突破、验证技术的示范和应用、填补政策和标准法规的不足、继续普及科学以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继续促进规模的扩大、形成基础设施的规模并最终实现商业化”。

“目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v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