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汽车 > 新闻正文

智能化推动汽车同质化?是工具属性的回归还是技术进步的必然

如果你打算买车,然后搬到几个4S店,除了logo和设计上的差异,你有没有感觉汽车的功能和配置越来越相似?无论是促销,谈车联网,智能,还是坐在车的大屏幕上,声控,甚至菜单逻辑,都有非常相似的设置。除了供应商提到的原因,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未来的车可能会走向同质化,至少功能上很难有大的区别。

如果说上一个时代开始配备的空调和音响设备的舒适配置,让汽车有了一点类似的舒适体验,那么新时代大量的车联网和智能设备,不同品牌、不同车型的界限就开始模糊。

我认为这种趋势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汽车发明之初。毫无疑问,汽车的诞生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随着科技的进步,享受功能逐渐丰富,奢侈品牌应运而生。因此,汽车已经成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真正打破这种“阶级固化”的重要变化是AI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赋予了汽车更多的实用内涵。汽车的作用又一次回归到工具属性,通勤已经越来越少的占据了。

通过网络,汽车可以实现更多的交流,比如消费行为、与智能家居的交流、驾驶辅助等。按照更时髦的说法,汽车正在向智能移动终端进化。当汽车的功能达到一定程度,汽车和我们手机的区别只是大小的不同,而代表财富,地位的作用只能通过“穿金戴银”的豪华装修体现出来。所以以普通消费需求为目标的车会越来越雷同,只有超豪华品牌才能通过历史积累和不同材质坚持独特性。

事实上,无论是传统汽车公司还是造车新生力量的设计和开发都得到了极大的同质化,包括设计、布局、系统等,逐渐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在国内几家科技公司开发的车-机系统中,车-机互联的运行模式和逻辑结构必然高度相似。

设计中的“极简主义”

设计界有个很流行的说法,lessismore,但是是基于造型和功能设计的。当所有功能都集成在一个屏幕上时,留给造型师的空间其实非常有限。汽车的入口是两个屏幕。大部分七八万元一百多万的车都逃不过这种“命运”。没有办法。我们都习惯了屏幕的方式。

这样的“极简主义”与设计无关,而是技术发展对用户习惯的影响,从而改变了造车的理念。

大屏幕的引入和手机有很大关系。我们对手机的依赖直接转移到了车内。所以,手机和汽车无缝集成最直观的方式就是采用类似手机的屏幕设计,将所有功能集成到其中。特斯拉的modelS很自然地开始了这一操作。从那以后,对汽车内部设计的影响已经失控。交互方法的相似性

如今,交互模式正在向更智能的方向发展。说白了,触摸成了“奥特”,声音就是未来。如果现在一辆车不支持声控,不好意思说是新车。从物理按键、触摸屏到语音的交互方式可以说符合人类交流的最终目的,但从来没有这么统一过。

我相信,如果你尝试最新的汽车产品,你会非常熟悉一句话:“你好,……”,这是一个非常符合所有汽车声控的警醒词,因为他们背后的供应商无非是阿里、百度、腾讯、华为等国内科技公司,声控的功能除了驾驶,几乎包罗万象。打开和关闭窗户,空调,音频控制,甚至和你聊天都可以。但是如果忽略品牌,其实看到的功能介绍也差不多,实现方式也差不多。

我们能感受到的唯一不同,大概就是图标UI设计的模式不同,响应速度的不同。显然,这与处理器速度和带宽有更大的关系,只有通过升级板载处理器和增加带宽才能改善。就像iPhone和安卓一样,在实际使用中,功能上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只有运行速度和流畅度。微信还是微信,微博还是微博。苹果和安卓没有区别。当语音交流更自然、更流畅、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时候,那么你就不需要适应任何车了。

你的车年轻吗?

虽然买车主力中有一些油腻的中年人,但新车发布会上听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年轻”。是的,谁不想年轻,谁不怀念年轻的时光,“叶青汇”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感叹。因此,年轻化的口号频频出现在紧凑型车、中型车、豪车上。可以说年轻化的概念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需求,也是汽车公司最热衷的概念。

所以,线条的锐利,正面的夸张,还有前面提到的各种新潮的操作方式,缺一不可。但是,看着车里坐着的人,似乎和年纪不大相符。只要你有钱,找到年轻的感觉并不太难。

关键点在于返老还童带来的变化,返老还童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汽车要随着主流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才是返老还童的真正目的。

写在最后

你有没有发现,无论是设计的屏幕至上,交互越来越“蠢”,从造车理念到传播必须强调的青春性,其实都源于用户对智能和工具属性的强烈需求。所以我们会发现汽车的个性化元素突然少了,进入不同的车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认为这是AI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导致汽车工具属性的回归。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让生活越来越简单。如果说内燃机推动了汽车的成型,那么当前的智能浪潮就是汽车向另一个维度进化背后的驱动力。

有人说现在有趣的车越来越少了。换句话说,坐十辆车好像和一辆车差不多。甚至在写试驾内容的时候,你会发现好像是在改车名,描述是可以改的。坦白说,事实可能就是这么残酷。未来人们会更加关注汽车能包含多少与其他使用场景相关的能力,而不是地位符号或驾驶特性,因为智能技术的突破和普及必然会削弱原车的内涵,增加更多移动工具的价值。

为您推荐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