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小米公关部副总经理王华回应了小米和比亚迪联合造车的传言,称小米没有造车计划,希望大家不要相信传言。随后,小米办公室副主任许在微博上说:“只要掌握一个原则:任何人说小米想造汽车都是假消息”。另一方面,比亚迪也纷纷回应,“目前我们公司对于相关信息已经依法取得证据,以后会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企业的声誉。希望广大网友不要造谣,不要造谣,不要相信谣言。
和小米类似,百度是那个一直不做车的。同时,业内有报道称,百度正在考虑贴牌生产。与此同时,百度已经与包括吉利集团、广汽集团和一汽旗下红旗在内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就可能的合资项目进行了初步谈判,但尚未做出决定。百度回应称“不评论市场传言”。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就连华为也在车联网领域反复强调其目标边界——“不造车,帮车企造好车”。
乍一看,大家似乎都很“抗拒”造车。一有动静,他们就会出来辟谣。离汽车行业最近的互联网大佬们都不慌不忙吗?其实不是。在Auto Wiki看来,只是时机未到而已。
骑驴看成绩单
如今,汽车行业正处于向电气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因此,跨境联盟无疑成为推动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至于消费者对这些互联网巨头的期望也在不断升级。否则“小米联手比亚迪造车”的微博不会突然出现在热搜上,引起热议。
据网上图片,这款被誉为“年轻人第一车”的软顶敞篷车型,名为“青月S1”,售价84999元。此外,它还宣传了“感谢比亚迪汽车提供平台赞助”的字样。甚至整张海报无论是文案还是设计风格都是“小米”,难怪大家会相信。
可惜小米集团公关部副总经理已经在社交平台上正式造谣了。为什么这里说“可怜”?因为大家对这个结果都不满意。根据【汽车维基】的说法,确实有人期待以性价比为主的小米能像手机一样在汽车行业创造出成绩和惊喜,而这部分消费者就是认真喜欢新事物、追求科技感的“年轻人”,也是目前各大厂商绞尽脑汁“讨好”的同一批人。
所以换句话说,小米或者其他已经拥有这部分消费群体的互联网巨头,在某种程度上比传统汽车厂商更有可能取得“成功”,但他们怕什么呢?
其实与其说是“担心”,不如说是大家都在“骑驴看成绩单”。
虽然各大互联网公司已经基本具备了算法、通信、甚至电机、电池等核心技术,但他们对汽车复杂性的认识,自身的R&D水平,以及整合产业链资源和品牌影响力的能力,都比不上有“训练有素背景”的汽车厂商,更谈不上和一些有“老品牌”的百年老字号企业竞争。
另外,“骑驴看成绩单”的“样子”,说明大家对自己都是“戒心”的。就算小米、百度甚至华为想大面积收割,毕竟自己汽车业务的早期发展还是要靠这些原始设备制造商的支持和帮助。过早暴露野心相当于“公开宣战”,对大家弊大于利,也不是一个理想的时机。
只是时间问题。
其实小米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说造车了。
之前也有报道称,小米收购了一家汽车公司,小米开发了自己的汽车,小米入股了一家汽车公司,小米走出了汽车的核心外围,MIUI For Car等等。至此,小米创始人兼董事长雷军不得不多次站出来辟谣。尤其是近几年“跨境合作”盛行之后,每当雷军和汽车公司高管的照片被曝光,总会有“小米造车”的传言。
12月11日,比亚迪电子与小米联合建立的联合实验室在比亚迪电子惠州园区正式落成。小米集团副总裁兼手机部总裁曾学忠,比亚迪电子CEO王念强出席了揭牌仪式,给大家一种小米汽车的错觉。
类似小米的情况,百度是汽车领域的“老戏骨”。早在2017年就与一汽签署合作,双方探索“互联网加汽车”的合作模式;2019年,百度AI开发者大会宣布与吉利达成智能网络连接、智能驾驶领域的合作;今年12月10日,与广汽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发智能驾驶、智能汽车协会、数字营销等相关技术和产业。
可见大家对“造车”并不是不感兴趣。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们想做一件事,才会比以前更加“小心”,不断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
雷军曾经公开表达过自己对造车的态度。他想,谁说造车一定要造发动机?不用发动机也能造。我甚至在采访中指出“小米手机是通过全球采购和组装降低生产成本,然后以高性价比取胜。通过这个模型,我们今天有了一个巨大的生态链。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小米可以“复制成功”,不是现在,而是迟早的事。
华为轮值主席徐志军曾经说过,“我们可以做特斯拉现在能做的事情”。
注意“能做”和“能做好”不一样。虽然汽车和手机是高度集成的产品,由硬件和软件组成,但显然它们的复杂程度和相关类别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况且,未来各大OEM会慢慢把软件级的东西转移到自己手里,所以当时“第三方”想继续在这个领域“有肉吃”,只好各干各的,丰衣足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