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在汽车行业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但是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目前能买到的产品本质上都是具备主动刹车、车道保持等“驾驶辅助”功能的,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驾驶。
当然也不用灰心,因为目前国内普通消费者已经有机会体验百度推出的L4级自驾出租车,这些车辆的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在设计工况内持续执行所有动态驾驶任务”。作者最近在北京亲身经历过,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所见所感。
目前普通消费者体验百度自驾出租车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根据推荐(不能自行自由设置)选择上下车点,呼叫自驾出租车“接站”。还有一个比较简单的,下载阿波罗GO APP,没有多余的功能,在首页选择起点和终点就可以调用自驾出租车。
其实这种自由体验是有一些硬性标准的。第一,体验者必须是18-60岁。其次,最多两个人可以同时骑。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这次免费体验活动只在北京、长沙和沧州开展。而且北京也分海淀、顺义、亦庄,这三个区并不直接相关。这次经历是在北京海淀区进行的。
根据百度地图APP推荐的上下车地点,有的两点距离甚至不到两公里,不需要转弯。我尽量选择一条尽可能长(10公里以内)的路线,包括多次转弯和红绿灯。显然,为了让局面更可控,这种“降低难度”的方法是可以理解的。
尴尬的是,当作者冒着彻骨的寒风在起点等车的时候,一辆百度自驾路过,停下来的时候,离作者已经将近100米了。根据手机显示的车辆信息,作者确定是我的“专车”。当作者跑过去和“司机”确认手机尾号时,终于坐上了这辆自驾。
之后,作者通过副驾驶后面的屏幕验证身份,然后点击屏幕上的“Start Trip”,车辆正式出发。之所以引用“司机”,是因为他的主要工作不是开车,而是“监督”。坐在驾驶座上的“司机”一路看着,听着四面八方,几乎不停地观察着车辆周围的情况。但他并不直接参与驾驶过程,而是时刻待命,在“关键时刻”接管车辆。扶手盒前的一个红色按钮非常显眼。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是急停按钮。万一车辆失去控制,它将挽救它的生命。
车辆行驶时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眼前的10寸屏幕。左上角显示车辆当前档位和速度,中间部分显示车辆位置和实时路况信息,底部显示行程信息和“赞”和“不满意”两个交互按钮。可惜我太激动了,没给它“赞”。
当然,这辆车值得我为之赞叹,因为它对我来说其实是一台非常复杂的自动驾驶控制机,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GPS等精密设备。据百度自动驾驶官网介绍,该系统视野360度无死角,检测距离240米,实时控制时间不到100毫秒。
从作者眼前屏幕的直观来看,它的威力不可低估,不仅汽车与周围车辆的行驶距离显示清晰,而且作者视野之外的很多车辆,以及对面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它还在实时监控这些交通参与者的运动。要知道作为一个有10多年驾驶经验的老司机,在拥挤的城市里开车,作者只能注意到车辆前后几十米内主要目标的运动状态,所以这辆车几乎有上帝的视角。
按照作者的预期,这辆车在路上会是模范标兵,不吵不抢不发火,确实如此。起步很顺利,没有超速,没有闯红灯,也没有抢黄灯。但令作者惊讶的是,它不是“肉”。如果前方车辆速度很低,满足超车的道路条件,就会毫不犹豫地超车,一点也不会太慢。当然,变道前打开转向灯等常规操作不是问题。
有趣的是,百度北京海淀自驾出租车的体验区,恰好是北京海淀著名驾校的所在地。在周围的路上,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正在练习甚至考试的驾校车辆。这无疑让自主车的操作更加困难,因为这些没有取得证书的驾校学生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不遵守交通规则,所以自主车与他们互动的难度可想而知。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方面可能不止一家公司进行自动驾驶考试。在路上看到WEY自驾车车身上有“NavInfo”,没听说公司有类似百度的自驾出租车体验服务。
将近20分钟的经历,就像一眨眼的功夫。车站临近的时候,作者从车内的屏幕知道,这段经历的每一个起点和终点都精确到“米”。所以一开始作者太激动了,没有按照移动APP的指示到达准确的起点,这不是车辆的问题,更不是服务态度的问题。
当然,平心而论,我不能用“完美”来评价百度的自驾出租车体验。虽然车辆运行稳定,可以给人足够的安全感,但是在车辆运行过程中,我可以清晰的听到后备箱的嗡嗡声。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应该是装满了各种装备,所以我其实骑的是合法改装的车。但是,任何新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壮大的过程。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大力投入下,大家坐自驾出租车也不会太远。






